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宗法制的读书笔记
简述宗法制的读书笔记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也称族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简述宗法制的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简述宗法制的读书笔记篇一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等等。这种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确立于西周。
一 嫡长子继承制
夏朝的王位继承方式由于文献的缺乏,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影响的存在。到商代的康丁以后的五个王,才稳定下来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周王室从成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较之兄弟相残争位,其有点在于定位,即权利早已有所属。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按照周制,最高统治者称天子,统治天下的对滴和臣民,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这种制度是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的,是用父子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封为大夫,为小宗,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大夫之为,为大宗,其余庶子成为士,为小宗。由此可见,嫡长子继承制与宗法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 封帮建国制
就是今人所说的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其主要意旨是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被称为“天子见过,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天子对诸侯有巡守权,命官权,迁爵权等,诸侯对天子则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诸侯依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称为“采”或“邑”,史家一般称为采邑制。但采邑没有封国所有的许多独立自主的权力。卿大夫也依此分封士。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阶层,一般要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 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制度既然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塑造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且也影响到中国周围的国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简述宗法制的读书笔记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过程
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私有财产已经产生,父家长支配着家庭成员。父家长去世后,其权力和财产需有人继承,这就要求有一个继承程序。于是,宗法家族制度应运而生。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从此把禅让的官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建立起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
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是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国"和"家"合而为一,国家的统治关系就是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宗法统治体制逐步瓦解,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统治制度也趋于消亡,但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却随着社会的基本细胞"宗法家族"(家庭)的存留而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在春秋战国时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和宗法观念又被提升和加工改造。汉以后建立起来的封建大帝国继续利用宗法制度和宗法意识进行统治,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伦理政治学说,把"国"家族化,又将国家统治关系渗入"家"中,国君是"严父"。而家长在家中则"君"临一切,宗法家族成为国与民的中介,达到"国"与"家"同构;同时宗法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2]。此后,王位世袭成为制度,长达数千年之久。宗法家族制度也因此更加根深蒂固。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的社会结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家天下的延续。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关于大、小宗的组织,《礼记大传》有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式的统治体系。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一个家族接一个家族的长达二三百年(清),短则十来年的统治(秦)构成了中国的政治史[3]。
2. 封国制度不断。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嫡长子分封诸弟,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是"别子为祖",对于巩固嫡长子的最高统治和天下宗主地位,是大有裨益的。后人追述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御极六合,四方如星拱卫。因此需要选道德贤明之人,藩护王室,成为天下中枢的屏障。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秦汉以降,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外,行政官员的选拔、任用,实行荐举、考试制(隋唐以后定型为科举制)。但是,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延及后世。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发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各朝各代,都有一些豪门贵族和大的家族在产生、在发展、在扩大。另一方面,家族制度在经济领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的"老字号"企业几乎都是家族企业。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 机构方面的共同性。《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天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国王的,每一个臣子都是国王的臣民。孝敬父母就是忠顺皇帝,忠顺皇帝就是孝忠国家,忠孝同义。这种宗法制度下的产物使得许多中华民族上许多爱国英雄以忠于皇帝为初衷,以忠孝国家为结果。族权与政权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
三、宗法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一面,也有其负面的一面,正所谓有利亦有弊。
1.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 孝道伦理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中,"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孝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讲孝道,重权威",确立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4]。
第二,封国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周朝分封制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其精华已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都有积极作用。汉初分封同姓王也对当时文化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分封制也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无疑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融合和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家庭本位制发展为社会利益至上的伦理精神。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个体小农经济本身具有脆弱性,使农民必须以家庭或宗族为单位,协同劳动,抵御自然灾害的侵扰。以家族生活为本质的社区生活,使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同化力,增强了家族成员的认同心理从文化价值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系统,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是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5]。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重群体的价值观,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对于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使得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使得个人自我意识的丧失,压抑和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意志,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顺从心理,以及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甚至于盲目的崇拜,造成"官本位"现象严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以及狭隘自私自利的小农意识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容易自我满足;重人伦、轻自然,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太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成为了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6]。
第三,宗法制度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故十分强调"尊祖敬宗",从而造成了中国人向后看的积习和守成的倾向。"言必称尧舜"、"言必称三代"是中国古人立论的习惯。孔子就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近代康梁变法时,顽固派还大嚷"祖宗之法不可变",而维新派也不得不利用古代圣贤来为变法打掩护,如康有为就写了《孔子改制考》来迎合大众的守旧的心理。
总之,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虽然宗法制的核心精神如"世袭制"已消失,但作为一种观念仍然顽固地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只有打破旧的思维体系,努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构建和谐有活力的文化社会。
简述宗法制的读书笔记篇三
中国古代历史的制度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结构丰满复杂的社会组织框架。其中,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一切制度发展的原始基础。中国的宗法制度的出现,彻底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宗法体系最早是由夏朝的敬天仪式逐渐演变而来的。到了周朝的共和纪元时期,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逐步的发展完善起来。
中国的宗法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和组织实体。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实体存在的礼教制度,中国古代血缘政治基础的分封制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分层制度的君臣父子制度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发展运行的体系框架。
中国古代的礼教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礼教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宗教形式。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关于京师文化的发展和形成的文化讲座活动。主要是针对满清王朝的礼仪制度等的研究和讨论。其实,也就是对礼教制度在明清两朝社会上层如何发展和运作的一个真实的描写过程。这已经充分说明,礼教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有的宗教制度形式。2.制定了宗教建国方略。建立了中国最高的大祭祀制度————天子制度。天子成了中国古代宗教和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宗教国家实际的元首。
3.树立了宗教立国策略。中国古代的君臣父子制度不只是一种社会等级分层制度,他还是中国古代的等级祭祀组织体系。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婚商嫁娶的宗教礼仪制度。礼教制度的宗教观念和思想,影响和深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4.中国礼教制度的宗教思想和仪式的发展过程,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思想和仪式,过渡到商朝的事鬼仪式,再发展到周朝的供奉祖先的法祖宗教仪式。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宗教仪式,是一种多神崇拜的祭祀礼仪制度。到了商朝。由于巫术横行,占卜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形式。事鬼祭祀制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定型和发展起来的。敬天祭祀反而退居次要祭祀的宗教仪式地位。到了周朝,统一为一神主天祭祀仪式。同时,周朝共和时期的国家主持者————周公,取消和废除了很多的鬼怪祭祀制度,压制和打击巫术和占卦文化。建立了崇拜家族男性祖先的宗教法祖祭祀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正是因为受到礼教制度和礼教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才会产生出周朝后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事件。也正是那些文化先辈们对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理解和分化,才能出现今天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