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导游词大全>陕西导游词>

半坡导游词精选大全

时间: 邓茵0 分享

大家知道半坡吗?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半坡导游词,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坡遗址导游词1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半坡博物馆大门口,首先看到的是造型独特、富有远古气息的仿古大门,它的上面有一个最具半坡特色的人面鱼纹图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走进半坡博物馆,圆形的水池中央是一个半坡姑娘的雕塑,她高耸发髻,恬静俊美,身着麻布衣,手持尖底瓶,半蹲身子,微笑着凝视水面,生动的再现了6000年前母系社会健美的劳动妇女形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东郊浐河岸边,距西安市区大约8公里,占地123亩,它是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半坡遗址是一座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的村落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于1953年发现,1954年~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在发掘中共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以及陶窑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可观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这些考古资料,较全面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社会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1958年半坡博物馆建成并开放,它是我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

半坡遗址导游词2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我们即将看到的,是半坡人在六千年前居住生活过的地方。

这是遗址发掘前的一幅照片,这个扶黎耕作的农人可能不会想到,在他的脚下,一座举世瞩目的史前遗址即将展示于世人面前。

1953年春,在西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半坡遗址被发现了。1954年秋至1957年夏季,由石兴邦先生主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这里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历史上,第一次对一处大型原始聚落遗址进行的田野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1956年3月份,陈毅副总理途经西安,考察了正在发掘的半坡遗址,他感慨万千,连声赞叹,回到住所后仍难抑激动的心情,即兴赋诗四首。第二天,就向国务院发了电报,建议拨款三十万元建立半坡博物馆。中央很快有了批复,1956年9月20日,半坡博物馆正式破土动工,1958年4月28日建成开放。

第一主题展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现在我们来看半坡村落复原图(或模型)。

半坡村落呈不规则圆形,以一条大围沟为界分为三个部分:围沟以内是居住区,沟外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村落中心有一条小沟穿过,将村落分成两部分。总共发现房屋遗迹46座,储藏东西的地窖200多座,饲养家畜的圈栏2座,各种墓葬250座,陶窑6座,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丰富的遗存证实这是一座距今6700年——5600年间的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它揭示了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辉煌历史。

半坡村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村落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它的周围,密布着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面积一般在十几到二十多平方米,小房子的门朝向中心大房子,体现了当时的氏族是一个团结向心的整体。小房子是氏族内成年女子的住所,她们晚上在这里接待外氏族前来走婚的男子,并与之结成对偶夫妻,开始一段时间的偶居生活,因此,半坡人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大房子则是老人、儿童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居住的地方,也是氏族举行集体聚会、商讨事务、举行氏族议事会以及进行各种祭祀仪式的场所,相当于六千年前的“大会堂”。从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有着一定的制度规范,按照一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生活着的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聚落群体,她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女性氏族首领的带领下,过着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尊老爱幼,人人平等,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遗址前区西南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这里就是半坡遗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过发掘后的村庄原貌,六千年前,半坡人在这里生活了千年之久。这是一座地面圆型房屋的遗迹,门朝南开,有一个门道,柱洞呈圆形排列,形状是扁长形,可知支撑房屋的木柱为扁长木板。这种房屋在建筑学上称穹芦状房屋,复原后外表形态类似北方的蒙古包。请大家继续往前走。

