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读《阿房宫赋》有感

读《阿房宫赋》有感

时间: 忠文943 分享

读《阿房宫赋》有感

  无论讽喻特色,还是写作技巧,《阿房宫赋》都不愧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古典文学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阿房宫赋》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阿房宫赋》有感篇一

  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感。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遥想它曾有过的繁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哀歌。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杜牧那个时代,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作结: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John Dryden)这样的诗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Thomas Gray)也写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而要呵护繁荣,一定要有一切为民的基本态度,始可能固运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讳的则是好大喜功,穷极奢靡,通常这都是泰极否来的主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在人类史上,古代由于王权浩荡,几乎重要的时代都会出现"建筑物主义"价值。统治者为了证明他的能力,都喜欢在他的任上大兴土木,动员民工,致力于文献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谓"文献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权时代和以君为神的皇权时代,动员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庙、陵寝、宫殿和园囿,在上古和中古时代,每个古老的文明都盛行这种劳民伤财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驰道、港口、运河及城墙,这种文献式建筑就像历史中的一篇华丽文章。华丽的代价是国穷民弱,注定了废墟的下场。

  因此看着人类的许多废墟,它除了令人发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引以为鉴。这些废墟是一个个令人伤感的活见证。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嘱世人,不要像它一样,走到废墟的苍凉之路。

  正是因为如此,前几年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时,我也写过文章,不以为然。圆明园既然已烧毁了,我们就应记得它持废墟的状态,使它成为民族耻辱的永恒纪念物。在耻辱上面重建繁华或者遮盖掉耻辱的伤痛,它只会膨胀出我们的自大,有自大就会有新废墟产生。

  因此,当我听说西安打算斥资人民币380亿在古代阿房宫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宫时,我觉得那真的是一个超级馊主意。今天的中国百务待举,有太多的正事等着去办,却要去废墟之上去重建奢华。出这个主意的人一定没有读过《阿房宫赋》。杜牧当年就已写过,为政者要恤民务实,不可虚耗资源,追求奢华!

  读《阿房宫赋》有感篇二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和散文家,其文学主张是"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比较正确地认识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唐朝是个诗歌盛世,最为著名的诗人是"大李杜",即李白和杜甫;很著名的诗人是"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由此可见杜牧诗名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杜牧擅长于七言绝句,诗作画面优美、语言清丽,情韵绵长、风格悠扬,艺术上别具特色。春花秋月、春雨秋叶,是诗人们十分喜欢的意象,杜牧就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一首是描写春天,带着淡淡的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首是描写秋天,勾画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散文也很有名,代表作是《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晚唐统治者发出警告,既体现了作者出众的政治才华,又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无论讽喻特色,还是写作技巧,《阿房宫赋》都不愧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古典文学作品。后人评价"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有人给予"诗人之赋"的美誉。汉朝辞赋大家扬雄认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意思是,诗人写的赋不仅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而辞人写的赋,不过是徒具外表的华丽而已。显然,《阿房宫赋》思想艺术俱佳,全文五百一十三字,分为四个自然段。前两段是描写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后两段是议论秦王朝的灭亡教训,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夸张而不淫靡,议论而不干枯。第一段浓墨重笔描写阿房宫的气势,尤其开篇四句,写阿房宫之由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气势雄健、含义无穷,音节紧凑、撼动人心。其中前两句,只有六个字就写出六国相继灭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后两句是写兴建营造阿房宫的浩大声势,一"兀"一"出"对比鲜明,用意极深,暗示砍光了秦陇一带的树木和四川的树木,才建造了阿房宫。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第二段是着力描写阿房宫宫女的美丽和珍宝的繁多,指明这些宫女和珍宝是从六国来的,揭露秦王朝的荒淫靡费。写宫女,既夸张地写她们的美丽和化妆的讲究,又写出这些宫女的悲惨命运,其中"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即有的宫女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中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更谈不上宠幸了。写珍宝,既言其贵重和六国收藏之不易,又言秦王朝挥金如土,不知珍重和爱惜。第三段用"嗟乎"一词转折,由前两段夸张描写转为后两段正面议论,揭示文章的主旨。在议论中,作者对秦王朝的残暴奢靡,满怀悲愤之意;对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充满同情之心。第四段是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骄奢淫逸、民不堪命,才被起而"族"之,目的是警告晚唐统治者。

