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调查报告
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和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开展,激发大学生们创业的热情。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调查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返乡农民工创业调查报告: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返乡农民工调查报告
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及发达地区的许多企业相继关闭停产,致使不少地方出现农民工返乡潮,我乡农民工也出现大量回流的趋势。截至目前,中塘乡农民工返乡1852人,市外就业农民受经济形势影响总人数为780人。
中塘乡外出农民工返乡分三种类型:一是正常的季节性返乡。由于年关临近,每年都有大批务工人员陆续返乡。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返乡。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企业受到冲击,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出现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从东南沿海返乡的现象,这部分返乡人员所占比例比较高。三是临时性返乡。外出农民工人员中因探亲访友、红白喜事、料理家庭事宜及其他原因临时返回的约占1%。
据调查,中塘乡劳动力总量为10795人,劳务转移人数为4725人,到长三角地区打工人数为851人,到珠三角地区打工人数为1720人,到京津唐地区打工人数为421人,其他地区为1733人。现回流人员多是从珠三角地区返乡。
目前返乡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返乡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异地务工,有较稳定的岗位和收入。现由于失去工作、收入减少,回家后普遍存在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返乡农民工中除少数回家后从事畜牧、烤烟、蚕桑外,另有一部分暂时计划务农或打临时工,其余大部分仍准备在年后等待机会继续外出务工挣钱。
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大量返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农民增收的压力增大,外出收入水平减少;农村土地调整压力加大,返乡劳力重新从事农业,增加了重新调整承包耕地的难度;本地就业岗位缺口加大,增加了再就业的压力。处在此种艰难的压力之下,或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返乡农民工创业调查报告:安徽科技学院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动机
民生为大,就业为本。全国五大民工潮源头之一的安徽阜阳,位于皖北地区,有人口近千万(932万),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农民工之乡”之称。
早在2007年春节期间,一部分农民工返乡过节,阜阳市委市政府就及时抓住机遇,鼓励返乡人员在家乡就业创业。2008年末,金融危机爆发,影响实体经济,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工提前返乡。市委市政府再次主动出击,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返乡民工创业就业“集结号”响彻阜阳大地。
本团以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阜阳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情况为窗口,从返乡民工创业就业现状、政府在农民工创业就业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农民工创业就业的问题与出路等方面入手,进行实地实情调查,真实反应阜阳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情况,力求为当地农民工寻求新的发展提供思考出路,为政府更好的发挥服务和导向作用提供基础素材,为阜阳以至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二、调查主要内容
(一)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现状
截至到2010年6月,阜阳全市共累计外出务工240多万人,返乡创业就业人近14万,占到外出务工人数的0.58%。创业就业的行业集中在养殖、农副加工、服装加工、餐饮交通等服务行业。其中,形成规模的企业(工厂、公司)近4000家,年产总值超过33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工和待业青年就地就业近10万人。