这是一座半坡半地穴式方型房屋的遗迹,门向南开,有一个斜坡状门道,门道两侧有两组对称的柱洞,是防雨门篷的支柱留下的遗迹,门道里侧有一道门坎,为防止雨水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流入室内而设。房屋中心有一个灶坑,供房屋主人取暖照明和烧烤食物所用。居住面用泥抹得很平整,因为人们坐、卧、休息、活动全在这里。半坡早期的房屋均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因为当时还不会筑墙,所以一半伸入地下以增加房屋空间。这类房屋的特点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方形土坑,以坑壁作墙壁,从四壁将木椽斜伸向房中间悬壁交接,构成四面坡状的屋顶。屋内有2根立柱支撑顶部,木椽上以藤条、植物茎叶等缠绕作面层,外敷草泥土,复原以后,是一个带有防雨门篷的四面坡状的半地穴式方型房屋。防雨门篷的出现,使房屋初具后世“前堂后室”的建筑雏型。这是同类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小孩瓮棺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这座房子后边,有一座埋葬小孩的瓮棺。半坡人时代,对成年人和小孩采用不同的埋葬方式,成人死后埋在村庄的共同墓地,小孩死后,一般采用瓮棺葬。可能大家会奇怪,为什么对小孩采用这种特殊方式?这是因为他们受另一种信念的支配,其一,因为当时氏族制度的制约,未成年小孩不能进入成人墓地;其二,是因为人类自然感情的影响,当时已产生了灵魂概念,他们认为小孩太小,不会走路,期望灵魂能常和亲人在一起,因此不能丢弃在外。另外,小孩死后母亲也不忍舍弃,于是埋在亲人身边,便于照料,体现了母爱的关怀。这座瓮棺发掘时,里面有一具2-3岁的小孩骨骼。

新发掘遗址区:

2002-2004年,为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扩建工程,半坡博物馆考古队对施工地点进行随工考古清理,获得了重要的考古发现,经多次修改施工方案,终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归入遗址保护大厅之内,供保护参观研究。

祭祀遗址: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曾用非常虔诚的方式祭祀地神和天神,他们曾把劳动的收获和成果以燃烧的方式献给天神,以埋于地下的方式敬献给地神、谷神。祭祀天地后来成为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古老的祭祀制度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祭祀坑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东南侧有两组陶器呈圆形堆在一起,一组有49个,多为鸡蛋大小的陶罐;另一组为数量更多更小的陶器。从他们的堆放方式和器形来看,既不是实用的生活器皿,也不是存放或陪葬,在它们的南边约两米处,立着一个约80公分高,直径约20厘米经过加工的石柱,这显然也不是生产工具或其它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实用器,以前在半坡或同类遗址中均未见过。祭祀坑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村庄的中心区,是大房子旁的中心广场,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后我们初步认为,这里是半坡人礼拜天地的特殊地点——祭祀区,这种祭祀形式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还是首次发现,具有重大的考古学价值,为研究原始宗教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

二层台墓葬:

在居住区中心区发现墓葬极为少见,它似乎与当时的墓葬制度是相违背的。而这种二层台式的墓葬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墓主人是谁?为什么给他的埋葬规格要远远高于一般人?为什么埋在这里?这是很难解开的谜!

灰坑葬:

这是一座灰坑遗迹,灰坑即原始人的垃圾坑。但在这个灰坑里却意外的发现了一具儿童尸骨,呈俯身状,双手似向后背着,这种形式在半坡首次发现,是惩罚?是祭祀?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遗址前区东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文化堆积层:这里是发掘遗址时留下的一段地层剖面,在考古学上称文化堆积层,其中包含了古人类长期生活留下的各类文化遗存。半坡的文化堆积层最厚处达两米,最浅处距地面仅50公分,分四层两期,早期为下两层,距今约6700多年;晚期为上两层,距今约5600多年。

分界小沟:

这条小沟正好穿过居住区中心,把村庄分成两部分,小沟宽和深各1.8米,沟内没有发现排水的痕迹,推测为半坡人的分界沟,相当于今天的界墙。反映了半坡村落当时可能由两个大的母系家族组成,也可能是一个胞族由两个女儿氏族组成,他们以沟为界,和睦共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地窖是遗址中最大的地窖,口径2米,底径2.7米,高1.8米,为圆形袋状窖穴,是半坡人集体储存粮食和采集来的其它食物的公共仓库。这个地窖底部和内壁涂有草泥土,并用火烧烤过,干燥平整,是储藏食物的理想场所。这种地窖在遗址中共发现200多个,均在房屋外面,可见当时尚处于集体共有制时期,没有私有财产,人们共同拥有一切财产,物品平均分配,过着原始共产制生活。

