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的关系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的关系

  茶树生长在山野之中,察山川之灵气,得天地之精华,具有独特的察性,被人们视为“草木之灵者”而备受钟爱。身为灌木,默默生长在山野丘陵,寒冬不凋,四季常青,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云遮雾罩,绿色的叶片总闪耀着光亮。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使人提神醒脑而不过度兴奋以至迷惘、狂躁。“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早在唐代,裴汶就已经在《茶述》中如此评价茶叶;而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诗中也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心灵味,本自出山原。”可见,出自山原的茶叶,天然具备精清、浩洁、雅静的品性,微寒、味醉的特性,与一般烈性饮料大不相同,饮后会使人更为宁静、冷静、闲静。因为茶叶对人类文明进程所发挥的作用,曾被誉为“智慧的静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饮茶的这种效应,也体现在茶艺操作的过程中,使得茶艺也具有同样的功能。这一现象自然会引起儒家的注意和重视,因为与其学说思想有共通之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中国茶道与儒、释、道三教精神的联系

  反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基本上是由儒、释、道三教精神及其影响组成的,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走向。比如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渗透到茶文化,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其中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禅,从茶中体昧苦寂的同时,在茶文化中注入佛理禅机;道家强调人在品茶时要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而儒家则是以茶作为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重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与和谐心境。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都有着各自的独特色彩。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佛诸家的精华而成,而儒家思想是其中的主体,处于主导的地位。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它的特点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可以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了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儒家把“仁礼”与“和”的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儒家主张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通过饮茶可以自省、省人,以此来加强彼此理解,促进和谐,增强友谊。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反观我们的茶文化,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茶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和的思想。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现代的茶学家庄晚芳先生也把茶德归纳为廉、美、和、静,均赋予茶“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的品德,寄托思想人格精神。中和是儒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孺家经典着作之一《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心不为各种感情所冲动而偏激,处于自然状态,就是中。感情发泄出来时又能不偏不倚,有理有节,就是和。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能达到这种状态,自然会天地有序,万物欣欣向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儒学独创茶道以“清”为美意识,升华了中国茶道的美学意境。清于俗尘,清于高洁,清于香馨,清于明哲,两袖清风,清心寡欲。方可脱逸超然,感情自然,寄情山水。茶叶的平和、冲淡、闲洁的特性很早就被儒家文人们所注意,并将之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如北宋文人晃补之在《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诗中就说:“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比喻苏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气节,如同珍贵的名茶,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

  3、中国茶道讲究儒学思想的“中庸”与“适度”。茶事活动要取得完满结果,关键在于把握准确的“度”。这个度就是中庸。首先,茶人必须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能有偏激走极端,要心平气和,进退有节,待人有礼;其次,有具体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例如制茶过程中,焙火,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冲泡茶叶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饮茶时,也应按照同样的原则,不多,也不少,恰恰相反到好处。当然,具体的量,可以因人而异,基本的中庸之度,却是一致的。现在公认的中国最早茶书唐代陆《茶经》,虽说主要是对茶事的具体记录,没有明确涉及茶道,但也体现了许多严格把握茶事的“度”的观念。例如论采茶“有雨不采,睛有云不采”;论评茶“茶之否,存于口诀”;论煮茶“慎勿。使凉炎不匀”;论沸水,一沸不用,三沸太老,而取二沸恰恰相好,等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恰到好处的“度”,就是中庸的基本内涵之一。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

  4、茶诗中也蕴含儒家学说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历代茶诗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一千古绝唱有几句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对茶的诠释: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纵观全诗,卢仝表面上是喝茶,而实质上是借茶来抒发自已的儒家精神抱负。事实上,卢仝本身也是由弃佛入儒的。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的关系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

  从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到西汉儒家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再经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一群儒家理学大师的完善,不仅形成了相当严密的理论系统,而且成了宋代以后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与文化,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所以,无论你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无形地按照儒家规范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这一点,甚至于成为世界华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儒家思想原则,不体现儒家文化,既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没有中国特色的。事实上,无论是在古人写的茶书中,还是在有据可考的古人茶事活动中,都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文化特征。

  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特点的第一部茶论,也许要数北宋皇帝赵徽宗所著的《大观茶论》了。开篇就明确提出:至若茶之为物,擅瓯越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至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这就一下子把茶事活动提升到高雅层次上去了,大有非高雅之士,不能欣赏茶的佳处之感。接下去,又得意洋洋地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销金,嗓英咀华,较筐筐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在这里虽然是通过茶事之雅兴,而来为自己的政绩歌功颂德。但也确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茶事之盛。正因茶事成为时尚,于是从制茶到冲泡品饮,甚至连茶具茶器都变得相当考究起来;这就把原来普通的茶事活动上升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这一点,也是孔子所一贯提倡和向往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那时茶事虽未兴,饮食已相当考究。,一精一细,就把饮食的档次提升了,不仅仅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从中寻找精神享受。在论述他的志向时,更是明确说“童子三、二人,栉乎风。沐乎浴”。而且认为这就是他理想的大同世界。追求这种摆脱了物质所累的悠闲生活境界,就是孔子的“道”。从这一点上来说,宋徽宗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

  二、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的,积极有为的思想

  这与道家的出世成仙,和佛教的弃世虚无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公认的最早茶诗,唐代卢仝《七碗茶诗》中,便非常明确地表现了卢仝心念苍生的儒家入世救世思想。“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纵观全诗,卢仝表面上是喝茶,而实质上是借茶来抒发自已的儒家精神抱负。事实上,卢仝本身也是由弃佛入儒的。