现年47岁的李文生,是阜阳市颖泉区台庄村人,19高中毕业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后,他养过螃蟹,做过小生意,养过牛,当过窑工,搞过建筑。2000年,他回到村里,经过选举当起了村主任。一心想带领村民们致富的他,在当时区下派干部陈孝卫的鼓励和帮助下,钻心研究食用菌的研发和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5年,他辞去了村主任的职务,专心搞起他的蘑菇产业来。他带领村民创办了颖泉区双孢菇协会,2006年又多方引资1200万元,租赁颖泉区台庄、木园、李老庄三个行政村的农民土地500亩,建起300个大型菇棚和永久性菇房。到2007年春第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整个基地共产双孢菇2745吨,总产值1811万元,除去借款外,纯利润达600多万元。尝到了甜头的李文生和他的菇农们,更加坚定了发展食用菌的信心。
2008年,在原有的双孢菇协会的基础上,李文生牵头成立了阜阳现代农业合作社,将食用菌基地发展至600亩,吸引当地300多户农户入社,一举成为全国五大食用菌基地之一。2009年,李文生又带领合作社在已有的基础上,从颖泉区古西湖生态农业产业园内租地100亩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工厂,投资800万元建设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车间,并注册成立了阜阳市德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和自身的技术创新,利用温控设备实现了食用菌不受季节限制全年生产栽培的目标,现日产值杏鲍菇2吨,年产值1000多万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外,李文生还带领菇农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食用菌以麦秸、稻草和牛粪为主要原料,1平米的菌床用麦秸或稻草33公斤,用牛粪12.5公斤,1个600平米的菇棚,需要2万公斤麦秸和稻草,7500公斤牛粪。麦秸、稻草和牛粪均从当地收购而来,仅此一项,便可为卖秸秆和牛粪农民创造逾350万的收入,同时避免了这些秸秆和牛粪对环境的污染,而废弃的菇渣又可做有机肥进行还田。如今已衍生成了一条“食用菌――稻草――沼气――菇渣――优质有机肥(秸秆还田)”循环产业经济链。
除了在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理论知识上,李文生还发表过《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两篇论文。由于事迹突出,李文生本人也先后获得区“劳动模范”、市“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称号,今年6月份又荣获“第九届全国农民工创业之星”的称号。“我返乡创业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政府的政策好。好的政策让我不用在外打工拼搏,而是能够在家乡得到门路,找到了一个好的项目和项目。现在市场经济,没有知识和技术,到哪打工都不管用,有了知识和技术,家乡也是创业之乡。”谈到他的创业感悟,李文生感慨万千的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像李文生这样形成规模化、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事例,在阜阳市还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个返乡创业的人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26岁的小姚,家住颍州区西湖镇。2002年,18岁的小姚高中毕业便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5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在浙江临海做过灯泡厂的钨丝工,在宁波的食品厂做过流水生产工,在慈溪的食品厂做过食品质检员。2007年,小姚和结婚不到两年的丈夫回家开了一家名为“佳乐缘土菜馆”的小店,自己做生意当老板。
他们的菜馆位于阜阳市颖泉区人民路新世纪美食街,两间不大的店面里,摆放了8张四人餐桌。小姚说:“现在在家里做点生意,挣的钱不必在外面少,还能照顾小孩,比在外地打工强。”“我老公是厨师,家里有个弟弟在店里帮忙,我没事的时候也到店里帮帮忙,这样省了很多的人员开销费用,”小姚接着说,“07年开店的时候,生意还不错,到08年一周年的时候,去掉成本,净赚了4万多。这两年,在外务工的人回来家做生意的很多,做小吃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这样我的生意慢慢的就淡了下来。现在我这个店虽然不用交工商税了,但是地税却从07年每间店面100元/月,涨到了240元/月,现在菜价也非常的高,去掉成本,这两年每年也就挣2万多块钱。”
“先把这小菜馆再经营两年看看情况,顺便也好在家照顾孩子。过两年如果行情不好的话,可能再做些其他的小生意。” 对于将来的打算,小姚边说边看着门外匆匆过往的行人。
和小姚有相似的情况,38岁的颍上县刘集镇人王传敏,初中辍学后在家先后卖过大米糖(当地一种甜食小吃),做过小生意。2005年,他来到上海一家模具厂当了一名普工。但是工资却只有1000多点,这远不能满足要担负起一家四口人生活的他的要求。2009年,王传敏回到了颍上,拿出所有的积蓄买了台挖掘机出租给当地的一家砖窑厂。今年5月份,他又买了辆轿车,跑起了出租,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我有两个小孩,大女儿在上高中,小儿子今年才14岁在上初中,我爱人什么都不懂,只能在家种地、干干家务。全家只有我一个人挣钱,要养家啊。我开这个出租(车),一个月也就挣个2000块钱,家里的日子过得还是相对拮据的。现在我都快四十了,什么都不想想,只想每天只想多拉两个人,多跑一点路,多挣一点钱,呵呵。”王师傅憨厚的笑着。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