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
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一)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该馆于1999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景帝刘启的陵墓。这里是陈列馆的前言大厅。大厅正面墙壁上的浮雕,表现的是汉景帝阳陵周围从葬俑出土时的情景。看到这些千姿百态,无臂赤身的裸体俑,您可能会问:“素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行为准则的中国人,在汉代怎么会展示这样的裸体俑?”其实,这只是历史老人跟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这些俑在汉代时既非裸体,更非无臂。而是一群着衣贯甲的陶俑,它们的臂膀是用木头雕刻好后固定在陶俑肩上,陶俑身上还穿着色彩绚丽的丝、麻质地的衣服,属于专为帝王和达官显贵们从葬的着衣俑。其余三面墙上的浮雕是依据史料和汉壁画而创作的艺术品,表现的是在西汉皇帝们出行时,专为他们鸣锣开道的仪仗车队。
前 言
阳陵是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从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始建寿陵起,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王皇后入葬,阳陵修建时间长达28年,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文景之治”时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阳陵陵园占地面积很大,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丰富。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陵园的形制、布局及规模。特别是通过对陵园南区的从葬坑、帝陵封土堆四周的从葬坑和陪葬墓园的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各类陶俑及其它珍贵文物。这些轰动中外举世瞩目的考古发掘使阳陵成为陕西旅游景点中的又一新热点。
上 层 展 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前面木板上的图表是西汉世系表。表现的是西汉十一位皇帝(吕后除外)的相互关系、在位年代及先后顺序。在这些皇帝中,较为著名的有斩蛇起义、创立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贤君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还有反击匈奴侵略,拓展大汉疆域的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汉 景 帝 画 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汉景帝刘启,他生于公元前188年,死于公元前141年,为西汉第四代皇帝。他32岁时(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他在当政期间顺应历史潮流,继续推崇“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与“和亲匈奴”的政策,成功地平息了“七国之乱”,使西汉王朝的统治更加巩固,经济进一步繁荣,国家安定,百姓富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景帝与其父文帝的开明统治被后世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景帝在位17年,陵墓修了共28年,刚即位平定七国之乱,没有修陵墓,后来自己修了13年,剩下15年的工程是由其儿子武帝为其所修。
这边是考古陈列馆,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个沙盘图,按千分之一缩小的。在右手边,这个区域就是阳陵弋,皇帝会把天下的巨富、豪侠、文士全部聚集于此,行程一个新的商业重镇,环节巨富的盘踞势力,能够更好地统治中央集权。
这边主要展示的是建筑材料,这件就相当于现在的路牌,脊兽,建筑物末端的装饰品,是为了驱鬼、避凶的。瓦当,分为文字瓦当,例如一些吉祥话“与天长久”“长乐未央”等,云纹瓦当,祥云、云彩,汉代崇尚道家思想,神仙踏祥云而来,瓦当做在自家房子四周,云雾缭绕,蓬荜生辉。门前踏步台阶,空心的花纹方砖,这样的设计减轻建筑物自重,减少石料,隔音、防潮,
同时表面的花纹防滑。这件是围棋盘,雕刻凌乱,质地是一块铺地用的方砖,推测不是给皇帝陪葬的,有可能是守陵人闲暇之余的娱乐活动。出土于刑徒墓地,手铐、脚镣。这边是祭祀的礼器,圆形为玉璧,用来祭天,长方形的是玉圭也用于祭祀,同时古时臣子上朝所持之物,大小则代表着级别。这个白虎、玄武砖是代表4个方位的空心方砖。这个是计时的,功用类似于沙漏,不过里边装的不是沙子,而是水,水通过滴水口滴出,水位会下降,而水上浮着一只船,船上有一只带刻度的箭,随水位的下沉,刻度变化,根据刻度变化来计时。旁边是陶罐,用于盛放粮食用,铜钵是吃饭的碗,陕西八大怪,泡馍大碗卖。这边的俑发髻在上,方便带冠。印章,“太官之印”就是御膳房的印章。玉璧,是哪里的?皇帝陵墓多建于此,建都在此,就地取材,蓝田玉。弩机,是西汉时期最先进的远射程兵器。铁镭,人们使用的秤砣。虎头鎏金饰品,鎏金把黄金磨成粉末状,粉末放于
