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读后感精选
莫言获得诺比尔奖,让我见识到什么叫“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场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莫言作品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莫言作品读后感篇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一曲高歌,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红了家乡多情的红高粱,也唱开了家乡父老的豪迈。的确,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大家认识了莫言。事隔二十余年,多产的作家又一次喜获国际大奖,使得我们有机会走近莫言,感受作家对家乡父老的挚爱,对故土的深情。
初次走近莫言,应该是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时候,火红的高粱正迎风摇曳,电影《红高粱》在全国各地巡回播映,正火爆。莹屏上,莫言先生侃侃而谈:“高密是我自然生命的摇篮,也是我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和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家园,我的作品中溢满深情的文字都植根于高密这片神圣的热土”。不错,在莫言笔下,‘家乡高密’早已超出了简单的地理名称意义,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平凡的乡土。
又见莫言,是在《丰乳肥臀》之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其实是一本非常非常严肃的文学作品,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符号,甚至于它的书名,都是非常非常严肃的。这样严肃的文字,都说了些什么呢?说得不多,就说了一个母性,然而其中却蕴含着许许多多:母性、人性、人道、人间、社会。
母性是美的,纯的,无瑕的,没有母性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就不成其为人间,就不成其为世界,而没有这种广博、无私、勇敢、坚韧的母性,世界将是不让人留念的。母性是生命的谛造者。母性是该颂扬的。
再见莫言,是随着莫言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日渐高升,喜获诺贝尔文学奖之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自2006年《生死疲劳》出版后,作家莫言似乎进入了创作的冬眠期,一直鲜有新作问世。近日,沉寂了近四年的他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蛙》。这部小说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莫言用文字为生命潜心搭建的神龛,他在神龛前自省、忏悔、祈祷,也激励我们去认真的思考。
走近莫言,走进莫言先生的心灵,细心品味故事背后的真谛。你会觉得,莫要言说——莫要言说莫言先生的淳朴,善良;莫要言说莫言先生的厚德,睿智;莫要言说,阿阿,醉了……
艾青老人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莫言先生,请允许我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把这话赠送与你。我想,这再合适不过。
莫言作品读后感篇二
《红高粱》是我读的第一本书,很平淡的感觉,甚至觉得内容很丑陋。其实记忆已经不是很深刻了,可能因为只顾着想象里面一段描述日本兵逼着孙五活剥罗汉大爷的场面,割完耳朵,又割生殖器,之后又剥了皮,当时描述的场景让我心惊胆战,可还是忍不住去想象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场面,自己在场的话看了会不会得精神病,一直不停地想。之后的内容,几乎是一边还残留着那个场景的恐惧,一边往后看的。
