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散文读后感3篇
俞平伯散文读后感3篇
俞平伯散文读后感1
俞平伯,我最初认识他是因为他对红楼梦的研究,之后由于自己的好奇便从图书馆借了本他的散文集,发现他的散文写得非常好,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经典散文片段,并将加上原书的注解和分析,有时候会有我的分析,由于水平有限所以希望大家海涵。
首先分析它散文的特色,俞平伯老是非常善于描写,他描写的景象往往充满诗情画意,它能把视觉听觉感觉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如下面的一段描写就可以作为上面的说明。“冷峭的西风,把透明如红宝石的,三尖型的大叶子响的萧萧瑟瑟,一抹的斜阳半明半昧的躺在丹枫身上,真真寂寞杀人”。“红宝石”把视觉写了出来,萧萧瑟瑟是作者的听觉,所有这一切都是作者的切身观察和丰富的语言造就的。由于做这首玄学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终不免会出现一些朦胧虚幻的意境,和伤感的心情,他感情纤细,沉郁,想象力丰富,写景主要描写月,夜,梦,水,以此来追求其艺术效果。他比较喜欢写一些微妙的东西。他散文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散文具有音乐性,诗意美。他的散文语言灵活多变,主要表面在修辞格的运用上。 俞平伯在《诗的神秘》一文中说过:“朦胧的诗句多半是极空灵自然的,虽然平常喜欢堆砌雕琢的诗人,也会有与平素作风相反的作物露出来。”“朦胧是成诗的一条捷径,意识好比一条沟,目不及瞬,它已一跳而过,诞登彼岸了。”这儿虽然是谈写诗,但是他的这样一种见解同样贯串在他的小品文创作之中,这就构成了俞平伯小品散文创作的第二个特色,即意境创造上的朦胧。一个有特色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总要创造一种有自己创作个性的意境。在俞平伯的散文中,我们感到他在形象的捕捉和情思的抒发上,着意在追求这种朦胧的意境。翻阅他的散文集子,我们可以看到他爱写月色,爱抒写月下的情思,诸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眠月》,《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都是抒写月色的名篇。除了爱写月色以外,俞平伯又特别喜爱写梦景,他的不少篇章是专写梦思,梦景的,如《梦记》、《我想》, 以及《古槐梦遇》里的那些篇章,有时是通篇写梦,有时则是在叙事描景中插入一段梦景。他在《燕知草》自序中说: “此书作者亦逢人说梦之辈。”这样,溶溶的月色和飘忽的梦境,不仅构—成了俞平伯早期散文的重要情节,而且成就了他散文的一种特色。他在文中着意创造的意境,就象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使人感到空灵和恍惚;当他置身在月色笼罩下的秦淮河上时,他一方面被“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自己干枯的心灵,慰藉一下自己寂寞的灵魂。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虚幻,感到置身在这“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说,已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但我们终究是眩晕在它离合的神光之下的。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下面我将把我认为比较好的散文片段进行整理,以供大家欣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作者比较典型的代表作,“ 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薰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我们已打桨而徐归了。归途的感念,这一个黄昏里,心和境的交萦互染,其繁密殊超我们的言说。主心主物的哲思,依我外行人看,实在把事情说得太嫌简单,太嫌容易,太嫌分明了。实有的只是浑然之感。就论这一次秦淮夜泛罢,从来处来,从去处去,分析其间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过求得圆满足尽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们合拢来代替刹那间所体验的实有,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能,至少于现在的我们是如此的。”
