茶道在中国发展受到哪些宗教影响
茶道在中国发展受到哪些宗教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茶道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受到儒、释、道等诸多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使其内涵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宗教影响,一起来看看。
茶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自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道教定型化之后,在名山胜境宫观林立,几乎都栽种茶树,宫观道士流行以茶待客,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以及“驱鬼捉妖”的祭品。同时,茶对人体的功能也在道教门徒的宣扬下被人重视。道教对茶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道教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人们在饮茶时对自然的亲近,在思想认识、情感上与自然的交流、对话。茶人在饮茶的同时,希望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感悟大自然的规律,去亲近去契合大自然,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净、恬淡、寂寞、无为。在茶人看来,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亲切的、可爱的,这也正是吸收了道家思想的自然理念所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正是由于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使人们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眷恋,使人们有着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望。道家的另一指导思想是尊生乐生,道家认为人生活在世上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了让自己更加快乐,不是消极地等待来生,而是主动适应自然规律,把自己融合在自然中,做到天人合一。道家对养性与养气很重视,把它们看成是养生的真正目的,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道家主张静修,认为茶是清灵之物,为草中英,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从茶道中悟出天道、人道,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茶与佛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定、慧就要坐禅,禅是静虑之意。佛教禅宗大兴后,僧俗信徒都得坐禅。茶所具有的兴奋破睡、止渴生津等功能,以茶待客的习俗,很能适应佛教僧俗信徒守戒坐禅的需要。唐代开元时,由于大兴学禅,夜间不睡不食,只许饮茶,辗转相传,形成“人自怀挟,到处煮茶”的风俗。唐代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百丈禅师怀海(公元720-814)整顿和建立了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成为僧徒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大事,形成了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宋代不少敕建的禅寺遇有朝廷钦赐大衣(袈裟)锡杖之类的庆典或特大的祈祷会时,往往就用盛大的茶礼款待宾客。这种茶礼不仅推广到各佛教丛林,也传播到蒙藏一带佛教另一支派喇嘛教地区。佛教在中国兴盛时,僧人在寺庙的附近广植茶树,精采细制,并十分注意烹茶技艺,以招待施主香客。
日本茶叶起源于中国。日本茶叶的传播发展,从栽种、制造到饮用,无一不与唐宋时代日本来华留学的僧侣有关。在日本历史上吃茶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公元729年(唐玄宗开元17年),也就是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元年,日本朝廷召集百名僧侣在宫廷讲经赐茶,很象中国古代寺院举行的茶礼。相传唐代,最澄和空海等日本名僧,曾从中国带去茶籽,在日本广为种植。最澄于公元805年(唐贞元21年)回国时,从天台山、四明山带去了当时风行的不少饼茶和茶籽。空海曾几次往返日本和中国,也带去了不少饼茶和茶籽,并传去了制茶法。
茶与伊斯兰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伊斯兰教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公元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后,教徒大多集中在中国西北边境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伊斯兰教戒律森严,酒是禁用的,而茶是被提倡的,认为茶能给人以一种道德的修炼,使人宁静清心。加之,中国居于西北地区的民族多以放牧为生,多食牛羊肉,吃蔬菜很少,因此饮茶就显得更为重要。西北地区的回族人民多饮用罐罐茶,方法是在粗陶罐中煮茶。用茶量很大,茶汁很浓,有助于去油腻,助消化,成人每月消费可达1千克左右。
伊斯兰教在中国北方及西北边疆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撤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地区传播最广。这些地区大部处在高原地带,气候寒冷,以畜牧业为主,并以乳肉类为日常主要食品,蔬菜奇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饮茶不仅能生津止渴,且有解油腻助消化等功能,加以伊斯兰教戒律是不能饮酒,于是以酥油茶、奶子茶等敬客,蔚然成风。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都是如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道在中国发展受到哪些宗教影响相关文章:
1.中国茶文化的意义
5.中国茶艺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