水银之中,混合涂于物体的表面,加热,水银蒸发,留下的则是鎏金了。颜色较为亮丽的是修复过了的,2个没有修复。金饼是皇帝赏赐有功大臣的礼物,不可以流通。高颧骨骑兵马,咋一看像我们关中地区的老太太,其实西汉时期不可能有老太太当骑兵的,通过一点可以证明,没有马镫子,人们靠臂力支撑上马,推测是内蒙古地区一些胡人,羌人的形象,工匠用于一种夸张艺术手法,展现出他的骁勇善战。此处为丛葬坑的部分复原,当初都是整齐排列放于棺材里边,棺材腐朽后,上边的土砸下来,就是旁边零落不堪的形象了。这里是动态的一个展示,弯腰负重、行走的士兵,旁边这个俑腰带是用贝壳所制,缠于腰间保平安,是平民所有,官家、皇家则使用的是玉腰带,身份等级的象征,乱世藏金,盛世藏玉,还有腰缠万贯的意思。持剑武士,腰间插着铁剑,铠甲是熟牛皮所制,无法剥离,整体切割下来。下来塑衣式陶俑给王公大臣陪葬,穿着真实衣服的是给皇
帝陪葬所用。因为衣服是陶土所塑造出来的,保存下来,使得艺术价值较高,展示了汉代人的服饰,此陶俑双手抄于前胸,就是一个扫地的宫女了。拱手忌坐粉彩女俑,是镇馆之宝,首先观其色,颜色比之前我们看的的任何一件都要鲜艳完好,关中地区气候干燥,颜料很容易挥发,这件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其次,观其形,这是一个女子拱手作揖的形象,坐法和跪是不一样的,叫做忌坐,臀部压在脚踝之上,身体向左倾斜,拱手作揖跟像是掩嘴偷笑,面容精致,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口,全都是汉代标志美女的形象,而且汉代讲究以白以瘦为美,做出了纤细的腰身,白皙的皮肤,整个汉阳陵的陶俑中,我们发现的都是非常正式的形象,唯独这一件显得略微调皮,可能不是一个正式场合,所以是镇馆之宝。她的发型也很讲究,就做堕马髻,就是从马上摔下来的造型,以女子下垂的头发代表妩媚之感,当时很多的官家小姐,为了追求下垂的妩媚之感,甚至给自己买一些
假发系上。这边看一下汉代的服饰,起舞偏偏的乐妓俑,身段像水蛇一样,特别显瘦,但是把裙摆做的特别宽大,其一展示女子舞姿的飘逸,其二可以使这件陶俑稳稳当当的站于此处,衣服层次感很鲜明,里外共有3层,一般是非常正式的场合会穿,比如是大臣上朝、表演、宫廷宴会、接待贵宾。在汉昭帝刘弗陵之前的衣服是一个筒形筒下来的,里边是不穿任何东西,不穿内衣的,但在刘弗陵之后是上衣下裳,中间裹了一层,女孩子必须下边穿裤子,因为刘弗陵比较年轻,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一直怀不上孩子,害怕刘弗陵在后宫见女孩子太多,乱出事,将衣服改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兵器都是按照3分之1缩小了的。西汉时期人们没有生产车间、车床,更没有很精致的打磨工具,打磨全部靠手工,能将物品打磨到如此圆润、精致,实属不易的工程。铜带钩,男子的皮带扣。冥钱,汉代是没有军饷的,人们服役出征,家人都会给带一些零花钱,虽然
是陶俑,也做了出来。水囊,水壶。铜斗量、铜斗,两个要结合在一起用,人们把粮食放在铜斗之中,把铜斗量在上边一转,分粮食时,多余的就拨出来了,比较公平。权衡利弊,什么是权,就是这个,小砝码,用如此精细小巧的砝码去称量自己的厉害关系。铜鉴,用来接水的,还可以当镜子用,以人为鉴由此而来。陶井、连锅灶,关中地区的农村依然使用,灶左边少饭,右边用余温来把水烧熟,环保、二次利用。人们的生产力已经是很先进了。中间的牛,体型很大,种牛,西汉时期人们注重培养金鹰品种,木质的乐器、工具。
此俑外展了,神的侧面可以佩剑,佩剑上朝,因为西汉崇尚武力。
烤肉的烤架。西汉人们多数饮食以蒸煮为主,这就是偶尔改善饮食所有的了。
葬玉。玉含、玉塞、玉敷眼、玉剑阁。您看这个比较透,那么这种玉就是蓝田玉的活玉。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 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修盖的碑亭。>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
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阳陵位于汉长安城东北,西南距未央宫遗址17公里,西距汉高祖长陵6公里,位于汉家帝王陵阙最东端。陵区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3公里,占地面积十余平方公里。“阳陵”是因陵处汉弋阳县内而得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个模型是以千分之一的比例做成的。鸟瞰整个阳陵,其平面分布为不规则的葫芦形。这个位于陵园中部偏西的高大封土堆就是景帝的陵墓,它坐西朝东,为整个陵区的中心。帝陵西北呈长方形的条状物是刑徒墓地,用以埋葬修陵过程中因病、受罚或遇意外事故而死去的刑徒。景帝陵西北长短不等的条状物是北区从葬坑,象征着守卫帝陵的北军。与它在南面遥遥相对的长方形标志是1号建筑遗址。帝陵东北的另一高大封土堆是王皇后墓,这是西汉帝后同茔异穴丧葬制度的具体诠释。帝陵北侧稍远处的两个形制较小的封土堆似为景帝较为宠爱的两个妃子的墓冢。封土堆的大小及距离的远近体现了汉代森严的等级制度。我们再看帝陵的东南侧:高台上圆形物是罗经石遗址,南北向长短不一的条状物是南区从葬坑,象征着守卫帝陵的南军,再南面的长方形建筑即是阳陵考古陈列馆的所在地。从帝陵东阙门外直至马家湾,是一条宽敞笔直的司马道,司马道南北两侧是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依身份高低从西向东成棋盘状排列。司马道顶端的方形地带为阳陵邑遗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个模型使我们看到,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既体现了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也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葬俗。
阳 陵 出 土 文 物