《丰乳肥臀》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虽然有时候感觉有些段落太过繁杂,或者场景切换得太快跟不上思路,但顺着总体思路摸索下去,还是很震撼人心的。故事的一开头就很吸引人:一个普通乡镇的一家以打铁为生的普通家庭的普通产妇临盆,于此同时,要生产的还有家里的一头驴。因为产妇之前生过7个女儿,而驴是第一次生产,因此全家的接生重点竟然放在了一头牲畜身上而不是一个人身上。直到最后,驴难产经过请兽医帮忙后顺产了一头骡子,产妇因难产而奄奄一息,最后请了接生婆,生出了一女一男,女孩被认为是多余的;男孩,也就是男主角,被接生婆宣告死亡后又被闯进来的日本人救活了。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而又痛苦的人生。
以前看过关于革命的小说或者故事,都是讲主角如何的参军,如果英勇的为祖国奋斗打胜仗,看得心血澎湃。而看这部从普通民众视野写出的小说,却感到战争的无奈。无论是哪边赢了,人民该活的还是要活下去,红军赢了,你掌权,可我还是照样种我的菜吃我的饭;地主赢了,我还是一样,甚至地主会把投影机给村民们放电影,还会让村民们见识到人也能像小鸟一样地在天上飞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战争并不能拯救任何人,人性的拯救才是最重要的。作者从日本侵略一直讲到日本投降,解放战争,继而到大生产运动以及“”等等,我对历史并不了解,可我能看到小说中描绘人性的丑陋。战争并不是最让人痛苦的,痛苦的是战争结束后的人性转变!大生产时,文中的三姐自吹自嘘,把牛的精子射到母羊里,把兔的精子射到牛里,期待着像骡子一样的变种出现。大饥荒年代,每个人都吃不饱饿得前背贴后背,可还存在着狼心狗肺的人利用炊事员的职务吃饱喝足后把热乎乎的馒头当做诱饵诱奸了毫无反抗之力的女人。文中的四姐因家庭贫困自愿卖身做妓女,积累了无数的珠宝后收手不干想回家孝敬母亲过上好日子,最后却被公社的人挖去了珠宝进行了批斗,被铁拳狠狠地锤在了脸上。男主角唯唯诺诺,胆小懦弱,连母亲死后,入土为安以后,还被一位“公家人”逼着要他挖出母亲进行火葬,声称国家的神圣领土不许随便乱埋尸体,而之后不到的几个小时,有一年轻小伙跌入附近的沼泽池里,陷了进去,救不上来,却没有“公家人”出现说不许乱埋尸体,两者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总之,这是一部很沉重的小说,每往前一步,似乎都带着沉重的脚镣前进,社会在进步,人性的道德底线却没有跟着发展。
莫言作品读后感篇三
莫言获得诺比尔奖,让我见识到什么叫“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场景。获奖前,那书,在最不显眼的货架上,基本处于少人问津的状态。获奖后,出版社大量印刷,国人疯狂抢购,甚至还有人要去修建他的故居。这个,应该是一种常态,社会的常态,具体是好是否我也不好做评价。因为,我也媚俗了一把,虽然没有去当当抢购,但是也在手机上下载了三篇小说,《蛙》、《檀香刑》、《红高粱》。不是个文人,没有舞文弄墨的酸臭味,纯粹是想提高下自我的总结能力。于是乎,为这三篇文章写个读后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按理来说,读后感应该是针对每一篇文章的。不过,看完了这三篇文章,我突然觉得,完全可以整合在一起,去写这样的一篇读后感。首先,文采有限,无法针对一类的文章去写三类的读后感;其次,时间不允许,最近读书速度太快,而且此前很多本书都想写读后感,所以能够整合的,或者是共性的,都是可以整合的理由;最后,比较不喜欢坐在电脑旁,因为,对着电脑就像购物。综上所述,我说服了自己,用整合的方式,完整这三篇小说的读后感。
最先看的是《蛙》,没有什么原因,就是随便点击,就先看了这一篇。坦白说,这一篇小说的手法,是新颖的,具体是否独特,因我阅读数量有限,见识短浅,不敢用这个词语。但是,新颖是必须的。用一种书信的方式,将整个情节贯穿其中。而所有的读者,都是收信者。在读的时候,我确实觉得很有亲切感,感觉蝌蚪是在与我对话,告诉我,关于姑姑的点点滴滴。这一点,让我阅读的心情很愉快。文中的姑姑,是个共产党的忠实Fans,却又有着农民的封建迷信。不折不扣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乎六亲不认。却也摆脱不了报应和轮回的折磨,认为每一个被迫流产的孩子,还是能够再次来到人间。莫言在本文中,借用蛙,反映了从建国后,生育政策和社会现象变化。课本中,老人的口中,看到听到的,会对当时的社会想象有一定的认识,当时,对于这样的政策变动,对于底层的人民,意味着什么,而最后导致的结果又是什么。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批判现实,而是让我们这些后人,从个人的身上,去认识历史。