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纵酒自晦的故事
李渊纵酒自晦的故事
民间故事作为语言中熟语的一部分,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了精彩的人文世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李渊纵酒自晦》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李渊纵酒自晦》
隋朝大业初年,隋炀帝由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而使得民不聊生,全国各地的老百姓怨声载道,纷纷起义。首先是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造反,接着全国各地的义军便蜂拥而起。这时候,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镇,并兼管关右各郡军事。
李渊乃是名门之后,世袭唐国公,他和杨广其实是姨表兄弟。李渊历经地方和中央高官,向来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很多人也都诚心归附于他,这就引起了杨广对他的猜疑。
当时在民间流传着“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的民谣,此时天下沸腾,海内骚然,听到这样的民谣,杨广幵始担心自己的江山要被姓李的取代。因为这个民谣,他还下令砍光李树以绝不祥之兆。有些小人便伺机诬告右骁卫大将军李浑企图谋反,说什么民谣中的“李花开”指的可能就是李浑,结果杨广就先发制人,不管事情真假就将李浑宗族的32人全部处死。
李渊也姓李,因此,杨广也对其产生了怀疑。李渊这个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事张扬,但其实私下里很有人缘,手下有众多良将贤士。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引发了杨广对他的猜忌。有一次,杨广要召见李渊,李渊说自己生病了不能来,结果杨广就勃然大怒。李渊当时有一个姓王的外甥在后宫办事,杨广就去问他的外甥:“你舅舅为什么不来?”他的外甥就回答说他生病了不能前来。杨广又问道:“是不是会死呢?”后来,李渊听说此事之后十分担心,感到自己快要大难临头了,为了掩饰自己,以便使杨广放松对他的朁惕,李渊便整天纵酒作乐,假装沉湎酒色、委靡不振的样子。
后来,天下盗贼四起,兵部尚书樊子盖不分青红皂白地就烧毁r汾水以北的村庄,而当那些作乱的人前来自首投降的时候,杨广就挖一个大坑把他们集体烧死在里面。为此,老百姓极为愤怒,便成群结队地以偷盗抢劫为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同时,杨广还任命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其实杨广所任命的这两个人的作用乃是在于监视李渊的一举一动。此时,杨广对于李渊巳经相当不信任了。在如此乱世,李渊拥有强大的实力而身为皇帝的杨广却不得人心,要说李渊没有一点儿反叛之心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自己明白,如果要成功就一定要等待,等到时机成熟方可一举成功。而自己手下的王威、高君雅和自己也是貌合神离,而他也知道杨广派他们两人来的用意。因此李渊干脆就继续实行韬晦之计,静观其变。
李渊虽然表面上极力不露声色,但实际上他对所有劝他反隋的人都有好感,因此总是有人接连不断地推动他起兵反隋。他的部将许世绪还鼓动李渊举起义旗,利用当时民间正在流传的李氏得天下的流言成就一番大业。当时,李渊虽然没有直接表态,但是,从他和许世绪越来越亲密的关系上,便可以看出这一点。李渊这个人十分宽厚,他对待投诚的人也都十分宽容,让他们留在自己左右,听说这件事之后,很多人便来到太原投奔于他,前前后后大概有几万人。李渊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因此他经常开仓济民,来他这儿当兵的人也越来越多。
当时天下形势混乱,很多人也都和他一样蠢蠢欲动时他却隐忍不发,并在暗中继续积蓄力量。李渊在积极准备、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上可谓是处心积虑。在大业十一年(615),李渊镇压敬盘陀起义军的时候仅仅诱降的起义军就达数万人,这些人全都加入到他的队伍当中。隋朝大将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因反对征辽而触犯了隋朝的法律,被迫逃匿到太原,最后也都被李渊收留,这都为他日后赢取大业奠定了一定的人力基础。
唐高祖李渊简介: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籍邢州尧山[1] ,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开皇中,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