俞平伯散文读后感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又是大雾。这几天,雾一直萦绕在身边,或大或小,或浓或淡,总不肯离去。海滨的温度在十几度徘徊,省城的温度已达到三十度,这样的温差,雾怎能消失?天气预报今天是大雨局部有暴雨和雷电,可此时只有大雾。也许大雨来时,才能吓跑雾这个调皮的孩子,还给视野一个清晰的模样。坐在桌前看这浓雾,白茫茫无边际,看着看着,感觉我的大脑也空白一片一样,还是赶紧收回眼,做眼下的事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俞平伯著的散文集《中年》一书看完几天了,总想写点什么,而且越来越有必要留下点东西。于是,拿起笔,写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与喜欢俞平伯散文的朋友分享我的收益。俞平伯1900年生,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1921年,开始研究《红楼梦》,研究成果颇丰,是著名的红学专家。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这本由傅光明选编的俞平伯散文集《中年》,是《大家散文文存》中第二辑中的一本。全书收集俞平伯散文62篇,共分七辑。辑一“闲适人生”,辑二“苦短中年”,辑三“东游拾梦”,辑四“人生况味”,辑五“品味诗书”,辑六“古今杂谈”,辑七“红楼释疑”。俞平伯是国内知名的红学大家,一般人都知道俞平伯是以研究《红楼梦》名世的,此书辑七就是作者对《红楼梦》研究的篇章。但是,我更喜欢看他的散文。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者就是以诗歌与散文蜚声文坛。
刚开始读这本书,并不是很喜欢,一些文字读起来佶屈聱牙,古语和白话夹杂在一起,读得有些费劲。可是,慢慢读下来,由刚开始的不大喜欢,到喜欢,再到最后的很喜欢,这个转变过程,都是从俞平伯的文字中一点点感受来的。而且作者写作的思想以独抒性灵、真情实感、忧国忧民以及自身的人生奋斗为宗旨,呼唤着真善美的美好,呼吁着肩负国家未来使命的龙子,读完令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浅。作者辑一的“闲适人生”篇章,用笔细腻,意境朦胧而灵动,闲适而伤感,语言运用透出古代文学的深厚功底。“江南的往事可真多,短梦似的一场一场在心上跑着。……皎洁的雪,森秀的山,并不曾辜负我们来时的一团高兴。雪早已不下,尖风却澌澌的,人躲在舱里。”(《雪晚归船》)“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那里论到哀嘶。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山桃妖娆,杏花娇怯,海棠柔媚,樱花韶秀,千叶桃秾丽,这些深深浅浅都是红的,千叶桃独近于绛。”(《坚匏别墅的碧桃与枫叶》呈佩弦兄)这两篇都是和朱自清有关。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是文坛上人人皆知。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他俩同游秦淮河后各自写的同名散文,各有千秋,留芳至今。
“当遥指青山是我们的归路,不免感到轻微的战栗。(或者不很轻微更是人情。)可是走得近了,空翠渐减,终于到了某一点,不见遥青,只见平淡无奇的道路树石,憧憬既已消释了,我们遂坦然长往。所谓某一点原是很难确实的,假如有,那就是中年。”(《中年》)读着这样的文字,使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道理。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抒发着情怀。苦短的中年岁月,是人生中最负重的岁月,明白了人生苦短,就会清楚怎样来丰富完美这短暂的一生。辑二中的这些文章,作者用简洁的文字,点津着一个个人生渡口。“‘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学仙多忧,浇之以酒,学佛无忧,日食杞菊可也。然无所谓学,只是想到者回事耳。思其难,则戚戚然忧,思其易,释然喜矣。”(《独语》)“男的女的都心甘情愿把人格变换了洋钱、钞票、支票薄子,这些人也懂得纯洁吗?……无论什么境遇,处久了没有不厌倦的。厌倦极了没有不很痛苦的。无论什么迷人的——饮食,衣服,男女,等等——永久不变的伺候着你,终久没有不讨厌的。甚而至于读书,服务社会这些很高等的趣味,若只是‘呆读’‘死做’,也依然丧失了灵性,留给我们许多不快。但这些单调机械的生活是社会制度的自然结果,若不在根本上下手,便没有改良的可能。”(《生活的疑问》)回味现在的生活,对照上个世纪作者的思想,难道这不是事实吗?对做一件事的坚持和执着的人,在当下这个时代,越来越少,急功近利的目的,是越来越明显,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为了多赚钱,来享受浮华的物质生活。
俞平伯的散文,在记叙和抒情中给人们以启发和反思。他的文字和思想,是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分不开的,读着辑二中的篇章,就可见一斑。然而,作者并非一个忧国苦闷的作家,他的辑三“东游拾梦”的篇章里,完全是另外一种表现。情、景、理、趣水乳交融,笔浓而意淡。《西湖六月十八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倦意朦胧的西湖的变幻的美,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中宵月华的皎洁,是难于言说的。湖心悄且冷;四岸浮动着的歌声人语,灯火的微芒,合拢来却晕成一个繁热的光圈儿围裹着它。我们的心因此也不落于全寂,如平时夜泛的光景;只是伴着少一半的兴奋,多一半的怅惘,软软地跳动着。灯影的历乱,波痕的皴皱,云气的奔驰,船身的动荡……一切都和心象相溶合。”读完这一辑,心中只有一个字“美”。优美的描写在篇篇游记里笑迎读者的眼。
