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
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
余光中,闽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他的散文是很有造诣的,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余光中散文后的感受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周末闲翻书,偶然翻出大概五六年前买的一本《大美为美: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余光中卷》。这本书是在马连道的新华书店特价中心买的。当时之所以买这一本,完全是因为我在年少时就得闻余光中先生大名了,却大概只在《读者文摘》之类的杂志上见过吉光片羽,很想拜读。可当时正是初为人父的头两年,心思主要在学习怎样做父亲上了,这本书就一直插在书架的角落里,一站就是五六年。
昨天是第一次翻开这本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选,读了,不错。我一向不太喜欢现代的所谓“散文”,在这一点上,我很赞同一些读书家的观点,现代散文确实不如古代的笔记、游记和小品。现代作家与古代文人的心境有很大不同,说来话长,说起来会扯得太远,就不说了。单从文字本身来说,现代作家也比较缺乏底子,这个底子并不是指近些年炒得烫手的“国学”、“传统文化”之类的东西,(并不是读读于丹的论语心灵鸡汤,玩玩周易玄渺无征的预言就国学了)而是指读书和为文的功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东西,但是,还是要多读,能沉下心扎扎实实地读,同时也能按规矩认认真真地练笔。从这一方面来说,古代文人的基本功要比现代作家扎实得多。
我对现代作家的总体评价不高。就是因为,自五四以来,作家似乎成了一个新兴的独立职业,是可以“从事”的,但在清末以前,似乎不是这样的。当然,我们可以把李杜、苏辛、汤显祖、冯梦龙、罗贯中、蒲松龄都视为“专业作家”的,但其实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文人,用现代话说,就是“读书人”出身。后世可以把他们流传下来的经典做为他们的全部,但对他们来说,那些诗词、杂剧、话本、传奇小说,恐怕他们自己并不是做为养身之技的,甚至可能不是他们最自得的。
余光中的散文,不错,但从我的阅读口味来说,只能说:还不错。这是我对文章的偏见。我喜欢比较书卷气的文章,也就是在某一学问领域有所专长的人写的学术以外的文章。对于那种“专业作家”的写景、抒情、纪事类的散文,读起来感觉淡而薄,我觉得这种散文很少能见到佳作。本来都是常见的东西,常识的事物,只靠“生花妙笔”,是难以翻出什么新鲜的东西的。而如果过于努力要使“妙笔”“生花”,读起来会觉得非常做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本散文选最后有一篇评论,题为《余光中的大品散文》,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国彬。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是钱宾四先生所手创的新亚书院。我记得在宾四先生的《师友杂忆》中,对新亚书院的创办经过有相当详细的叙述。说起来香港中文大学还算是这块文化沙漠中的一小片颇有生机的绿洲。
读黄国彬先生此文,总的感觉是过于溢美,比如:
(余光中的)《朋友四型》、《借钱的境界》、《催魂铃》、《我的四个假想敌》……都是好散文。但不算余光中的绝技,因为写这类散文而又写得出色的,五四以来,除了余光中,还有别的作家。……
这话看起来绝对是实话,但这话的味道……
(余光中四十岁前后的作品)升到了五四以来罕有的高度。……(余氏的)《逍遥游》《鬼雨》《咦呵西部》《听听那冷雨》一类作品不但好,而且好而罕见,能前人所不能,能前人所未能,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高峰兼奇峰。……(上述)这类作品,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集里都不易找到;即使相近而未逮的,也为数寥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国彬随后解释了所谓“大品散文”:
余光中的这类散文,出色而罕见,在五四以来的散文史上岳峙重俦,以“大品”一词形容,庶几能标出其独特之处。……本文所谓的大品,一方面和“小品文”中的“小品”相对,一方面取第二、三种解释中地位高出凡品的联想。
云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读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笑了,在深夜里读书,忽然笑了,是一件很有情致的事儿。读书读到妙处,往往如此。