  品读《阿房宫赋》,不能不佩服文章的语言美和艺术美,不能不佩服杜牧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字驾驭能力。首先表现为繁简适当,恰到好处。文章繁处,不惜笔墨描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读来非但不觉冗长,反而觉得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简处,则是惜墨如金,只用六个字概括秦灭六国的历史,读来不仅没有淡乎寡味、瘦硬枯燥的感觉,反而能获得言约意丰、尽得风流的意象。其次表现为比喻新奇,夸张大胆。比喻和夸张,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形象、勾人心魄的重要修辞手法。文章以拟人的手法比喻阿房宫亭台楼阁的形状,即"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其中腰、牙、心、角都是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用来描写亭台楼阁,生动逼真、情趣盎然。文章的夸张更是大胆而奇崛,如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则说"覆压三百余里";绘阿房宫之高,则云"隔离天日".再次表现为骈散交织,韵白兼行。《阿房宫赋》既状物叙事、抒情言志,又重视音韵节奏、辞章优美。总体分析,铺叙、描绘以骈偶句为主,议论、抒情以散文句居多,用韵不拘骈散,而是随意造词、因词就韵。具体而言,第一、二段错落有致地运用骈偶句和散文句;第三段则是散文句中间插骈偶句;第四段都是散文句。全文语言风格看似骈散杂用,实则和谐协调,令人感到新鲜和耐读。最后表现为用语凝练,珠圆玉润。《阿房宫赋》多用叠字、双声和叠韵来描摹事物,叠字如"溶溶"、"盘盘",双声如"檐牙"、"蜂房",叠韵如"独夫"、"戍卒",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悠扬动听,而是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同时,注意声调平仄的搭配,如"各抱地势"是四个仄声连用,继之为"钩心斗角",则转为"平平仄仄";又如"歌台暖响"是"平平仄仄",继之为"春光融融",则转为四个平声。这种四连平、四连仄的用法是极其大胆的,从效果上看,音调变得抑扬顿挫,节奏更加流畅明快。

  读《阿房宫赋》有感篇三

  《阿房宫赋》是晚唐杜牧所写的一篇赋体散文。作者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这篇经典名文,早已选入中学教材。我上中学时赏读过它;在中学任教时,我带着学生解读过它;如今退休后,再次品读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让我想起了很多,尤其想起了“”那场浩劫。

  1966年10月,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场史有前例的历史悲剧——"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再次重演了。当时,我们正在读中学,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我们全校师生均成了"红卫兵".我们组成队伍,戴上红袖章,手拿木棍,与公社、大队组成的破四旧,立四新小分队汇合在一起,奔赴各村各户、庵堂寺庙,高喊着"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去打、砸、搬或是限期群众将凡属"四旧"的东西统统自动上交到公社去,如有抗命不交者,后果自负。红卫兵所到之处,远远就见到老百姓在东奔西突,东收西藏。有的群众家的碗碟上有古人头像与万字图案的也被砸烂,造成吃饭无碗。房梁上、门窗上、墙上、门头上有木、砖、石雕的四旧图案的,顿时就有人上去用斧凿、锯、挖。打砸后,扬长而去,还丢下一堆狠话:"未挖净的,自己去挖。"属轻软的四旧物品顺手带走。真可谓明火执仗,入室抢夺,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从老百姓的神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敢怒而不敢言啊!

  十月底的一天,公社召开了一次万人庆功大会。会场选在街道附近的一片有几十亩面积的稻茬田里,用八仙桌搭起的主席台设在广场中央,广场的前面摆着尽是收缴来的所谓的四旧陈列品。有:古书籍、族谱、古玩、字画、古瓷器、木、砖、石刻、金银首饰、牌匾和被锯掉头颅的菩萨、牛鬼蛇神头像等等,包罗万象。既美不胜收,也滑稽可笑。看得人眼花缭乱。广场四周红旗招展,红卫兵们臂戴袖章,手持木棍,列阵主席台正前方。全场口号声此起彼伏,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会议照例是:领导讲话;红卫兵代表发言表决心。内容大意是:宣读收缴、砸烂清单,张扬丰功伟绩。接下来是大会主持人要求全体与会人员举起拳头,高呼口号:誓死砸烂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喊声震天。青少年们心情激动,热血沸腾;中老年群众是言不由衷,喊得头痛心痛。

  大会的最后一项是:领导点火——焚烧埋葬旧世界。顷刻间,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几千年的文明积累,顿时灰飞烟灭。余火一直延续到年底。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慨叹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几千年后再次重演。此刻,我仿佛看到的是圆明园的死灰正在复燃。此种磷火一旦蔓延全国,将是多么可怕啊!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没有破旧人,也没有"坑儒".假如要是延伸到破旧人的话,那就是与先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自然传承的。历史的车轮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我们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继承,顺其自然,让其源远流长。

  唐魏征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悲的是:历史的悲剧反复重演。至今世界上还在不断地重演。那些狂人、强盗、导演、主演、唱和者,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那里的悲剧正在重演;那里的古文明正遭狂人的砸毁,强盗的掠夺。安理会、联合国、世界警察——美国,何能、何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当今世界多地仍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争抢遗址,名人名胜典故的发源地,不惜耗巨资复古再造世界遗产,旅游胜地。反之,也有的在继续拆毁名胜古迹,新建楼堂馆所。殊不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若干年后,狂人再生,或拆迁;或焚毁。悲剧还会重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也。

  杜牧告诫后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什么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历史的悲剧何时能杜绝重演?先秦的诸子百家早有争论,并付诸于仁政与法制的实践。继后的有志者也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变法与改革的实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只不过后人丢之,忘之。西方的所谓现代文明,也高唱着"文明、法制、人权"的调子,但却总是贼喊捉贼。翻开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侵略掠夺的历史!历史的悲剧还在继续重演。若干年后,会不会重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读《阿房宫赋》有感相关文章:

1.《阿房宫赋》读后感

2.阿房宫赋读书笔记3篇

3.广东高考语文默写训练题

4.2016年衡阳八中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5.2017高考语文默写预测练习

225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