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迹 >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个人事迹范文

时间: 徐球0 分享

2024张晋藩“人民教育家”个人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张晋藩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张晋藩“人民教育家”个人事迹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个人事迹范文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个人事迹范文(精选篇1)

中国法文化以其悠久性、连续性、先进性和多样性,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最丰满的智库。其中所蕴含的古圣先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国家的重要文化渊源。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法律文化首先具有悠久性,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次,和其他文明古国不同的是,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所以中国法律文化的连续性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再有,它的特殊性,中国的法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礼、德为本,礼、德与法结合,形成“礼法合治、德法共治”的特点,这是世界其他国家没有的。除此之外,还值得提出来的是先进性。中国古代的法文化相当发达,中国古代的法制、法律文明不是落后于西方,有些是超过西方的。马克思曾以“早熟的小孩”来比喻中华文明的先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法制文明也具有“早熟”的特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以舜时“皋陶造律”为例,史书记载皋陶制定的刑罚有三:“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不仅如此,皋陶还提出一项执行刑罚的原则,那就是“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皋陶将德作为治国的根本,造律是他施行德政的一个方面而已。皋陶在五帝时代便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而且开始与法律密切结合,这不愧为马克思所说的“先进”。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个人事迹范文(精选篇2)

张晋藩,1930年出生。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法制史研究生毕业(1950年入学),1952—198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8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制史学带头人。1983—1994年先后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中国法律史研究所所长。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2012年入选“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曾出版独著、合著60余部,代表作为《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史》。主编大型学术著作《中国法制通史》《中华大典·法律典》《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等,著作《中国法制史》由日本中央大学译成日文出版,《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三版、《中华法制文明史》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此外,迄今发表法律史学论文300余篇,主编中国法制史教材20余部。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个人事迹范文(精选篇3)

70多年里,张晋藩把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法律史学,贡献给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人、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他用学术研究建立起中华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是历史,面对的是现实;中国法律史学的生命力之一,就在于为现实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他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律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创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中国法律史上,张晋藩做的是“但开风气”的工作,却自谦“不为先”。“不自满、不偷懒”是他做学问的座右铭。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个人事迹范文(精选篇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张晋藩认为中国古代法律维护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确认家长制度;这不仅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也是封建自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将父权引入行政与法律领域,鼓吹皇帝上为天之子,下为黎庶父母,是全国父权的化身。地方州县官也被称为“父母官”,借以强化皇权和行政权。

在伦理立法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亲情义务法律化与尊卑同罪异罚。至于调整家族关系的家法族规,在封建法律体系中虽居于从属地位,却是国法的重要补充。凡属违反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严禁,而抗拒家法的族属成员也必定为国法所不容;这种以国法为后盾、具有广泛调整功能的家法的存在,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以家族为本位,而有族诛之法;重伦理亲情,而有侵犯亲权加重之刑。特别是悠久的宗法制度为家族本位的伦理法治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此外,儒家的礼学教条为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制奠定了理论依据;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又向父权家长制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种家国相通以及由服制所表现出的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是中华法制文明所特有的。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个人事迹范文(精选篇5)

张晋藩研究表明《尚书》有云:“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尚书·吕刑》)要求根据变化的时势调整刑罚的强度,亦即立法需要适时而变,不得拘滞而强求“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得其伦要。《周礼》亦云:“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周礼·秋官·大司寇》)同样强调要根据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立法。《尚书》《周礼》均为儒家正统思想的渊薮,适时而变的立法思想,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大思想精华。而塑造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另一个法家学派,尽管在诸多方面与儒家思想有所区别,但在这一点上与儒家殊无二致。《商君书》有云:“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君书·更法》)《韩非子》也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心度》),说得都是同样的道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为透彻表明此理,韩非子在他的著作中还创作了许多如今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并借此讽刺思想僵化之徒。不惟儒法二家均主张立法要因时制宜,社会上有识之士也均作如是观。如道家学派的庄子就提出要“安时而处顺”(《庄子·养生主》),《战国策》同样阐明:“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战国策·赵策二》)可见,适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立法思想,很早就植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土壤。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中国传统立法实践,就意味着传统立法既代代相传又时有变革,中华法制文明也由此而生生不息。

227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