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在现场──从香港出发》有感:镜头背后我们在现场
读《我们在现场──从香港出发》有感:镜头背后我们在现场
「我们这个时代有报纸,它尽可能使每块陆地和海洋在早餐桌上向你报道它的情况。」这是美国哲学家Ralph Waldo Emerson(爱默生)於1904年发表的《Works and Days》中,对当时急不及待地迈步前进的社会的描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百多年过去,爱默生已然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但是,世界却早已变了样。忙着报道各路消息的不光是报纸,还有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网络上,小至友人八卦,大至国家交恶,都在大大小小的屏幕裡日夜轰炸。至於你的早餐桌呢?它在资讯汪洋裡漂浮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说,如果真有古代人能从过去「穿越」到今天,光是接收爆炸式的资讯就足以把他/她逼疯。远的不说,如果来者是从爱默生年代「穿越」而来的美国人,天天听到总统先生大呼小叫,想必也是精神折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时代转变,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成了双面刃。在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更快地取得即时资讯的同时,任何人也都能发佈真假难辨的「第一手消息」。在新闻彷彿变得廉价的时代,到底何处是现场?有前线记者的答案是:无处不现场。
凤凰卫视高级记者黄芷渊在新书《我们在现场──从香港出发》中记下了她在2015年初採访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误报风波」:当时李光耀在医院接受治疗一个多月,外界不断传出其「死讯」。至李光耀逝世前数天,网上忽然流传一张新加坡总理公署网页上的公告,指李光耀已在当日与世长辞,多家中外媒体纷纷报道李光耀「逝世」的消息。晚上的新闻直播连线在即,於当地採访的黄芷渊却始终无法登入公署网页,不能求证消息真偽。她在最后关头仔细检视所谓的「公告」,发现上面的网址与官方网站不一样,而更新日期更是在2014 年,可信度令人存疑。於是,黄芷渊和团队在当晚的直播连线中成為了最早澄清假消息,作出正确报道的华语媒体。
黄芷渊说:「新闻要快,但更要準。」
传统媒体工作者的坚持,竟然三番四次地在这个80后记者身上看到,着实出乎不少同行意料。在保鑣的枪口威胁下访问泰国前总理英拉、乔装成度假游客採访MH370乘客家属、在火场十米外直击牛头角迷你仓大火......每则新闻裡都能看到忠於记者职业的黄芷渊。她把报道中的每一方寸陆地和海洋带到观眾面前,又生动地在书纸、油墨间呈现出「我们在现场」这个概念。
新闻记录的既是世界某一角落的歷史真相,也是专业记者与摄影师的真实足跡。黄芷渊在书中,邀请读者看看镜头背后的另一面,套用凤凰卫视的名言就是─「大事发生时我在场」。这一次,主角不再是世界大事、社会焦点,而是换上记者与摄影师们亲自讲述他们的故事。除了黄芷渊入行以来的採访经歷、点点滴滴外,更有趣的是,大学主修艺术的她还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新闻现场画下的素描速写。
黄芷渊与合作无间的摄影师们访谈是《我们在现场──从香港出发》的另一亮点。镜头背后默默用影像记录现实的摄影师,原来有着形形色色、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人在汶川大地震时於準备安放遇难者遗体的尸袋裡睡了一夜;有人在利比亚内战时困在酒店被当成人质;有人在小型飞机上拍到福岛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画面;有人出发到战地採访前拿着遗书去上班......摄影师们最為真实的内心自白,是一段段美好又煎熬的回忆。有不為人知的感触,也有无能為力的无奈。他们的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工作,是因為信念,也因為他们身处的每个地方,无处不现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你也在资讯汪洋裡漂流得累了,不妨读一本书,听听别人的故事,让自己从脸书、微博、朋友圈的轰炸中解放出来。就如黄芷渊在书中所说:「不如停一停,回头看一看,听一听新闻发生时我们的心跳,说不定会有一番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