直至目前,我们对帝陵本身的考古发掘尚未触及帝陵的地下墓室,只限于封土四周的垣墙、四阙门及陵东从葬坑。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陶俑陶畜类数量很大,别的文物虽数量有限,但其所包含的艺术性和文物价值却不可小视。下面几个柜台展出的文物或照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瓦当艺术、建筑艺术及刑罚制度。
瓦当是中国古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其上多有纹饰和文字,作为装饰和表达美好愿望之用。瓦当初为半圆,秦汉时开始出现正圆形的瓦当。文字瓦当上“千秋万岁”、“与天无极”、“汉并天下”及“富贵万岁”等吉祥用语,表达了汉代人民在文景两帝的开明统治下,企盼天下统一,国泰民安的祥和局面能长久持续下去的深切愿望。瓦当上成熟而优美的小篆更以其圆润柔婉的笔画,匀称和谐的线条向人们展示着汉代书法的无穷魅力。
对南阙门遗址的发掘表明该门当时由两座三出阙构成。阙为一种礼制建筑,多置于都城、宫门、祠庙及陵墓前。它可用于观望守卫,或用于张示昭令。阳陵南阙门遗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中年代最早、级别最高的三出阙建筑遗址。这种由一主阙、二子阙组成的三出阙,为皇帝专用。它的发掘对研究我国门阙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及对后世建筑风格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张照片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在南阙门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一段散水。散水指在大型建筑的屋檐下,把核桃大小的卵石紧密地砌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坚固的承水面,用以承接屋檐上滴下的水珠或水流。散水一般中间略高,以便承接的水能向两侧流走。南阙门遗址散水宽0.9米,全长14.6米。它的发掘为我国建筑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展橱里的这块青砖上刻着我国现存最早的围棋盘。该围棋盘为17道,出土于南阙门遗址中。过去普遍认为我国原始围棋盘道数较少,可能只有11道或13道,至东汉时围棋大多还是17道,唐以后才普遍使用19道围棋盘。这块砖质围棋盘的发现补证了史料的不足,说明我国早在西汉时围棋水平已达到了17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景帝时虽称盛世,但却远非所有人的天堂。据文献记载,阳陵是在20 万刑徒经过28年艰苦的劳作才最后修成的。这里展出的两种刑具出土于阳陵西北约1500米处的刑徒墓地之中。这种稍大些的刑具叫钳,是刑徒脖子上所带的刑具,另一种稍小的叫钛,是套在刑徒脚后根上的刑具,类似今日的脚镣。
阳 陵 从 葬 坑
从葬是指将各类陶器和器物一同埋入地下,供墓主人在冥世役用的一种丧葬形式。埋葬这类冥器的坑穴称从葬坑。阳陵共发现四处大型从葬坑,它们分别分布在帝陵、后陵封土堆四周及帝陵东南和西北,其性质和内涵各不相同。现已对南区从葬坑和帝陵从葬坑东区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车马、兵器和生产生活用具。这些考古发现既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也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
帝 陵 从 葬 坑
帝陵共有81座从葬坑,围绕封土堆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其排列密集有序。这些坑长短有别,内涵亦有所不同,当属官署、侍卫、府藏等性质。出土器物有仪仗骑兵、侍卫武士、侍从等陶俑,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马、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这说明了当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还有战车、兵器、生产生活用具等,数量极多。在帝陵从葬坑中还发现了宦官俑。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宦官形象,对研究帝陵从葬坑的性质以及宫廷内使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南区从葬坑位于帝陵东南,北距皇后陵300米,共计有24个坑,呈南北向14行排列。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储存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这些坑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南区第10号从葬坑局部复原陈列
阳陵南区第10号从葬坑全长120米,宽3.8米,深8米。展现的是汉代的军旅场景。该坑北半部为排列整齐的武士俑及相当数量的生活用具。武士俑均着战袍、铠甲,执戟拥盾,面向东方,立于木质踏板之上。此陈列再现了南区第10 号从葬坑北端的局部场景。
异 型 柜 陈 列
中间及最后沿墙的异型柜中陈列着站立铠甲武士俑,行走铠甲武士俑,素衣跽坐乐俑,素衣跽坐持物俑,戴武弁的陶俑头,持物直立素衣俑等。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10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