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迹 >

2024年关于人民科学家赵忠贤事迹材料

时间: 梦荧0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无论何时,知识分子都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那么关于人民科学家赵忠贤事迹材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人民科学家赵忠贤事迹材料,仅供参考。

2024年关于人民科学家赵忠贤事迹材料

2024年关于人民科学家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964 年,赵忠贤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以后,就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始研究超导材料。经过十年研究积累,他和研究团队认识到结构不稳定性和高温超导及超导临界温度之间存在关联。

1986 年,德国和瑞士两位科学家,即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兹(Johannes Georg Bednorz)和卡尔·亚历山大·穆勒(Karl Alexander Müller),在其制备的样品钡镧铜氧(Ba-La-Cu-O)中,发现 35K 的高温超导电性,并把相关论文发表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

“我们一看到他们的论文,立刻就产生了共鸣,于是便开始抓紧重复他们的结果,希望找到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赵忠贤表示。

虽然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困难,但他们对于铜氧化合物超导电性的重要性却非常有信心。因此,赵忠贤与合作者凝聚全部力量,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不断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苦干和巧干的加持下,他们从钡镧铜氧系统中观察到 70K 的超导迹象,并意识到稀土掺杂对超导迹象的影响,最终发现临界温度为 92.8K 的钡钇铜氧(Ba-Y-Cu-O)超导体,成功地将临界温度提高至液氮温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这一成果不但极大地促进全球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也提高了中国物理学界在国际上的地位,而赵忠贤也因此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荣获首届陈嘉庚物质科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除此之外,在探索高温超导体方面,赵忠贤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和团队先后合成了一系列 50K 以上铁基超导体,包括氟掺杂镨氧铁砷化合物、氟掺杂钕氧铁砷化合物等,最终创下 55K 的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纪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综上,基于该课题组在铜氧化物方面发现第一个液氮温区的超导材料,以及在铁基超导体方面创造并保持了在块状材料中超导转变温度的记录,赵忠贤也于近日获得 2023 未来科学大奖的物质科学奖项,表彰其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与他共同获得本次奖项。

2024年关于人民科学家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2

1941年1月30日,赵忠贤出生于辽宁新民。上小学时,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上中学后更好学,在学习平面几何课程时,尝试用各种不同方法解几何习题。高中时代,被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吸引,对苏联卫星、火箭等科技发展产生兴趣。

1959年,赵忠贤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坚持体育锻炼,参加大学管乐队,学会吹小号、拉手风琴。赵忠贤学的是低温物理,由物理学家张宗燧上课。来做报告的,有陈毅、钱三强等。他心中就一个想法,老老实实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964年,赵忠贤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室工作。先是参加由洪朝生组织的超导计算机器件研制任务,将半导体光刻技术应用于超导器件制备,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66年。之后,领导开展单极和双极斯特林制冷机的国防研制任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969年,赵忠贤小组研制的单极2W/38K制冷机,成功冷却了电子工业部第11研究所的红外激光雷达,使其野外联试取得成功。

1972年,又作为负责人之一承担微波量子放大器的应用研制微型致冷机的国防任务。

1972年3月13日,中国、英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月25日,恢复中英两国科技交流。在周恩来总理支持下,中国预备建立粒子加速器,发展高能物理学科,准备选派科学家到美国和欧洲等地考察、进修。

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2月,赵忠贤被选派到剑桥大学冶金与材料科学系超导组进修,选择第Ⅱ类超导体在非线性区到线性区过渡区间的磁通运动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1975年9月中旬,乘火车从苏联转乘返回中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976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室以赵忠贤为首,联合所内其他3个研究室,开始开展高温超导材料的探索工作。

1977年,经过思考和实验,赵忠贤在《物理》杂志发表文章,挑战由经典理论推导出的麦克米兰极限,虽然想法超前而且价值巨大,但进展没有这么顺利。随后几年,他的研究屡次受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979年2月2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决定将低温物理室509组独立为超导体研究室,赵忠贤任副主任;3月,物理所制定1979-1980年重点研究项目,将“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列为其中项目之一。

1984年11月—1985年12月,赵忠贤到美国爱荷华大学艾姆斯实验室从事零磁场超导管中的磁通湮灭问题研究。

1986年1月—3月,在休斯敦大学朱经武课题组参加氧化物超导体的短期合作研究。

1986年3月,赵忠贤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Ba-La-Cu-O材料在35K(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时开始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赵忠贤看到论文后,找到陈立泉等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条件较为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动手制造,设备也是买的二手。1986年底,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987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年2月,与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这项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变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9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989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物理学界在通过铜氧化物超导体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研究上遇到瓶颈。中国国内研究也遇冷,不少研究人员转向其他领域。赵忠贤坚持坐“冷板凳”。在跌宕起伏之间,赵忠贤对“初心”的追逐从未变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1991年4月,任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008年2月,日本研究组报道在掺氟的镧氧铁砷化合物中有26K的超导电性。引起中国学者关注,赵忠贤结合其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突破。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并创造了55K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纪录,同时在物理上认识到高的超导临界温度与磁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017年1月,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024年8月,入选“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2024年关于人民科学家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3