遗址中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房屋遗迹相互叠压的情况:最下面的一圈柱洞是最早建立的房屋留下的痕迹;后来房屋倒塌了,若干年后,人们又在其上再次建造房屋;最上面一层是最晚期的半坡人在前两次房屋的废墟上建起来的。在史前遗址中,如果未经过扰动或人为破坏,地层序列是按古人类生活年代的早晚自下而上排列的,越早期越深,年代越晚地层越靠近地面,每一层都有不同时期的遗存物,传递出不同时期的文化信息,这就是文化堆积层,它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生活垃圾的堆积和房屋建筑的相互叠压。从这三层房屋的重叠情况我们可知,从早期至晚期,半坡村落是延续不断发展的。

硬土圈柱洞:

硬土圈柱洞是对支撑房屋的木柱的一种加固方法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即先在地下挖一个比柱子直径大一倍的深而圆的大坑,在坑底部垫杂草硬土或碎陶片,加以夯实,上面再铺些陶片和石片,使柱子不易潮湿和腐朽,将柱子立在上面中间,有的在柱子下放一块大而平的卵石,以防下陷。然后在周围一层层地填土夯实,高出地面再堆一个约十几公分的草拌泥圈,烧烤使它坚硬,这样可以起到稳固柱子的目的。这种硬土圈柱洞可以称最早的柱础。

遗址后区南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这里三座房屋都属半坡晚期。方形半地穴式房屋有防雨门蓬,屋内西部有一个十几公分高的土台,用火烧烤过,光洁平整坚硬,可能是当时人睡觉的土炕;东部的居住面有灶坑,是日常活动场所。清理这座房屋时,发现有二十多根炭化的木椽由四周倒向中心,由此推测此房仍为四面坡状,且由于失火而倒塌了。

圆形房屋半地穴已很浅了,进门后有两道隔墙,墙后形成“隐奥空间”,中心有灶坑,旁有四根立柱支撑顶部,房内墙壁和地面均经火烧烤,用以防潮。墙体和屋顶已经分离,出现了屋檐。这种房屋格局已有了后来房屋“一明两暗”的原始雏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这座房屋出现于半坡晚期,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房屋由十二根木柱构成基本框架,分为整齐的三排,每排四根,柱子深入地下1.3米,非常坚固,由两旁向中行搭设椽木,形成人字形两面坡式的屋顶。整个房屋呈一个非常规则的矩形,且已由地下走上地面,代表了当时房屋建筑的最高水平。这种建筑形式还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墙倒屋不塌”式的古典木构框架结构体系已趋形成,在中国建筑史上首开先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陶窑遗址。

陶窑: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陶窑之一,那些精美的彩陶就出自这里。半坡人的制陶区共发现六座陶窑,其中横穴窑4座,竖穴窑2座。这是一座横穴窑,它由火膛、火道、窑箅、火眼和窑室几部分组成。横穴窑是半坡人早期使用的,晚期出现了竖穴窑,构造更先进一些。这种陶窑虽然较小、较简单,但它结构合理,制作巧妙,温度已可达800-1050℃左右,为后来的大型先进的陶瓷窑奠定了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半坡遗址出土完整或能够复原的陶器近1000件,陶片50多万片,陶器的使用量非常大,可见制造陶器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繁重的生产活动。

大围沟:

观众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深沟是保护村庄的大围沟的一部分。大围沟围绕村庄一周,呈不规则圆形,长约300多米,宽6-8米,深5-7米,底径1-3米,内沿高出外沿1米多。它的主要作用一是防水排水,二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和敌对氏族的骚扰。大围沟出土量约11000立方米,很难想像当时的半坡人用简单的石铲如何完成这样艰巨的工程。它是半坡人有效的防御设施。

墓葬区:

在半坡村落居住区的北面,是半坡人的墓葬区,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现有成人墓葬174座,墓葬排列整齐有序,很有规律,死者的头一律向西或西北,表现出了灵魂观念。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人死以后有灵魂,并且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而西方就是鬼魂世界,死者头向西,便可以进入鬼魂世界。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死者大多都有陪葬品,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如打水的瓶子、炊煮的罐、盛物的盆、钵、碗等,数量一般为三四件,差别不大,看来死者生前地位相当,人人平等,死后也平等相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仰身直肢葬是对正常死亡的人的一种葬式,一般都有陪葬品。