正如文章所言,蛙,即是娃。而蝌蚪跟精子又是如此的相似。姑姑怕青蛙,最后被成千上万的青蛙追捕、撕咬,这,不得不让我们去猜想,这些实际又是被流产的娃们,对姑姑的报复。亦或者,那是姑姑的心理,卸不下的负担。最后嫁给泥人师傅,因为,泥人师傅如同送子观音,捏出的娃娃就会出生。姑姑的后半生,是在赎罪,将每一个流产的娃娃,都一一送回人间。而,蝌蚪,最后通过____,有了孩子。文章的结尾,没有任何对或者错,赢或者输,只是,简短的文字,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现象。对于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蝌蚪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姑姑夫妻两平平静静;陈眉妇女俩都疯疯癫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檀香刑》的书写方式,也是新颖的。所谓新颖,即与常规不一致。文章很细致去描写没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媚娘、钱丁、小甲、赵甲,四个人面对同一场景,不同的动作下,掩饰着不同的内心想法。这种写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媚娘的放荡不羁,县令的贪生怕死,小甲的似傻非傻,赵甲的恃宠而骄,内心的想法,展示的淋漓尽致。宫廷戏看多了,对于刑罚的大概是了解的,即便不了解,也曾听着那些假皇上说过。但是,真正的过程,想也不曾去想过。所以,檀香刑这篇文章,起码让我了解了腰斩、砍头、凌迟、檀香刑的执行过程和残忍程度。当然,这是后话。这篇文章,有四个第一人称,通过第一人称的心理活动,将整个情节都贯穿起来。而让我觉得不舒服,或者说,不痛快的,是媚娘一开始见到公公时,就告诉了我们,赵甲会死,而且是被媚娘所杀。这一点,让我在看的过程中,暗示着我,赵甲会死,所以,对于情节的吸引力就受到了影响。不过,幸好,莫言在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时,都无一例外,用了倒叙的手法,把媚娘跟钱丁、小甲跟赵甲、赵甲的经历、孙丙被铺的事由,都交代得很清楚。这一点,又让我觉得情节很是紧凑了。情节中,袁世凯的卖国求荣、国民的麻木和狭隘,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背景下,这些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陡然跃于纸上,犹如历史重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红高粱》,是短篇小说。只是用了两个小时就看完了。也就是看完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老莫的写作手法,或者说是这三篇文章的手法,是如此的相似。对倒叙的手法运用得极致。红高粱的背景是抗日战争,引线是“土八路”阻挡日军运粮车,情节是从父亲的视觉是看爷爷奶奶的结合。那个时代,红高粱更多的是寓意着牺牲和鲜血。从开篇,对高粱的红,就描写得很刻意,铺天盖地的红,如火的红。这个跟最后,余司令的“土八路”全军覆没是相呼应的。结局是,余司令活着,老年的时候,活在对奶奶的思念里。任何悲壮的故事里,都离不开情情爱爱,在特定的年代,他们有着特定相爱方式。
综上,也不知道自己所感,是否是作者所言。只能说,作为阅读者,狭隘的阅读者,更多的是看到情节。最后,才回过头去思考,老莫的文章主旨。如果老莫没有获奖,那他的文章,确实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文章的背景、文章的主角、文章的表达方式。背景是在抗日战争年代或者是建国初期,这个年代很灰暗;主角非大英雄,也非名人,而是市井小民,最基层的人民;表达方式新颖,何为新颖,即与常规不同。而,人总是习惯性的阅读。说实话,如果他不获奖,起码在这个时候,我根本不会去注意到他的文章。感谢他,获得了诺贝尔,也让我的阅读视觉变宽了,去注意到那段历史,如路遥,借用农民的经历,告诉我们建国后对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带来的种种。老莫,借用农民的经历,告诉我们建国前后,战争、生育政策,给国民带来的种种。写到这里,有点词穷了。只能说,希望老莫后来的文章,能够继续生龙活虎。
看了“莫言作品读后感精选”的人还看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