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
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自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放任无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统治者)应是一个无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政府是很少发号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今天说的并不是老子,而是经济学之父誉称的亚当斯密,他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小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定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想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的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小说第十一回里描述了君子国里的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低本,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了?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令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只听隶卒有说到:“老兄以高价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怒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放为公道。试问哪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过两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茅于轼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给我们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的错误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于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把关心别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样会有争论,我们同样得不到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交换中,买方和卖方通过讨价还价,最终会达成协议。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说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的老翁来调解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从动态的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的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被“小人”国替代。从这一点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第二,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环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体面,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借用茅于轼先生有趣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件一个和谐的社会。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亚当·斯密举了制针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20枚针,也许连一枚都制造不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第一篇5章,讲的是劳动价值论。斯密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因为金和银像其他商品一样,价值是变动的。任何金钱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商量,或所交换到的其他商品数量。取决于已知金银矿藏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衡量尺度,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决不能成为其他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而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按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和技能熟练程度,他必然总是牺牲相同份额的安逸,自由和幸福,无论他得到汇报物品的数量如何,他所支付的价格必然是相同的,诚言,这种劳动所买到的物品的数量有是多此,有是少此;然而,变动的是这些物品价值,而不是用来购买他们的劳动价值。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费许多劳动的物品价格就是昂贵,反之则低廉。因此,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标准的,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
第二篇1章,讲的是资产的性质。斯密认为一个人的资产足够维持他生活几个月或几年,他自然希望用这笔字厂中的大部分来获得收入。为两部分:他所希望用来创造收入的部分被称为资本;另一部分被用来消费。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以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告便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第二篇3章,主要是论资本积累。斯密说,有一中劳动资本到劳动对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前者因为可以成产价值,所以称为生产劳动。但有些非生产性劳动者有非常必要,例如:军队,律师,医生,牧师,等等。如果要缺少这些非生产性人士,社会将不稳定……与穷国比较,富国雇佣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当然要大的多……斯密认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勤劳。诚然,没有节俭以前必须先有勤劳,节俭所需的东西多是由勤劳得来,但只有勤劳,而没有节俭,有所得而无所留,资本则不能增加。
第三片1章,论财富的自然增长。也是体现了合作分工的精神。斯密认为城市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资料和加工资料,城市向乡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这里的劳动分工也和在其他场合一样,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数越多,为农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对大多数人的好处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分工合作,然后交换,这样双方的财富都有所增加,这也就是他所谓的财富自然增长,第三章,斯密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进而在乡村居民中建立了个人自由和安全。因为,在一个没有商业和制造业的国家里,大地主的剩余产物没什么可以交换,他就会将其部用在款待宾客上。斯密说,如果这种剩余产物足以维持一百或一千人之外,没有其它的用途,因此会被许多人依附与围绕,只能靠地主的恩惠来生活,就必然服从他,如同士兵服从支付粮饷的君主一样……因此,导致贵族势力的强大,上弱下强,国王无法约束大贵族的暴力行为……最终会导致一幅暴力、抢劫和混乱的画面。但是,封建制度的所有强制力量绝对办不到的事情(阻止贵族势力与战争),却由对外商业和制造业做到了。它们渐渐为大地主提供了可以用来自己剩余产物来交换的东西,他们自己可以消费这些东西,不必与其他人分享,一切都归自己所有,这在世界的每个时代似乎都是人类主子们的卑鄙格言……因此,他就不再和他人分享了,自然而然地依附于地主生活的人员就会脱离他们,地主的势力也会被削弱,最终暴力,混乱也会停止。
第四章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说道,社会每一个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而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产品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关于把资本用在哪里能够生产出最有价值的产品这一问题,斯密认为,显然一个身临其境的人能做出比政治家或立法家更好的判断;斯密在贸易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商业上的垄断与限制(包括退税和出口奖金)斯密认为,享有这种国内市场上垄断权的各种产业,往往受到极大的鼓励,并且使社会较大部分的劳动和资本转到这些产业上来。但这样做能否增进社会总产业,并引导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也许并不十分明显,由于垄断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妨碍了土地的改良相对高的利润。所以,垄断阻止了土地改良…………垄断确实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资本利润总额,而是减少了这一总额。因为大资本小利润(薄利多销)比小资本大利润能提供更多收入,垄断虽然提高了利润率,但肯定比没有垄断时候少由于垄断,所有收入的来源,劳动力的工资,土地利润,都不如没有垄断时候那样充裕。所以,垄断是为了一个小阶层的利益,而伤害了其它的所有阶层的利益。所以任何一种学说,如果试图通过特别的鼓励,违反自然趋势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吸引到一特定产业,或试图通过特别限制,将本来可以投入某一特定产业的资本抽走,实际上都有悖于他要促进的主要目的。这将阻碍而不是加速社会真正富强的进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真正价值。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我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和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斯密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斯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府所应该做的是1,保护国家不受其它国家侵犯。2,维护司法的正义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也要考虑引入竞争机制;在目前社会转轨其间,老百姓们切不要对市场经济失去信心,如果我们抛弃市场经济,我们将回到更坏的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关心自己的利益的人们推动,而不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