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五篇
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晓得在假期当中你们读完这本书后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五篇范文,欢迎参阅。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一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爱我们的长辈,用亲情,用温暖感动他们就能真正做到孝顺,并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 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刚放暑假,在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前,我和好朋友去北京的孔庙参观,在众多的展品中,我不知为何一眼看见了墙角极小,连字都看不清的二十四孝图,而且一眼看见了其中的“郭巨埋儿”。正如鲁迅所说,图的确很清楚,可我还是不愿意承认我理解的意思。图上还有批注,字非常小,我又一眼看清了,而且后来发现也只能看清其中的一列字,“子可再有,母不复得”,不过我并不知道他为什么埋儿。直到八月,看了《朝花夕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们家穷,实在养不起那么多人,只好先养活老人,把儿子活埋。
这二十四孝图太恐怖了,为了一个“孝”字,竟要那么多讲究,甚至把自己、子女等全部抛弃。更何况,有时还是为了孝顺并未养育过自己的后母!难怪过去人见父母都是跪下说“不孝儿来见爹娘,求爹娘??”就这二十四孝图,我与小时侯的鲁迅先生真是有同感,自己不要做孝子,并且希望父母也不要做孝子!画中的那个孩子还在她母亲的怀抱中笑着玩呢,旁边的他父亲却要。那小孩的母亲似乎有些不舍呢,我记不清了,若是,这婆媳关系将来好不了,若不是,那这个小孩也是孝子了!一点也不反抗他父母!
旧社会真是万恶,人们说的没错。而且我想,郭巨的母亲会不会是故意的?她不会想不到郭巨会埋儿吧。因为郭巨一定一直很孝顺。
后来,我与我的朋友一同去首都博物馆玩儿,,又看到了二十四孝图,这次的图很大,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她也深感恐怖。看来鲁迅先生认为的不错,小孩子们都是可爱的,且心意相通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五
《二十四孝图》(元代郭居敬著《二十四孝》,后人配图)是民间广为流行的幼学启蒙读物。它从解读儒学经典《孝经》入手,讲述孝文化的理念与精神,它把一个人对生身父母的孝爱,提高到至高无上、绝对不二的地步。即使舜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几次三番想害死舜,他也毫不记恨,照样恭顺父亲,友爱兄弟,因而“孝感动天”,帝尧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选定他做帝位继承人。(见《孝感动天》)《孝经》强调“孝”是“至德要道”,突出“孝”的教育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事亲”、“忠君”、“立身”置于同等地位,这就为后世封建统治者大肆宣扬“移孝为忠”、“以孝治天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孝经》和《二十四孝图》过分强调愚孝愚忠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甚至把愚忠愚孝的士子视为道德楷模,这就必然忽视人的独立意志,束 缚人性自由,扼杀 人的创新精神,阻滞社会改革的进程。
诚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孝图》中确有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孝亲故事。例如,子路早年家贫,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外背米侍奉双亲(《百里负米》);陆绩六岁时随父亲去袁术家里做客,却惦记着母亲,要带两个橘子给母亲尝尝(《怀橘遗亲》);黄庭坚身居高位却每天晚上替母亲洗刷便器,竭尽孝诚;汉文帝母亲卧病三年,每天亲口尝过汤药后才给母亲服用(《亲尝汤药》);朱寿昌弃官去陕西寻找失散50多年的生母,终于在陕州找到70多岁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弃官寻母》);此外还有扇枕温衾、鹿乳奉亲、行佣供母、乳姑不怠……,这些故事主人公仁爱天下、孝敬亲慈、敬畏天地的美德,在关注个性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的确值得我们世代传承,大力发扬,在礼崩乐坏的今天,尤其具有积极的教化意义。
不过,我们讲“孝”道,绝不宣扬愚孝愚忠、“移孝为忠”的旧观念,更不是维护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旧秩序;新的时代条件下,“孝”道的要义应是仁者爱人,爱心反哺,报答父母亲的跪乳之恩。我们要给大家提个醒,不好过度夸大《孝经》、《二十四孝图》的道德教化作用,好像它真的成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挽救社会颓败风气的灵丹圣药,传统“孝”道的消极影响千万不可小觑!90多年前,鲁迅等“五四”先驱者对“孝”道的批判,主要也是扬弃其愚孝愚忠的糟粕。鲁迅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就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孝顺”本来是传统美德,如若发展到“长者本位”的极致——愚孝愚忠,就不好了。所以鲁迅在《朝花夕拾》里面,忆述幼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时说:“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鲁迅对24个教孝故事并不一笔抹杀,但他特别举出“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提醒我们不可忽视《二十四孝图》对国民精神的腐蚀与毒害。
《卧冰求鲤》图说琅琊人王祥的继母患病,想吃活鲤鱼,顾不得天寒地冻,他解衣卧于冰上,冰凌融化,跳出鲤鱼,继母食鱼后果然病愈。鲁迅打趣道:“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埋儿奉母》图说晋代人郭巨家道中落,喜得一子,却担心养了儿子不能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量埋掉儿子,省些粮食给母亲吃。所幸地下挖出黄金,既可孝敬母亲,又能养育小儿。鲁迅调侃说:“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最让鲁迅反感的是将“肉麻当作有趣”的《戏彩娱亲》。相传楚国隐者老莱子对父母至孝,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还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讨父母开心。有一次给父母送水摔一跤,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娃娃哭,引得二老大笑。鲁迅说:“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其实,不光鲁迅举出的几则故事显得虚伪残酷,此外诸如八岁的吴猛夏夜为了父亲安眠,竟_身坐在父亲榻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恣蚊饱血》);十四岁的杨香竟能掐住猛虎的咽喉,从虎口里救出父亲(《扼虎救父》);丁兰在父母过世后用木头刻成双亲雕像事之如生,其妻针刺木像,使手指流 血,遂将妻子休弃(《刻木事亲》);王仪的母亲在世时怕雷,每当雷声响起他就跑到母亲坟头跪拜哭泣,请母亲不必害怕(《闻雷泣墓》)等等;也大悖于情理,显得荒诞而矫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鲁迅说他小时候听人讲过“二十四孝”故事后,“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他抨击此类图文“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重读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感到老先生的批判并没有过时。
如今,这套被鲁迅和许多“五四”巨匠批判过的“二十四孝”图,居然被贴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标签,被不加分析、堂而皇之地贴在通衢大道和学校门口,请问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主管你们是怎么想的?难道这些散发着腐儒气息,泯灭个性意志,培养奴隶顺民的孝道故事,可以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吗?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到底是锐意创新大踏步前进了,还是因循守旧拉车_向后退了呢?!
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五篇相关文章:
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五篇
上一篇:假期读《二十四孝图》有感个人心得
下一篇:阅读《二十四孝图》个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