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寓言两则教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苏教版三下寓言两则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三下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揠苗助长》。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其中一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全文,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知道课文中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师解释寓言: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引导: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
二、探索新知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完成填空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 ,就把禾苗 ,结果禾苗 。(学生完成填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同学们,你能根据上面的一段话,说说《揠苗助长》中“揠”是什么意思吗?那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高些,长快些,他就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个种田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个人使用的办法不好。他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禾苗都被枯死了。最终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的话,就叫作“欲速则不达”。理解: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好心、费力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小组讨论、汇报。
(禾苗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生长。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就离开了哺育它的土壤,它就失去了水份与营养,就如同婴儿离开了母乳一样无法生存下去。)
5.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他不明白禾苗的生长不能靠人去拔高,而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要把禾苗拔高,损伤了它的根或者切断了它的养份来源,禾苗怎能不枯死呢?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落得个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四、小结
1.归纳、明确寓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3.指导朗读课文,引导背诵。
4.学习生字:
5.描红
板书:
揠苗助长
拔高禾苗→禾苗枯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鹬蚌相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2. 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出示字卡, 指名认读。组词。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 读读课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要求:(1)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 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学生汇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老师指导朗读。
2.学生自主学习2-4自然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自己读读第2-4自然段, 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讨论讨论, 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大家解决。( 理解:毫不示弱、相持、喜笑颜开等。)
③学生汇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齐读第2-4 自然段。
4.试试看, 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1. 自由读读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苏教版三下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本课是两则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都很熟悉。大多数学生能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课前本人也鼓励学生自查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的关键字意与词意,这也是本课的关键教学,其次也要注意朗读训练,理解朗读角色,角色性朗读,在读中悟寓意。
学完本课,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与其说是教学还不如说是学生自已完成的,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这对三年级学生不是难点,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能读懂一个寓言故事。加上寓言故事趣味性强,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这是文本本身的特点。本人在本文中却是注重了人物的语言训练。语言是人物心理,品质、性情的直观再现,几句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往往对突出人物特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南辕北辙》一文中就用了四次对话揭示了故事内容以及去楚国的人不听劝告,执意而行的性格特点。那么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呢?在这个环节,我将习作与阅读同步了,出示了习作训练“——的妈妈”。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写作题材较为丰富“唠叨的妈妈”“倔强的妈妈”“漂亮的妈妈”“自私的妈妈”等。在学生习作中能准确使用提示语与内容部分的标点“引号、冒号“。有孩子写”妈妈的唠叨“时就选择了妈妈平时说得最多的话来写,如”走在路上别东张西望,要靠右边走”吃饭时“你正在长身体,多吃点不要挑食,多吃蔬菜,多吃水果。”“今天天气有点凉,快去加件外套,把扣子扣好”等。这些现象都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也符合儿童口语的,这样既能再现了妈妈的唠叨,又突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爱。
具体选了学生习作,根据学生习作讲评要领,引出语文知识点,从阅读中悟出写作方法。(学生习作略)。从学生习作中能体现一种习作中的美——标点。比起平时在标点上规范多了,而且人物语言也符合人物身分,不能夸大其词,不能胡乱编造,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真实性,就没意义。然后在写一事件中,也许人物语言描写较多,特别是对话,这得围绕文章的中心,精选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来写,无关紧要的可以不写,从而做到干净利落,精练紧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而也点拨了寓言的表现手法。从表现手法来看,寓言更多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方法和手段,说古论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引导学生在感知寓言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生活实例,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个环节本花了时间作了一些最基本的修辞常识的运用点拨。写寓言时怎样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夸张,它首先注意的是夸张的适用主体。尤其是广告中最需要是一定的艺术性,而要体现艺术性就得适当地夸张。有一则化妆品的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显然是有夸张成分的,但并失真,因此使用了化妆品,给人的感觉年轻是可能的。如果说成是“今年二十,明年十一”这就有些违背艺术的真实性。同样写寓言,童话等使用夸张也有其特定的效应与要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夸张不是吹牛皮,不能无目的地乱夸张,也就是要适度。还要合理。
鲁迅在《漫谈“漫画”》中曾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无疑这是夸张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给人感觉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是笑话了,因此夸张不能随意,不能不顾事实的现实基础。违背了现实就是“夸而不当”。比如“稻粒赛玉米,黄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赶南瓜”“树皮变棉花”等这都是“夸而不当”同时夸张也也要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习惯。如“他的鞋子像只船”这是符合人们的口语习惯的。如果说他的鞋子太大,只得用箱子当鞋穿,这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了。当然在夸张中感情色彩也很重要,也就是说,夸张要有新意,要给人以新的感觉。这作为语文老师还是可以提示学生了解一定的修辞运用,修辞在语文中是很重要的,“没有修辞的文章不算文章。”这是叶老先生说的。没有修辞的奠基也算不上文学艺术。
或许本人的教学导向根本就是违背小学生年段目标与需求。但本人认为我的学生知道的东西还是不少的。虽说是在年级学生,但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习作中知道怎样去组织文字或修辞,引用等写作方法。
总之,在本人的教学中每篇例文我都会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与用途,以及作者的意愿,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师,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去认真研究语文,总会发现自己该教给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又该去完善些什么……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