  宋代茶风大盛,反映茶事活动的专著与文学作品也达到一个空前高度。除了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外。影响深远的茶书还有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试茶录》熊藩的《宣和北苑茶录》等等,这此茶书的作者,无一不是精通儒学的学者。而在文学作品方面,当时的一流文学大师,苏东坡,欧阳修,柳宗元,黄庭坚,范仲淹,陆游等,几乎都有茶文茶诗传世。许多诗文都借茶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精神。如蔡襄的“愿乐池中波,化作人间雨”;陆游的“雪飞一片茶不忧”;等等。而苏东坡的讽喻散文《叶嘉传》,以人喻茶,以茶喻人,其所赞赏的那种刚劲清白,为天下苍生,宁可被侮被斥之险,“辄苦”皇上的精神,则特别令人寻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儒家入世精神的的另一方面,就是茶的世俗化。作为中国茶道基本载体的茶,本身就是非常世俗的。神农氏发现茶,原意是为了解毒救人。而后则成了与油盐柴米酱醋并列的开门七件事,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一种相当重要的角色。待人接物,解困去乏,消食减肥,保健休闲;等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反映市井生活名著《金瓶梅》,其中就有许多作为日常生活的茶事描写。西门庆勾引潘金莲,就是借喝茶为名,通过开小茶馆的王婆达到目的。而在《红楼梦》中,也有多处茶事活动的描写。妙玉的“三杯为品”论,甚至对今天的品茶活动都产生了影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

  中庸既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具体的为人处世行为准则。所谓中庸,按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折之”。后来有许多学者也都作了更加详细的解释,但要旨均不离此。将其作为处世为人的指导原则,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要公正,平和,谦恭,以理服人,以礼待人,留有余地;等等。

  茶事活动要取得完满结果,关键在于把握准确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的关系的“度”。现在公认的中国最早茶书唐代陆羽《茶经》,虽说主要是对茶事的具体记录,没有明确涉及茶道,但也体现了许多严格把握茶事的“度”的观念。例如论采茶“有雨不采,睛有云不采”;论评茶“茶之否,存于口诀”;论煮茶“慎勿……使凉炎不匀”;论沸水,一沸不用,三沸太老,而取二沸恰恰相好,等等。而恰到好处的“度”,就是中庸的基本内涵之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以,进行茶事活动时,首先,必须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能有偏激走极端,要心平气和,进退有节,待人有礼;其次,在具体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例如制茶过程中,焙火,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冲泡茶叶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冲泡时,也应按照同样的原则。无论置茶,注水,出汤,都要恰到好处。品饮时,要始保持着平和心态,毫米能体到乌龙茶的色香味妙处。当然,具体的量,具体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基本的中庸之度,却是一致的。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乌龙茶,也可以说是一种最能体现中庸思想的茶。

  近年来,关于中国茶道精神内容的讨论相当热烈。其中说的最多的是所谓“和、敬、清、寂”。同时也根据这四字而演变出其他的四字,什么“和、敬、怡、真”,“和、敬、怡、平”,等等。然而考其四个字来源,其实是日本茶道的基本概念。不可否认,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又发展的比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毕竟是在不同自然与文化环境的产物,与中国茶道精神有很大的不同。日本茶道的哲学基础,是日本化的佛教禅宗思想。所以,又有“茶禅合一”的说法,也有人将日本茶道称为“禅茶道”。由于日本茶道有一套严格的冲泡品饮程式,近年传入中国之后,产生极大的影响。以至于有些人竟不知所以地把它当作中国茶道了。这当然一种误区。日本佛教禅宗,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与中国本土的佛教禅宗,还是有很大区别。中国禅宗,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而这种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与承认儒家主流地位,与儒家思想同化的过程。离开了这一点,佛教在中国的扎根与发展,是不可思议的。中国佛教佛寺,在茶业发展中起着相当特殊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发展了一整套独特的佛教茶礼,出现所谓“自古名山多名寺,自古名寺多名茶”现象。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取代和超越儒家的主流地位和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人说,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思想,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宗教道教。而中国历代统治者,推行的都是“外儒内道”;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比如汉初、唐初,老子和道教也曾被推崇到极高的地位。正因此,道教思想在中国人的精神和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对茶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至于“天人合一”思想,是汉时儒家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来的,揉杂了许多阴阳五行谶讳迷信学说。但考其根源,还是源于道家思想。董仲舒以儒自据,力倡独尊儒术,但就这点思想来说,与孔子的原始儒家思想相去甚远。孔子不仅从“不语乱力怪神”,也很少论天。“不知人,焉知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然,这也许正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说特色,从董仲舒的经学起,到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总是吸收揉合了包括道家在内的种种思想观念才发展起来。但不管怎样,道家也与佛教一样,始终都不能像儒家那样,成为占独立统治地位的理论学说。

  而儒家思想和文化,情况就不同了。尽管在先秦创始时,经历过许多坎坷,但最终取得了在中国社会和正统主流地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太伟大了。儒家有了“中庸,就成了包容性极大但又个性极强的学说体系。先是吸收道家、法家思想,后来又吸收佛教思想,但是不管怎样,基本的中庸核心没有变。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中国茶道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也许中国茶道不会有日本茶道那样严密的程式与规范,也不会以“茶道”名称出现,但无论如何,中庸思想都是茶事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看了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的关系还看了:

1.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2.儒家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3.茶文化与茶道关系是什么

4.中国茶道与道家的关系

5.儒家与茶文化的关系

314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