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5篇

时间: 浣静1289 分享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P106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二
课程内容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提高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历史人物作品、权威史书典籍、历史教学读本等资料,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赤壁之战的影响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作用。
教学资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晋]陈寿 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上、下)》岳麓书社2006年2月第2版
(4)[明]罗贯中 著、[清]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上、下)》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1版
(5)沈伯俊:《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2006年3月版
(6)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7)贺准城:《解读三国话诸葛》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组织活动,
导入新课
1、组织课堂活动:阅读《三国演义》目录,补全缺失信息。
2、提出问题: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吗?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阅读《三国演义》目录,寻找到缺失信息进行抢答。
从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
学生在阅读演义目录的过程中能够提取到“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等熟悉的故事,这些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16课 三国鼎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七页曹操所作的诗句《蒿里行》。
2、提出问题: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身处那个动荡时代的曹操,每每想到这样的景象心情如何?
3、引导学生通过齐声朗读诗中名句思考作品描绘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景象,从而了解到东汉末年各路军阀争势夺利,割据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的凋敝的历史事实,并认识到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学形象的曹操。
齐声朗读诗歌《蒿里行》。
通过阅读诗歌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
体会作者曹操的情感。
阅读历史人物作品,既有助于学生以历史人物的视野感受历史的进程,又有助于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品评历史人物。
一、官渡之战
1、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发现以下信息:(1)官渡之战前,曹操所占的地盘。(2)曹操周围还有许多军阀。(3)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势力强大。
2、邀请一名学生为大家介绍袁绍,教师对袁绍的优势做简单补充。
3、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七十四第一段话,请同学说一说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
4、提出疑问:如果你是当时一名流亡的民众或者曹军的士兵,你愿意响应曹操屯田的号召吗?为什么?
5、指出曹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打败周围许多军阀后与袁绍“两雄不能并立”。由此过渡到“官渡之战”的教学环节。
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官渡之战前的北方局势。
介绍袁绍,了解官渡之战前袁绍的优势。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并积极思考问题,知道曹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
6、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的记载,了解到官渡之战前袁绍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7、组织课堂活动:官渡之战观察室。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七十四页第二段文字并观察官渡之战形势图,填写官渡之战的关键要素。
8、点评学生的汇报,帮助梳理官渡之战关键信息。
9、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圈出袁军的屯粮地点并提出问题:这么重要的屯粮之地,曹操是怎么知道的呢?
10、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七十五页相关史事部分。邀请同学讲述火烧乌巢的小故事。
11、小结官渡之战的相关内容。指出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阅读权威史书典籍《三国志》中的记载。
阅读课本图文,获取官渡之战的关键信息。
汇报阅读中获取的官渡之战相关的关键信息。
在地图上圈出乌巢,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讲述火烧乌巢的小故事。

采用“问题式”阅读法,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
二、赤壁之战 1、指导学生朗读曹操的诗歌《步出夏门行》,提出问题:此时,曹操已经年过五十,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由此过渡到赤壁之战的教学环节。
2、设置活动:读取插图信息,猜猜故事情节。指出插图中的这些著名桥段都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想象,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提出疑问: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怎样的呢?
3、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的记载,了解赤壁之战前夕的刘备与孙权。 (1)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相关记载,为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有关《隆中对》的记载,了解赤壁之战前的孙权接替父兄经营江东,占据地利。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五页第一段文字,提出问题:面对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最终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朗读诗歌,获取历史信息。
读取插图信息,猜猜故事情节。了解到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间存在差异。
阅读权威史书典籍,了解赤壁之战前的刘备与孙权。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

在过渡环节中共读演义是将学生原有的零散的、碎片的、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国信息调动起来,增添趣味、引发疑问,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5、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赤壁之战”,并结合地图册四十四页地图讲述赤壁之战。
6、指导学生完成赤壁之战相关信息。指出曹操在赤壁大败于孙刘联军,这又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7、提出问题: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又以多败于少呢?
8、组织活动:共读史料,合作探究。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则史料,共同阅读后进行讨论,找一找这则史料反映了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9、组织小组代表依次进行汇报。
10、点评学生汇报,总结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部分原因。指出种.种主客观因素最终导致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
11、指出赤壁之战的结果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组织语言,讲述赤壁之战。
完成并自主梳理赤壁之战相关信息。
小组代表选取史料。
共读史料,合作探究。
小组代表依次进行汇报。
将读文字和读地图相结合,根据文字提示阅读地图、应用地图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做到图文转换,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组织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分享智慧,交流成果。
三、三国鼎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六页第三子目第一段文字,将曹、刘、孙三方势力与他们的动向用横线连接起来。
2、指出三国鼎立的形势在各方的不断发展和推动下逐渐成型。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六页的地图及第三子目第二段文字,寻找对应信息标注在《三国鼎立形势图》上。
4、组织学生以各势力代表的身份进行汇报。
5、提示易错信息,帮助学生梳理三个政权建立相关的关键要素。
6、指出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此,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完成连线题。
阅读课本,将获取到的信息标注在《三国鼎立形势图》上。
每个小组可以任选一方势力,派一名同学作为该政权代表昭告天下。

将图文结合,锻炼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7、指导学继续阅读课本第七十七页,说一说,魏蜀吴三个政权为壮大自己的势力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8、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及时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地图与文字获取相关信息。
9、引导学生将三国时代的社会情况与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形做对比,提出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继续以各政权代表的身份介绍壮大本势力的措施。
在书本上进行勾画。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1、小结教学内容。指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局面,达成了三个政权之间暂时的平衡,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小结学习方法。指出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历史人物作品、权威史书典籍、历史教学读本,可以帮助同学相对全面、立体地了解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那段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
3、小结时代特征。指出三个政权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它们的努力终将推动历史的演进,冲垮暂时的平衡,促进新的统一。
积极思考,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 (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 (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作者简介:唐全林,女,1973年11月出生。如今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三国鼎立》--在湖北省教育学会2005年组织的“走进新课改──优秀--”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并被选入由省教育学会编辑的《新课改优秀--》一书。论文获省一等奖并发表、课件《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获市一等奖、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获市二等奖、曾获县优质课一等奖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四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二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官渡之战
  1、(2)作战双方:袁绍——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作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2)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 年, 曹丕 称帝,定都 洛阳,魏国建立;
  (2)221 年, 刘备 称帝,定都 成都,蜀国建立;
  (3)222 年, 孙权 称王,229年定都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探究二:赤壁之战
  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3.问题思考: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分别是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4.教师补充:
  (1)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战术正确。④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
  5.材料展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教师提问: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这一战役有何历史作用?
  提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探究三:三国鼎立
  1.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2.表格展示: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
  提示: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3.教师提问: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示: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拓展延伸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要作为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次,论从史出。
  例子:评价曹操。
  (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3、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4、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描述不需要修改的是( )
  A.赤壁大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孙权称王,定都洛阳
  参考答案:1.B 2.B 3.D 4.B 5.A
  三
  教学反思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29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