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总结范例(2)
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总结范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
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新创业究竟应由哪些人来干,如何选择创业者,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些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少数“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须具备这样那样的素质和条件。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现在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因此,推进创新创业必须要改变“选运动员”的方式,应在全社会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大潮,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使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包括新创办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创业创新,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和发明的商业化最初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同时,初创企业也是就业增加的引擎。据美国一个最新的分析报告,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20%就业中创业企业占3%。正是那些创业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推动着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我们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创业创新。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创业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弘扬创业精神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是创新发展的“野战军”,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使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还表现为大企业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许多小企业。从我国看,目前许多大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海尔提出要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雇佣者和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供给创新的重大结构性改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对要素投入侧和生产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焕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监管、投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比如,要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和促进大企业创新,大力推进投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物流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要“放水养鱼”,推动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在生产侧方面,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使更多新企业公平进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作用。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创业创新,鼓励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迅猛发展趋势,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商业化的良好生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充满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获得成功,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几点思考
从“成都十条”到“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成都未来十年的创业创新发展图谱已逐渐清晰。就成都目前的现状,要在2025年实现科技企业达10万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00家、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万件等目标,关键是培养创新的土壤,激发全民创业创新的热潮。
(一)激发个体创业创新的热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创新创业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和高度认同,对于习惯了集体认同感的普通民众而言,投身创业的大潮需要的不只是勇气。一是要客观看待大众创业。作为个人,追求新的领域,拓宽视野值得鼓励,但必须注意到,能够有所成就的必然是在新领域本来就有禀赋的人。就科技创新领域而言,是一项不容简单对待的复杂社会课题。政府不能简单鼓励虽然爱好但毫不擅长的人把爱好变成主业,也不能把他们视为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得去创业、去创新。对于政府而言,应该顺应这样的潮流,鼓励有创业愿望和基础的个体加入到创业的洪流中,在多元化的就业与创业的平台上,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发展的土壤,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创新而创新。二是要保护创客创业的热情。对于有创业热情、有创新基础的“创客”群体,政府要做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创造一个让人时时感到方便的政府”,通过培育宽松舒适的政务环境、出台导向明确的产业政策、搭建多层次的创业平台,对“创客”们尚在孵化期的项目给予政策、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实实在在的优惠,让创业的种子能够萌发;对“创客”们处于成长期的项目搭建转化落实的平台,实现资本与产品的无缝衔接;同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和所有权改革,让“创客”们直接进入产业体系、市场环节。三是加速众创空间的搭建。借鉴国外成功的WeWork商业模式,为创业群体与资本投资的双向需求搭建简便高效的新型平台。在具体操作上可充分利用高新区、天府新区、经开区三个国家级的创业孵化平台和各区(市)县的产业孵化器,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和创业者的需求对接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特性。
(二)激发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热情。就我国目前的产业基础现状而言,中小微企业虽然块头上不如大型龙头企业,却是草根创业的主体,同时也在国家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依靠中小微企业“五六七八九”的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产品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如何调动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热忱?一是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政策优势。随着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新机场的开发建设、中新政府合作项目的即将落户与第三批自贸区申报在即,成都迎来了发展环境与政策优势双赢的历史新局面,也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我们要做的是让创业的成本更低、环境更优、政策更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成为“蓉漂”,来蓉创新创业,实现“知本”与资本的高效转化。二是支持传统企业加强技改投资。切实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集中扶持一批主业突出、带动力强的骨干型龙头企业,抓紧选育一批细分市场巨大、技术优势明显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加快形成业态高端、梯次衔接的现代企业集群。三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充分借助拟定差别化招商引资政策的契机,深入研究创新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招商方案,完善和落实财税支持、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围绕成都市重点发展的13个工业产业领域、8个服务业产业领域、10个现代农业产业领域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需求和缺失环节,通过在上海、深圳等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区举办专题推介会和上门招商等方式,吸引其集群发展。同时,大力引导本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入与国际龙头企业协作配套的体系,重点培育一批植根性强的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
(三)激发实体经济创业创新热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除了调动个人与中小微创业创新的热情,最为关键的还是促进实体经济的创业创新。一是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与移动支付时代的来临,经济的电子化、互联网化趋势愈加明显,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得以飞速发展。如何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笔者认为可通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扩大WIFI覆盖,为电子商务与金融、餐饮、旅游等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上的便利;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技能与网络消费理念,通过O2O平台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引进一批国内外B2B、B2C、C2C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及配套服务商,扶持一批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产业链关键项目,形成配套便捷、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二是推进融资创新提供金融支持。近年来,随着土地财政的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融资风险的日益加剧,融资方式将从“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资本证券化、资源证券化将成为融资主方向。成都市国有资本证券化进程潜力巨大,以央企为代表的蓝筹股涨势良好,直接融资面临着有利的时间窗口。我们应高度重视国有资产证券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以工投、投控、兴蓉等为代表的市属国有企业在H股、新三板上市融资,在推动新公司上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资产注入、兼并重组等方式,将已有的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此外,还可积极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三是找准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突出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石化等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产业加快向中高端发展;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力争2015年R&D研究经费占GDP的比例提升至4%,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持平,实现企业增产增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通过建立成都先进制造业应用促进中心,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变。
猜你喜欢:
1.创新创业口号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