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萧红散文的读后感3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萧红散文的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对萧红散文的读后感1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在《同命运的小鱼》中,对一条小鱼命运的关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 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动两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打扰它。 亮天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
从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中,作者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关注之情可见一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最后小鱼不幸死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干死了。 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灵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她笔下所关注的沉默的绝大多数人群。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她的笔下经常出现的不是她自己,也非狭隘的权利富贵阶层。而是那些被忽视的涌动在社会最底层的话语缺席者。那些饱受磨难、牺牲的灵魂。并 “与欢乐的人同欢乐,与忧伤的人同忧伤”,设身处地地与对方享有同样的感情。
在《蹲在洋车上》里:“所以后来,无论祖父对我怎样疼爱,心里总是生着隔膜,我不同意他打洋车夫,我问:“你为什么打他呢?是我自己愿意蹲着。”
在这样的年代,我没发现一个有钱的人蹲在洋车上;他有钱,他不怕车夫吃力,他自己没拉过车,自己所尝到的,只是被拉着的舒服滋味。”
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应该是一种化入的“同情”的关系。萧红做到了。写自我却能超越自我,不局限于自怜自哀。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但她依然 “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来写作。
她以自已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已熟悉的生存环境,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人类的命运之中。探入了中国人的生存、文化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和民族心理的最深处,对生存的原生态和大苦难的揭示,对人自身命运的正视和清醒体味,使萧红的作品意蕴具有了普遍的意义。这种慨叹和苍凉感又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而是超越自我属于时代的。
这使得她的作品透着一种独特的宁静,实际上是一种弥漫着生命的肃穆的热情,这种肃穆因其超越了世俗的空虚和表层的喧闹而益发显得难得和崇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失眠之夜》的最后,“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正是这种在一个喧嚣的时代能始终保持灵魂的高度,使她的作品保持了思想的高度和一个超越性的关照空间。
这是一种真诚的对生活负责的写作。
由此想到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味地沉浸在个人情调中,顾影自怜,还是应该突破自身的角度,放眼更宽广的社会和未来。去关注和书写那些苦难与不幸的人们。
萧红那些质朴而让人感动的文字,皆出于她发自内心的同情心,传达着真实的生活和灵魂。这种用心灵和生命写就的作品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全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对萧红散文的读后感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只是心里钝痛着……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对萧红散文的读后感3
《萧红散文》是萧红的一部著名的散文集,此书收录了《同命运的小鱼》、《雪天》与《失眠之夜》等60多篇散文佳作,林非先生曾评价说:“萧红的小说写得有散文的韵味,散文就更有散文的风格。”
我最喜欢的是《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若要了解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你的不二选择。
萧红告诉我们鲁迅十分珍惜时间,“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鲁迅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3小时,他夜以继日地进行文学创作,一生为我们奉献了《呐喊》、《野草》和《朝花夕拾》等100多部闻名中外的作品。有人夸鲁迅是天才,他却说:“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到了学习和工作上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中的一个小插曲表现出了鲁迅对孩子的尊重:有一次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也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拿过来尝了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萧红通过描写鲁迅包纸包的过程表现出他的耐心和一丝不苟:他“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偏一点,然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的。”
鲁迅先生虽然早已仙逝,但通过阅读萧红的文章,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先生的音容笑貌,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