合葬墓有两座,一座为两个男性,年龄约30-40岁,可能是俩兄弟;一座为四个女性合葬,年龄约15-25岁,可能是四姐妹。在半坡没有发现成年男女即夫妻合葬墓,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形态及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半坡人时期实行对偶婚,夫妻双方分属不同氏族,本氏族人禁止通婚,实行男到女家走婚,男子的生产、生活、死后埋葬等都是自己氏族的事,他与通婚的女子只有婚姻关系而无经济关系,因婚姻关系不稳定,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关系按女方计算,财产也按母系继承。这是母系社会的一大特征。

二次葬是半坡氏族部落时代主要的葬俗之一。其葬法是人死后将尸体先停放或埋在一个地方,待其腐烂后,将骨骼堆积在一起进行第二次埋葬。当时的人们可能认为血肉是人世间的,肉体腐烂后骨骼进行正式埋葬,死者才能进入鬼魂世界。一些处于原始时代的民族,举行二次葬时往往还举行一定的仪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俯身葬死者面朝下爬伏状埋葬,商周后这种葬俗还有流行。屈肢葬发现较少,这种葬式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这两种葬式均为对非正常死亡者的特殊葬俗。

女孩墓:

这是一座埋在居住区的特殊墓葬,墓主人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它反常地按成人葬俗埋葬,且有木板作棺椁,随葬品有陶器、石球、石珠、耳坠、一钵粮食等共69件,远远超过成年人。对小女孩如此的厚葬反映了她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母系氏族妇女享有特权的一种体现。

瓮棺群:

这是一组埋葬小孩的瓮棺,共有九座,处在不同的地层。居住区共发现瓮棺葬79座,反映了儿童的死亡率较高。瓮棺的盖上或底部多有一个孔,为人们有意识的钻孔,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小孩肉体虽死,但灵魂未灭,小孔是供灵魂出入的孔道。

遗址前区北部:

圈栏遗迹: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饲养家畜的圈栏遗迹,遗址中共发现两座,为不规则长方形。半坡人饲养的五种家畜中,猪和狗的骨骼最多,猪主要供食用,发现猪的骨骼多为半岁至一岁左右的幼猪;狗主要因其机敏的特性,大多被驯养后看家护园,帮助主人狩猎。此外半坡人还驯养有牛、羊、鸡等动物。

双连灶:

这是一座露天的大灶坑,它由两部分组成,西边是一个圆形,东边是椭圆形,中间有火道相通,两边深约1米,底部和侧壁都有很厚的红烧土层,说明曾被长期使用过。这显然不是属于某个家庭,而应是集体使用的,它除了保存火种的作用外,很可能是半坡人吃“大锅饭”的地方。还有可能是聚落举行庆祝活动或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

观众朋友,到这里半坡遗址及相关文化内容已全部为您介绍完了,感谢大家光临半坡,希望半坡能为您留下深刻印象,希望我的讲解能为您带来一段愉快的时光,期待您的再次光临,再见。

虽然,岁月的风尘湮没了诸多人类走过的重要遗迹,但它不可能永远尘封,全部消失。1953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东郊浐河畔的半坡村的一次偶然发现,洞开了公元前4800—4300年间的一处关中地区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聚落遗址——半坡遗址。从此,半坡遗址上的人类印记重见天日。

半坡遗址导游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半坡先民在这里生活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斑斓多彩的史前文明,展现了半坡先民的聪明才智。1961年国务院确定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半坡遗址,展示出土文物的文化魅力,1958年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开馆后,我国几代领导人以及很多国家的元首前来参观,给予高度评价。1997年,中宣部公布为“培育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要深入了解生活在半坡遗址上的远古先民。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怎样生活?如何劳作?创造了哪些文明?制作了哪些物品?留下了多少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参观那一件件、一串串的精美物品;那一点点、一片片的史前印迹;那一粒粒、一罐罐炭化了的粟壳等等,就会使您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漫步在人类童年的半坡遗址上,沐浴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文明的曙光,带着敬仰,带着敬慕,带着敬佩,带着无垠的想象,您一定会走向文明的远方……

