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创业典型案例
毕业生创业典型案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有什么好的案例可以参考借鉴么?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创业典型案例相关文章。
卖土猪,卖出大名堂
无往不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市委办公厅上班。推动我下海的主要原因还是收入。记得第一年我的月工资是86块钱,比不过企业工人(300块),更别提个体户了。当时我哥在广州火车站的农贸市场卖鸡,一天都能赚30到50块钱,月收入是我的十倍之多。虽说那时候物价低,可每月86块钱,我去哪里找尊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市委待了两年后我准备回湛江市经委工作,谋求一点改变。虽说我打定主意下海,但我依然选择继续留在体制内。我是一个思想比较激进,行为超级保守的人,想的多而做的少。毕竟当时跟现在不同,公务员下海赚钱被看成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情。另外,我隐约觉得我还缺乏一些关键性资源,当时就算去当个体户,也未必能做好。
现在回想,几年的体制内工作经历对我创业有很大帮助。我在市委时就职于综合部,主要负责给领导提供信息和调研。我可以到处调研,了解社会百态、经济民生,对我的早年积累帮助很大。我在机关和国企待了五六年,一直没有入党,领导也没少劝我,我就赖着、拖着。当时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党员下海经商,我这么做也有出于创业方面的考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真正促使我义无反顾下海的是,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经济改革将走向何方》,提到“市场经济”这个敏感词。我不过是自我欣赏,但领导看见后大发雷霆,把我臭骂一顿。放在今天,那算个什么事儿呀。
得知我要下海,科长还比较支持,上一级领导就急了,大会小会批评我,说我人心不足云云。给我更大压力的是我母亲,她跑去单位又哭又闹,因为她曾是一位下海失败者,不愿看我走她的老路。所以我办了停薪留职,保留公务员身份。
最初我没有选择当时最流行的个体户,而是先做外贸,也不管什么品类,只要赚钱就好,坚持了半年。后来又去种菜,也没做长久,不过有了原始资金,到1990年,我攒了大概100万元。当时正是房地产起步阶段,市场挺红火的,不过我这点钱肯定不够,于是又去一家国企房地产公司,继续打工。两年后公司利润就达到2000万元,突然觉得房地产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做。那个年代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根本不需要什么房产证,就是在那炒地皮,炒房子。后来我就跟老板讲,这是国企,利润再高,我薪水一年也就一万,十年才十万,钱都是国家的。我就跟他讲,干脆让我出去创业算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93年,我成立湛江市新光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找了个朋友,他出钱,我出力,赚了对半分。三个月后我的钱还没派上用场,就连本带利赚回来了。到1996年,我们公司已经稳居湛江房地产市场前三强。麻烦也随之而来。虽然在房地产生意上投一块钱可以挣好几块回来,直至今日甚至还是这样,但这个生意跟机关工作很像,要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应酬、送礼啊等等,这不又绕回去了嘛!以前我穷,也许我什么都能做,到了这个时候,我应该选择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我都有几千万了,我需要去求人吗?所以我选择逃离。
1996年之后我在房地产业就放下了,寻求其他的创业方向。说老实话,创业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也需要一点机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先是做酒。酒这个行业其实不太适合创业,因为高端的酒我们做不了,需要品牌和历史沉淀,低端的酒又做得太辛苦。之所以说做酒是我创业的阶梯,是因为后来在做酒的过程中发现了做醋饮料的机会。记得1997年的5月15日,我听说有位国家领导人来到广东,拿醋与饮料兑着喝,一下子整个广东开始风靡起来。我很快想到,既然大家有这样的需求,与其大家自己兑,不如我兑好卖给你。这就是机会啊。当时我正好进了一些设备,准备生产汽酒,加上原有酒厂的设备,19天后(也就是6月4日)产品就出来了,到产品成熟也就45天时间。虽然质量还是存在一点问题,口感说实话很差,产能也很有限,每小时就500瓶(现在天地壹号每分钟2000瓶),但不影响它卖得好,三个月就实现赢利,当年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今年恐怕要超过10个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但我并不满足。2004年,我开始养鸡。养鸡期间,我看到陆步轩卖猪肉的新闻,北大校长许智宏接受采访时还说,北大学生既能做国家领导人也能卖猪肉,但我那时候还没想到做这个。直到2006年,发现养鸡这个行当很辛苦,虽然养殖没有问题,但是在流通上出现大问题,产品没有进入农贸市场,缺少自己的销售终端,没有面对消费者的窗口,做了几年没赚到钱,等于失败了。后来我去市场转,发现一个市场里面猪的销售额至少是鸡的十倍,而且市面没有任何品牌。做猪肉品牌的念头逐渐在我脑海中浮现。我马上花了三个月时间去调研,但是准备期很长,有一年多,在行动上我再一次选择保守。