其实,黄氏上述极力褒扬之辞,完全可以用到余光中先生在大陆可以联宗的另一“大家”(这位大家的作品也作为“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有专辑的),似乎也很允切,我想,凭着那位“余大家”平日的自诩,是完全可以颔首微笑、欣然受之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于余光中先生说自己在作品里对中国文字的“试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槌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颇不以为然,我读了那几篇余先生的“试验品”,以个人愚见,并未见高明。余先生所说的这些实际上只是对语言的应用和它的表现力的一种琢磨,这是每个作家都会做的事情,并不出新。而黄先生频频提及五四,恰是五四时期的新文化先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变革做了种种尝试和贡献,才形成了今天的白话文。而余先生做“试验”的时候,去其时已远矣,该做的差不多都做完了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至于文字的活力,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在中国作家里,我只认同郁达夫、沈从文有此天才。尽管在余光中先生的眼光下,郁氏“行文草率、感性贫弱、逊于古人”。而在黄国彬先生的眼光下,周作人的散文“对节奏缺乏敏感,不少句子过于拖沓啰唆”、“呆滞不灵”、“有时会感到沉闷,就因为作者不懂节奏变化之道”、“文字也实在太单调、太缺乏变化了”,黄氏写至此,还忍不住拿着知堂的几个句子亲自动手“点石成金”了一下,不过,据我看来,实在是未见得佳。黄氏大概是把散文当诗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实周作人的文章和余光中的文章不是一个类型的。周作人的文章是需要会意者去读的,是要在夜灯下如与老友围炉夜话一般地读的,文章很平淡,缺少抒情,缺少文字的雕砌,但会心的读者会感到知堂思想的绵密,视野的开阔,能感受到他作品中一以贯之的那种人生观和态度。周作人的文章是不能“朗读”的,尤其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声情并茂地吟咏。而余光中的散文,尤其是受到黄先生推崇的那些,是更宜于宣之大众的,是适于朗读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说,美文如果朗读起来出不来效果,那还能叫美文吗?对此我无话可说,这种观点在《读者》一类的轻杂志中体现得最好。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很喜欢余的散文。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随着他的文路去触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霁月、他的深深思乡情愁……
每篇散文里作者无论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颗炽热的思乡情怀总在系恋着祖国,思恋着故乡,无论夜里醒来的床前明月,还是梦里阳关的大道,无不是作者行途中执着的灯盏,引领作者的心回归故里田园,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正如杨克所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借用杨克的话来对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简评结笔,也正是抒出我对余先生的景仰之情……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3
这本散文集是余光中自选集,前大半部是游记,后半部是知性散文和小品文。就我而言,我更喜欢余光中的知性散文,以中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或一些古今旧事娓娓道来,即诙谐且识性较强,慢慢的读来能在这样的散文里找到与自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能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借着余光中的博闻和广见,也可以接间的在他的书中认识更多的“新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或许,作者在国外居住的时间较长吧,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余光中的趣味很广,且叙事大多都用在国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上和引用他们的名言名句上。这也许是一些文人的通病吧,自以为觉得只要在自己的文里雕刻上些国外的一些大家的名言,文里文外再引用这些国外大家的一些名句装饰于自己的文里,这样就会觉得高人一等,或自视学识博广以资博识深厚吧。当然,我并非眼界浅窄到非要把中外文化分个一清二楚,非要搞个国界文化分明,楚河汉界,中是中,西是西,中国人就得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才算是正统,用了西方的文化和前人的思想就是媚外,就是崇洋,就不地道。但是我总觉得如果一本文集里大部分都是引用西方前哲们的思想如何如何,那么,我想此文不旦失去了美感,也失去了自己思想的厚重力量,让人含在觜里如嚼鸡肋,味淡且难以饱腹弃之还又觉不忍,毕竟书都是花自己的血汗钱所购来的。
余中光的游记初见一两篇时会觉得他对景物的比拟很新鲜,很有特点,对天地万物的识见让人有种非常人性的生命存在,在他的笔触下天地万物的悲喜欢歌都是那么情趣盎然,那么风花雪月,万种风情。但大半部分若都是一样的情味,一样的喻拟,读久了也会让人感觉平平仄仄,千篇一律,陈陈相似的味道,再往后读下去也就觉得愈来愈乏味了。
这或许一成为职业写作人,因写而写,因书而书,天天笔耕不辍,文流难免也有断流不续时吧。从文中还发现很多语句读着别扭、拗口,如这一句,我读了几遍还是不顺:“车在势蟠龙蛇黛黑纠缠着皎白的山道上盘旋上升……”不知此处的“势”是错别字还是另有他意?明明是雪天,如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