上世纪8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超导热”。在这一波热潮中,赵忠贤带领中科院物理所团队日夜攻克。那时科研条件异常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造的。比如,烧样品的炉子就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买的设备都是二手货。有了自制炉子,赵忠贤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干,夜里不睡觉,困了就靠在桌子上歇歇,有事就起来继续干。“那时候经常就是睡在实验室里,几个月不回家。”赵忠贤说。

很快,赵忠贤团队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一举突破了认为“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的麦克米兰极限。从那开始,“赵忠贤”3个字,不再普通。他被称作“北京的赵”,开始出现在国际著名的科学刊物,乃至大众媒体上。赵忠贤团队的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变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并因此获得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位“北京的赵”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沉下心来,继续在高温超导领域里钻研。经过20多年的沉淀,在无数次制备、观察、放弃、重新开始之后,2008年,赵忠贤带领团队发现了系列5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并创造了55K的铁基超导体临界转变温度的世界纪录。中国人第一次站到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2014年年初,赵忠贤凭借这一成果,带领团队再次问鼎象征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前,这一奖项已经连续空缺3年。2017年,又获得了象征我国科技终身荣誉的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0多年前,年轻的赵忠贤被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时,中国的超导研究才刚刚起步,高温超导研究更是天方夜谭。今天,年过古稀的赵忠贤已经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高温超导研究人才,中国的高温超导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他,也被大家称为“中国高温超导领军人”。

2024年关于人民科学家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4

赵忠贤1941年生于辽宁新民,1959年考入中国科大技术物理系,“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课的老师都很有名,如数学系是华罗庚先生授课,力学系有钱学森先生,技术物理系有严济慈先生等。郭永怀也是科大的系主任”。

赵忠贤对记者回忆道。1964年,他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这篇文章发表时他刚从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回来不久。赵忠贤当时认为,如果只限于几种简单的结构去探索,由于地球上的元素就那么多种,路子就走不宽,所以一定要着手于复杂的结构。说起来容易,但这么多化合物,真正寻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

转机出现在将近10年后。1986年9月底,IBM苏黎世实验室的贝德诺兹(J.G.Bednorz)和缪勒(K.A.Müller)在一本不太起眼的学术杂志上宣称,发现了钡镧铜氧化物在35K(约-238.15℃)的环境下呈现超导现象。

当时的国际学界对此看法不一,怀疑这是否又是一次“狼来了”。但赵忠贤敏锐察觉到这篇论文不同以往,在10月初开始了对钡镧铜氧化物的研究。

“由于我们这10年的积累,使得我们认识到结构不稳定性和高温超导的关系。所以当我们看到瑞士科学家的文章以后,立刻就产生了共鸣。我们抓紧重复他们的结果,并且要思考怎样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更高临近温度的超导体。”

赵忠贤接受采访时表示。那时候日本和美国的几个实验室也都在尝试。1986年11月13日,日本最先传来消息,东京大学的田中昭二教授证实了贝德诺兹和缪勒的实验结果。各个实验室都进入激烈的竞争状态,铆足劲要带来更具突破性的进展。

1986年12月,赵忠贤与同事也第一次在镧钡铜氧系统中,观察到起始温度为70K(约-203℃)的超导转变迹象,这已经离77K(约-196℃)液氮温区不远了。-196℃的液氮温区意味着制冷难度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液氮的价格只有液氦的几十分之一,可以像打热水一样一次打一热水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全世界寻找高温超导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了,此后捷报频传。1987年2月19日深夜,赵忠贤在钇钡铜氧化物中发现了临界转变温度93K(约-180℃)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实验结果可以重复。赵忠贤也成为国际物理学界口中的“北京的赵”,他的研究使得便宜好用的液氮可以取代原本昂贵的液氦来创造超导所需的低温环境。

2024年关于人民科学家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5

1941年,他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成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我是听着老红军的故事、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大的”。

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正上中学的赵忠贤为此心潮澎湃。1959年,他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攻低温物理。钱三强、张宗燧、洪朝生……他得到了诸多物理先贤的悉心指导。特别是听罢钱三强先生讲述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艰难研发历程,他感到,上大学不仅是对科学的喜欢,“更有了责任和使命感”。

“读书时,我们讨论最多的是‘红专’问题。”赵忠贤回忆,“红”在于内心深处的信念,“专”则要全身心地投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完成好。这段求学经历令他在日后的科研中学会了如何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研,如何在设备差、经费少的情况下依然把科研成果做得漂亮。

1964年,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由此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高温超导探索。彼时,超导研究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但他深知,这项探索不仅有着重大的科学前沿意义,一旦成功,更将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应用价值。

研究几度受阻,项目批不下来,甚至连“摊儿”都被解散了。但历尽万难,赵忠贤初心不变。而今,中国组建起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高温超导研究从追赶到领跑,走在世界前列。他带领团队在世界两次高温超导研究突破中勇立潮头,成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1973年12月,赵忠贤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始终践行入党时的誓言,近五十年时间里,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赵忠贤“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把个人志趣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

22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