距今约1 万年左右,中国广大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的大量涌现、陶器的制造以及农牧业的产生,是这个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识。半坡先民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在这片沃野平川上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半坡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至5000年,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现在我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陕西省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主要成就:

我们来看这个图表,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主要成就,半坡遗址中没有发现铜器,治玉工艺也还没有兴起,代表其它成就的遗迹、遗物都有发现。

第一组 半坡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观众朋友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半坡人长的是什么样子?他们有多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这就是根据出土的头骨复原出来的半坡人。

我们从体质人类学分析,半坡人属于蒙古人种,在形象、身高、智力等方面,都与现代人没有大的差别。由于当时的生存条件相对恶劣,半坡人的寿命大都仅在三四十岁之间。

第二组 生态环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半坡村落依山傍水,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半坡人利用这种天时地利,占得了文明发展的先机。

通过孢粉分析我们知道,六千多年前这里就生长着铁杉、松树、云杉、竹、栎树、柳树、胡桃、榆树、栗等,这些植物多喜爱温和湿润的气候。动物标本有竹鼠、獐、斑鹿、鸡、鱼等。通过这些动植物标本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半坡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应属亚热带气候。

半坡聚落选址特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古代文明发源地大多选在河流两岸,这些地方土壤肥沃,适宜耕种,距水源近,生活便利,地势较高,又无水灾之害,半坡人也不例外。

半坡遗址平面布局图:

半坡遗址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半坡聚落由一条大壕沟分为三部分,壕沟内是居住区,壕沟东边为陶窑区,北边是墓葬区。在已发掘的遗址范围内,共发现防御设施2套、房屋基址40多座、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祭祀遗迹1组、各类墓葬25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上万件。2002年,在居住区的中心地带发现了重要的祭祀遗迹。

半坡遗址导游词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文明的出现,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迹。六千多年前,在人们今天叫做半坡的这个地方,居住着一支远古先民,考古学家把他称为半坡人。半坡人在半坡这片土壤膏腴,草木繁茂,鸟兽翔集,气候温润,濒临浐河,便利生活的地方,以母系氏族为纽带繁衍、生息,创造了还另今人叹为观止的史前文明。人面鱼纹造型的绘画艺术就是史前文明的代表之作,今天的人们仍然无法定论它的确切含义,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我们为有这样创造奇迹的半坡先民而骄傲、自豪。

生活在那个遥远年代的半坡人,他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氏族成员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男女老幼之别,男性以狩猎、捕鱼、制陶、建筑房屋为主,女性以采摘、纺织、农桑维持氏族成员生计。氏族内部每遇重大问题,在女首领的主持下,全体氏族成员聚集在村落中央的那座大房子广场前,平等地讨论问题,决定由女酋长定夺,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里的法则。

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里的半坡远古先民,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管风吹日晒,电闪雷鸣,疾病与灾害、胜似闲庭信步。他们用自己聪明智慧的头脑和灵巧勤劳的双手,构建了五彩缤纷的活动舞台,浓墨重彩地上演了一幕幕鲜活的史前文明剧。我们赞美半坡人,歌颂文明,编织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幸福,放飞梦想,创造未来。

半坡遗址导游词4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半坡导游词精选大全相关文章

1.陕西半坡导游词5篇

2.关于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5篇

3.精选5篇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4.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5篇

5.半坡博物馆导游词

6.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

7.半坡博物馆旅游导游解说词

8.导游词精选范文大全

9.北京颐和园导游词精选大全

10.江苏导游词精选大全

半坡导游词精选大全

大家知道半坡吗?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半坡导游词,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半坡遗址导游词1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半坡博物馆大门口,首先看到的是造型独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陕西某个景点导游词
    陕西某个景点导游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陕西是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蓝田一带

  •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陕西

  •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

    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陕西半坡遗址

  •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介绍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介绍

    半坡人的社会组织是妇女领导下的母子氏族社会,从出土的文物反映先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个人财产,没有私有;既没有阶级又没有剥削。接下来是小编为大

408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