在养猪上,我吸取了养鸡的教训,不但自建农场,同时也在终端布局,弥补之前没有销售窗口的不足。而且,为了加强质量把控,档口采取自营。还成立了“屠夫学校”,聘请陆步轩做名誉校长,他亲自为屠夫学校撰写20多万字的屠夫教材。他一个档口日常就能销售八九头猪,绝对称得上是一门技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07年年初壹号土猪上市后,很快打开市场,企业也顺利步入正轨,每年都能保证200%的增长速度。目前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有400多家档口,年销量22万头猪,是行业第二名的7倍,今年营收应该在6亿元左右,跟天地壹号的业绩也就差一年,爆发性很强。
看上去我的创业一帆风顺,却也不尽如此。这些都是努力付出所得。员工都知道我是工作狂,平时工作到凌晨,经常半夜召集大家开会。有一次,公司有个会议是安排在晚上8点,结果由于飞机晚点,我半夜12点才到,员工都在会议室等着我开会。这几年,我一直保持着危机感,每个月我都要写一封邮件给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汇报公司业绩,也指出公司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创业在于思维模式
很多人问北大教给了我什么,我说是思维的方式。北大的气氛相对来说是全国高校最自由的,除了某些特定课程,其他的可以一概不上。读书的时候,我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把《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从1949年到1982年的合集全看完,一页一页地翻。然后是看“歪书”,像《圣经》,苏联东欧的作品,像《布拉格之春》,还有索尔仁尼琴的作品。这些当时都是被批判的,我却看得多。因此每次我的学科成绩只是及格。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能教给我什么,但至少它让我懂得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
做校内外卖大三男孩看好赚钱商机
在校大学生也能发现赚钱商机,当很多大学生忙着找工作,忙着休闲玩乐的时候,余大海却做起了餐饮店的生意,成了名副其实的餐饮店老板。昨天中午11点,拨通余大海的电话时,那一头的他说自己正忙着送外卖。一直到了下午2点多,余大海才回电,说每天中午11点到2点,都是送外卖的高峰期,余大海,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07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还是一家刚开业不到一周的“宅时代”外卖店的老板。现在,在东方学院的生活区里,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身穿印有“宅时代”统一工作服的人在忙着送餐,而“宅时代”已成为学生间流行的一个新名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兼职送外卖时发现了商机
现在读大三的余大海说,在读大二时,他就曾经做兼职送过外卖,“那时候送的外卖特别多,为了方便,我就把自己的行李箱找了出来,把外卖放在里面,拖着走。”由于外卖店大多离学校远,即使通过外卖车,送到学校也要一段时间。而余大海就是等外卖车到学校后,去取外卖,再根据地址挨个寝室送过去。
“每次,外卖车一到,就会有很多学生过来问,能不能顺便多送几份。”余大海说,就是那时,他突然想到,“外卖市场这么大,为什么不自己试试呢?”“大三大四的学生,课都比较少,很多人都爱呆在寝室里不愿意出门,做‘宅男宅女’,所以,我就将外卖店取名‘宅时代’。”余大海说,他希望这个名字能让“宅男宅女”们觉得亲切。
外卖直接从厨房送往寝室
瞅准商机后,余大海就开始认真计划这家外卖店,“我们的店,没有店面,只有厨房,把外卖从厨房直接送到寝室门口,没有店铺式经营,可以大大节约经营成本。”目前,外卖店的全体员工,除了余大海这个小老板,还有一个厨师、一个配菜工、一个洗菜阿姨,还有尚未固定数目的送餐员。
“我们每天的菜色都不一样,固定在四荤六素,价格和附近餐馆差不多,1荤2素是7块钱。”余大海说,昨天的四荤六素卖得都挺好,红烧带鱼、红烧翅尖、油豆腐炒肉、油爆虾、酱爆茄子、番茄炒蛋、青椒土豆丝、炒青菜、炒绿豆芽、炒花菜,10个菜一个都没剩下。
“每天早上6点半,我一定会起床。”余大海说,他总是一早就到学校门口租的房子,也就是外卖店的厨房“盯”着,等菜送到了,一一检查斤两有没有差错;等洗菜阿姨到了,还得动手帮忙洗洗菜,“一般9点多就开始准备午饭,到11点,就迎来外卖的高峰期了。”余大海说,自从开业,外卖店每天生意都挺忙,每天只有下午2点到3点那一个小时可以休息一会。
外卖店送餐员都是本校学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外卖,最重要的是方便、快捷。”为了突出这个特点,余大海开拓了多种订餐渠道,电话、短信、校内网、QQ,所有学生常用的联系方式,都可以直接订餐。“只要拨打订餐电话,或者在网站上轻轻一点,我们就会第一时间把饭菜送过去。”余大海说,为了加快送餐速度,所有送餐员都是本校学生,对送餐线路都了如指掌。07级东方信息班学生姚宇杰就体验过一次“神速”外卖,“顶多就5分钟时间,外卖就送到门口了!”“送餐及时准确就是我们的经营宗旨。”余大海觉得,只有送餐及时,才能体现外卖的优点,才能留住顾客的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拨客人是辅导员老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的第一拨客人,是学校里的辅导员老师。”余大海说,开业第一天,他把“宅时代”的快餐直接送到了在生活区值班的辅导员老师们的寝室门口,“让老师试吃,听听老师们的意见,如果老师放心,学生们也才会放心。”这一做法,得到了辅导员老师们不少褒奖,东方学院辅导员老师胡卓文觉得,“宅时代”的经营方式是对原有校园周边外卖的一次创新,而且学生创业,更值得支持。
“干了一周,最感动的还是身边同学们的鼓励。”余大海说,有几次送外卖,送到了同班同学的寝室,他自己还有点儿不好意思,可同学们反倒都很佩服他,还不住地鼓励他要好好努力,说以后做他的长期客户。“我想把外卖店好好做下去,不单单是为了赚钱,更为了以后创业积累经验。”余大海觉得,在这次创业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而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