俞平伯还是位著名的诗人,这本书中没有选他的诗作,但是,辑五“品味诗书”中,作者多篇文章用来讲写诗的技巧和体会,对热爱诗作的人,会有许多益处。“而诗尤与文不同,在文可以直说,诗必当曲绘,文可以繁说者,诗只可简括。”(《白话诗的三大条件》)“诗以人生做他底血肉,不是离去人生,而去批评,或描写人生的。……感人是诗底第一条件,若只能自感便不算有效的诗。感人向善是诗底的第二条件。诗底的第三条件是所言者浅所感者深。……诗底的素质是进化的,故是自由的,诗底形貌是还原的,故是普遍的。”(《诗底进化的还原论》)同时,作者还写了《读书的意义》《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等文章,再次呼吁人们读书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
这本书中,对我启发最深刻的是辑六“古今杂谈”这辑。从“闲谈革命”到“忠君与爱国”,从“我的道德谈”到“析‘爱’”,从“雪耻与御侮”到“国难与娱乐”,从“教育论”到“贤明的——聪明的父母”等,读完这些散文,让我看到了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其中,读完“贤明的——聪明的父母”一文,我曾写了一篇文字,表达我读完此文的感受和心得。在如今人们的道德观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的当下,作者的这篇“我的道德谈”一文,是值得好好读来并深思的文字。“道德是人生上第一切要的事;我们日常说话做事,都靠着它指导裁判;它竟是我们的标准。”其中的精辟论点和论据,我想一一罗列,实因篇幅所限,不再摘抄,还是亲自读来,身感为益。
啰嗦了一大篇,似乎还意犹未尽,但是,不得不停笔了。这本《中年》一书,确实值得一读,一是享受作者笔下对自然景物优美的吟唱,二来是对我的人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我是越读越喜欢,越读越收获。急切切的把这种感受,用这篇文字记录下来,希望能和喜欢读俞平伯文字的朋友分享,或是给那些陌生俞平伯的人或困惑在人生的某个路口的人,一些光亮和帮助。
俞平伯散文读后感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读了朱自清的一篇题为《忆》的散文,才知其好友俞平伯有部儿童诗集《忆》,于是买来读来,这本由丰子恺做插画、朱自清作序的诗集,薄薄的一本,只有三十五首的小书,却也沉甸甸的,不仅因为鸿儒硕学的作品,而且因那早已失去的、找不到回去入口、让人惦念的儿时!
有了两个桔子/一个是我的/一个是我姊姊的/把有麻子的给了我/把光脸的她自己有了/“弟弟,你的好/绣花的呢。”/真不错/好桔子,我吃了你吧/真正是个好桔子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个有着小心机的姐姐,一个无邪的胖胖的弟弟,弟弟见到桔子想立即吃掉,吃完了,觉得还是姐姐的桔子好,姐姐骗我呢,没吃上,一直记到长大。
薄薄的,都是对孩提的记忆,“儿时的梦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这是多么“缺”呢/于是平伯君觉着闷得慌/便老老实实地/像春日的轻风在绿树间微语一般/低低地/密密地将他的可忆而不可捉的“儿时”诉给你/
儿时的记忆更多的是对人的怀念,小姐姐、乳母、爸爸、还有她,他们构筑起俞平伯儿时记忆的天堂。
对,记忆里还有他自己。
隔壁屋有嘈杂的哭声/我也蹬着脚去号啕了/虽是回想上的悲哀/终亦是人间的悲哀哟!
爸爸有个顶大的斗篷/天冷了,它张着大口欢迎我们进去/谁都不知道我们在那里/他们永找不着这样一个好地方/斗篷裹得漆黑的/又在爸爸的腋窝下/我们格格的笑/爸爸真个好/怎么会有了这个又暖又大的斗篷呢?
儿时我们的眼里,爸爸不就是一个穿着大斗篷的骑士吗?当我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最怀念的也是那个大而温暖的斗篷,钻进去什么也不用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小小的人儿惦记上那个带流苏帽儿的她了!
亮汪汪的两根灯草的油盏/摊开一本礼记/且当她山歌般的唱/咋听间壁又是说又是笑的/她来了吧/《礼记》中尽是些她了/娘!我书已读熟了。
他长大了,因为他懂得了悲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女墙上黯黯的一抹斜照/人在城外了/初弹到这凝涩的离乡曲/谁知道就是最后的一节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生活真正的样貌不都是喜悦、也不尽是悲哀,"谓人生得失,卷舒天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竹榻戛着/蒲扇拍着/一阵冬青树的风/把巷堂里两扇板门/彭彭的响着
懂得了,也离那些儿时岁月远了,我们什么时候失去的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是那“月儿独自度过中天/向清苦的西方直落下去”,而我们“恋着痴甜的梦的时候”流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