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词语大全 > 典故 > 明惠帝与明成祖之争的典故讲了什么

明惠帝与明成祖之争的典故讲了什么

时间: 书荣1192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明惠帝与明成祖之争的典故讲了什么

  自古以来帝皇之争并不少见,那么有关明惠帝与明成祖之争的典故讲了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明惠帝与明成祖之争的典故讲了什么

  公元1398年,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在位30年。由于太子朱标早逝,皇位传给了朱标之子——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是为明惠帝,年号建文,又称建文帝。建文帝与他父亲朱标,都是忠厚长者,甚得人心,但他又是文弱之人,二十多位分散各地拥兵自重的皇叔,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其中是燕王朱棣,不久即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南下夺取政权。战争打了三年之久,到了1402年六月,朱棣终于攻下南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朱棣是朱标同母弟,马皇后所生。他身材魁梧,天资聪颖,武艺高强,屡立战功,受封燕王,镇守北京。当父亲朱元璋死时,他回南京奔丧,建文帝听取大臣齐泰的建议,出于京城安全,不许各地藩王入城,朱棣怀恨在心,准备谋反夺权。建文帝登基后,听取大臣黄子澄的建议,打算削藩,朱棣一面装疯,一面积蓄力量,终于以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号召,发动“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打得很艰苦,历时三年,经过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滹沱河之战等,朱棣才“靖难”成功,于1402年登基,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又称永乐帝。永乐19年即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由于朱棣以“靖难”为名,最终夺取皇位,当然很多旧臣不服,朱棣唯有以“杀”震慑,凡是不服的,统统杀之。于是,成百上千的无辜者被推上刑场。也真有不怕死的人。朱棣要大臣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儒坚决不肯,掷笔于地,边哭边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说,你不怕死,难道不怕诛九族?方说:“十族又奈我何!”朱棣大怒,命人用刀割开他的口,一直割到两耳,然后,碎尸于聚宝门外,其十族873人被诛杀。还有兵部尚书铁铉,死守济南被浮,宁死不肯面对朱棣。朱棣命人割去他的耳朵鼻子,又命人把他的肉烧熟,仍不屈;最后,朱棣将其凌迟碎剐,将其尸投入油锅,炸成焦炭。不服统治甚至采取谋杀手段的,下场一样,御史大夫景清谋刺成祖未遂,被杀,灭九族,株连乡人无数,称为“瓜蔓抄”。为巩固地位,加强统治,朱棣除锦衣卫,另立东厂,用太监提督,东厂同样是从事特务活动,地位则在锦衣卫之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明成祖在位的20余年中,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国力大增,如《永乐大典》,就是在永乐年间命解缙等人编纂而成;此外,三保太监郑和从永乐三年即1405年起,多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于有这些政绩,明成祖残酷的一面便得以原谅,而宁死不屈的方孝儒、铁铉等,似成了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愚忠之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鲁台侵扰大同、开元,明成祖亲征,不见敌而还,旧历七月,在榆木川(今内蒙多伦)病逝,享年64岁。八月,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明仁宗即位时已46岁,次年旧历五月即病死,属有福无法享。27岁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历史上对明惠帝朱允炆评价

  史书评价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其它评价

  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这个时期曾经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那是作为编纂明王朝历史的流产的计划的一部分提出来的。可是,要到242年以后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1646年死)才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这后一个尊号之所以被选用是为了适应民间传说,即朱允炆并未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为了解除内战的普遍苦难而自愿逊位给他的叔父的。

  到了1736年9月,清朝乾隆帝(1736年—1796年在位)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时,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由于这种种情况,他在明王朝的正史(《明史》,1736年)中被称为”恭愍惠帝”,但在由王鸿绪(1645年—1723年)在1723年完成的更早一些的《明史稿》中还是直截了当地被称为”朱允炆”。

  建文皇帝和他的顾问们致力于提倡文官统治,他们放弃了明太祖的政策,并且与燕王发生了冲突。燕王的权力是建立在北方边境上,而且依靠的是军官们的支持;朱允炆及其左右与此不同,他们是以南京为基地,他们依靠的是长江下游的阶层。他们认为搞像洪武帝时期的统治,会大大地危及王朝,因此他们相信只有提高儒家价值观和文官的权威,去掉半自治的诸藩封王子,才能使之得到纠正。他们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在战场上缺乏果断的领导、周密的计划和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

  这次内战对于明王朝所产生的结果已经超出了争夺帝位的阋墙之争。洪武帝封建半自治的藩王已经对王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当永乐帝死后,他们再一次提倡儒家关于文官政府的原则,并在洪熙和宣德两朝取得了具体结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中,建文之治通过关于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传奇故事而受到人们的怀念——这些传奇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同情他的苦难遭遇,以及被他的有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这一传统最初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们天真地相信,在南京陷落时皇帝并没有死于宫中之火,而是乔装成和尚设法逃离了京师;后来情节变得越来越复杂了。1440年末的一个稀奇古怪的事件表明了这个传说有多少人信以为真。有一个90岁的老和尚利用这个传说来到了正统皇帝的朝廷,自称他是从前的皇帝。这个骗子后来被揭露并处死了,但这个事件却助长了人们的幻想,也激发了其他相关传说的产生。

  在16世纪以后关于这个题材的小说演义中,朱允炆和他的殉难的随从人士都逐渐变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这些作品都把这位皇帝描写成为一位勤于政事的和仁慈的君主,对他的叔父慷慨大度,并自动地提出把皇位让给了后者。它们还渲染一个故事,说在京师失守之日他逃脱了叛变者的耳目,当了一位高寿的和尚,死后仍然留有后代。它们也同情地描述建文的殉节者,如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说他们是忠臣义士,声称他们的身后也仍有许多后嗣,尽管他们受到迫害。这些无奇不有的传奇故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朱允炆及其所信奉的理想的同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说朱允炆自动地让位给燕王,这种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此说甚至被郑晓(1499年—1566年)认为有可信的历史真实性,并把它收于他的《建文逊国记》(约1566年)中。它因此助长了人们给朱允炆重新树立形象的心理,并导致在1595年正式恢复了他的年号的行动。关于建文朝代的幻想故事和传闻轶事在下一个世纪仍然不断地出现。这些传说变成了人们发泄压抑情绪的通风口,是它们在极权统治下对要求仁慈和正义的呼吁。它们不仅戏剧化了这位皇帝的事迹,使他成了悲剧式的人物;由于它们进而想纠正不公正,它们谴责永乐皇帝及其支持者们是一伙叛贼和恶棍。人民群众对这位先前的皇帝的同情是如此普遍,致使它被明末清初的许多叛乱领袖所利用,他们都伪称自己是他的合法后代。在学者精英阶层中,从明代中叶和末叶起,也一直增长着这种谴责永乐皇帝的倾向(虽然只是用掩盖的词句来写的)。清朝乾隆皇帝在1736年决定恢复朱允炆的合法地位,其大部分原因便是士大夫精英怀有这样的情绪。

398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