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看见》读后感精选

时间: 温凤1188 分享

  《看见》一书涉及了相当多的中国重大事件,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奋斗在最前线奔波不停的身影,在这奔波之中也让她逐渐的成长起来。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看见》读后感精选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柴静《看见》读后感

  这本书早就借来了,可是一直没看。前几天遴选进面试,可是领导不让去,无果。心里堵,不想做事,于是开始看书。今天看完了,浑身轻松,自己做完了一件小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有两个理由,即直面分歧、面对感受。离奇事件的背后,可能是因为一次偶然,也可能是个笑话,通过柴静的视角,我慢慢意识到,离奇事件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必然,也可能是一种情感。

  真实的力量非常强大。一个敢于批评而又得到大家认可的官员说,因为我批评很准确,所以大家认可,因为官僚系统是一个复合(我自己用的是“复杂”这个词,翻了笔记本才发现他用的“复合”)系统,只有一种人就玩不下去了。征地拆迁之中,仿佛是充满邪恶,又好像群魔乱舞,现实最终在实实在在的细节中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复杂而又充满疑惑。柴静说不是批判什么而是发现什么,我觉得很有道理。一个人有错有罪,早就够了吗?不够。人的背后,是情感,是利益,道德和对错可以评价一个人,却很难影响一个趋势。一件事有结果了,就够了吗?不够。事件的背后,是一个个细节,结果可以传播很远,但只有细节才能够让事件回归,让人们关注事件发展而不只是记住一个传播出来的结果。

  内心自有万钧力。这个力,可以严重伤害自己,可以很好的造就自己,可以泯灭自己的灵魂,可以吞噬你我的生命。人是有温度的,事件是有温度的,历史也是有温度的。我们感受不到温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接触的人、事件、历史已被改的面目全非,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太麻木。我这几天给母亲和另外一个友人打电话复述自己一天的活动和感受,母亲愿意听我讲,好友却不愿意。互相讲自己一天的经历,是一个很不错的成长方式,回顾自己一天的生活可以让自己的感受更加敏感,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才会不会积累情绪,有人说有人听才能够增加了解。若不能够倾听,便不是真正的感情。看到柴静的报道,我经常在感慨,若是家人能够多一点倾听,家庭的悲剧就会少很多,人生的悲剧就会少很多。说出来靠勇气,听进去靠耐心,若是这一点勇气和耐心都没有,自己便失去了战胜生活的最大的秘密武器。

  我会继续寻找愿意倾听和倾诉的人,因为我想拯救自己的灵魂,我也愿意顺带拯救愿意自救的灵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接下来继续看书吧,看书可以让自己了解更多的人、感受和事情,自己的心会慢慢变化。其实自己内心一直有一些自卑,没有出色的体育项目,没有钱,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出色的工作和学习。可是自己依然要追求快乐,并希望给更多人带来快乐。这就是我自己,我接纳我自己,完美也好残缺也罢,走运可以事事不如意也罢,这就是我自己的命,我努力追求可是也接纳命运的安排。

  用随心所欲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对自己好点,对别人好点。

  《看见》中的看见——读柴静的《看见》有感

  第一次发现这本书是在同学的桌上,柴静这个名字虽早有耳闻但并没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央视记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样的一个记者能让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无忌惮地玩耍,而《看见》这一个名字又有种莫名的沉重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个人认为读的速度过快是对这本书的不尊重,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二十个章节,二十六万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内容的厚重感却绝不允许你匆匆掠过,打开品读让人不禁停下来深思,合上又让人不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她说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那时的陈邙对柴静说: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十年的成长,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相比起来,我的青春或许不值一提,但青春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都是同样的刻骨铭心。像那年的高三,没有人会记得你考过多少分,没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开时失落的模样。但只有自己记得曾经做题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经在失败时痛苦地向朋友倾诉,只是因为不甘心。也许很多努力貌似徒劳无获,但对一个人来说,他得到的是博尔赫斯说的“时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静已经有成熟的淡然,在许多误解与反对的声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件事。就如那时的我写作文常想着如何把这个人批判得再犀利一点,把这件事说的再有深度一点,然而看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自己那所谓的观点不过也是从新闻媒体的观点得来,从没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观点。柴静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失败的教育才会酿成如此悲剧。书中是抛开媒体对药家鑫杀人影响的大肆渲染,去关注事件的本身,关注真相,这也是柴静这本书一直想传达的观点。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能压过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情怀——读柴静《看见》有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初次读柴静的《看见》,还是大学三年级时,那年自己还是个校园里一枚青涩的姑娘,丝毫不懂得人间百态世间疾苦,只记得《看见》这书写柴静的记者生涯,囫囵吞枣般看了三分之一也就结束了。

  几年后,自己也和柴静一样,从一个青涩的职场生手摸爬打滚出来,算是一个老员工的时候翻看这本书,只感觉内心不知觉跟随着作者惶恐、愤怒、悲伤、欢喜……各种心情五味杂陈地翻滚而来。看毕,感叹柴静这个年轻女记者,是鲁迅笔下“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勇士”!对于整篇读后感,我也把它取名“情怀”二字。

  什么是新闻?单从这本书的目录上看,柴静就推翻了我此前对新闻的概念。“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是抗击非典章节的标题;“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这是关于一个戒毒所受迫害的边缘女子采访章节标题。家暴杀夫案、小学生集体服毒事件、山西环境污染案、街头小混混群、同性恋人群采访……柴静走近了我们能想到、想不到的社会边缘人群,揭露了每一个社会极端案例,让这些人、这些事走出之前暗无天日的黑暗,走进我们的大众视野,却可以将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取一个个暖人心的标题。记得文章中她在采访一个街头混混完毕时,柴静抬手为少年擦去了脸上的泪水,这是违背了记者职业习惯的,却让看这寒心、无奈的新闻的我们感到了一阵暖意。

  十年,柴静这个初入职场战战兢兢的小姑娘,走南闯北,在黑夜里、烈日下、田埂上,走过了十年新闻调查记者之路。起初的坚持是责任与勇气,十年的行走便是一份情怀蔓延在心间了。“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柴静说道。我佩服这个有感情的记者,挣脱冷漠、体制边框的束缚,关心新闻中的人,让自己的新闻真的有用。更佩服她可以在走过万里路途,看遍人间疾苦后,回头可以为那些故事配上一个温暖的标题,一份文艺的总结。

  一个有情怀的人,是一个内心时而坚硬胜钢,时而柔软如棉的人。有情怀的人,可以在丑恶、不公面前强劲不屈服,而在一切弱者面前,抛开世故的鄙夷与不屑,唯有温暖与关爱。一个有情怀的人,心中有一片海洋,海洋里翻滚着责任、勇气、使命,还有爱……

  情怀,带着一份情怀去工作,这份情怀超越了生硬的职责、本份,夹杂着责任与集体和工作对象的爱。这份情怀在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中乐此不疲。这份情怀,让每一份简单、平凡的工作不仅仅是每日朝九晚五的重复,而是我们心底里沉甸甸却闪耀者幸福感,融入我们生命长河里的一部分,它的名字叫——事业。

396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