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一定能够实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一起来看看《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查阅!
《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于24年前,也就是1992年,在他离开宁德两年以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各个领域。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素养和哲学内涵。彼时习近平同志才35到37岁,这些思想和观点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对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摆脱贫困》一书中所体现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群众观点和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朴素文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这次到党校来学习,一个多月来系统重学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原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在经典读书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又重读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在认识上有了更深的领悟。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科学阐明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理,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摆脱贫困》则是一部集中反映青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运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开展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专著。正如他在书后《跋》中所述:“在这本书中,我只提供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说:“《摆脱贫困》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的深邃思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我认为从实践的观点来看,青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有五个方面的探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是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书中写到:“邓小平同志今年的南巡说过这样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是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就大力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行动。”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地方工作,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他带头以身作则,倡导“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时至今日,仍然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法宝。
二是在实践中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项南同志在为本书作的《序》中说:“这些文章反映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习近平在书的《跋》中也说:“收集在这本书里的29篇、12万字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习近平始终把经济建设当着最大的政治,把消除闽东贫困作为首要任务。书中写道,他曾经在一个乡政府的墙壁上,看到挂满了各种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但唯独看不见经济建设这面锦旗。他就说这“值得打个问号,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他主张集中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来个“经济大合唱”。他强调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要振兴林业,扶贫时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要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要辩证地分析新形势下闽东的财政经济,要更加开放地抓好畲族经济,尽快脱贫。他说:“实践不断给予明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强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最充分体现。”在《跋》中,他写道:“对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三是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习近平在书中写道:“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他说,他把全书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他说“扶贫要先扶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他用邓小平的话勉励闽东的干部,“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用插队落户时看到的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来启示大家发扬前仆后继、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致死不渝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他教导大家,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要有功成不在我的水滴精神,“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是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青年习近平同志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脉搏,身上洋溢着革故鼎新、昂扬向上、敢于创新的锐气、智慧和勇气。
四是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习近平在书里写道,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他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每一个干部都应当苦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专门著了一篇文章《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文章中他首先提出命题:“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之后他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党的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在于人民群众。党需要群众,群众需要领导,能不能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能不能、会不会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就是检验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说“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他说“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是群众。”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当年他三进地处偏僻、不通公路的寿宁县下党乡访贫问苦,共商脱贫大计,至今仍让群众感怀感念。全书通篇贯穿的群众观念,彰显了习近平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五是在实践中提高修养。习近平同志年轻时就深刻思考了为官治政之道,他提出“为官四要”。一是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他说“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并无好坏可言。但为官是有好坏之分的。因此,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二是为官之理在于讲求奉献。他说“想通过当共产党的官来发财,党纪不容,国法不容。”“当官要负责任,古时候说‘无官一身轻’,想当官又想图清福也是办不到的”。三是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他说“既然来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四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就是要维护公正,伸张道义。“寸心不昧,万法皆明。”习近平强调,领导者要有修养。一要有党性观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二要有度量。“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无所谓个人之名利。”要从党的使命、从历史实践的过程来思考这个问题。三要有气节。他认为,“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领导者所应有的品质。”一个人在原则性问题上必须讲气节。四要诚实。要“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事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敢于坚持真理,遇事不随风倒。五要有气魄。“领导者要培养气魄,提高工作自由程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恩格斯所说的,深入实际,获得对外部世界必然性的认识。”习近平在书中写道:“共产党人的修养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而是靠实践的积累、升华;共产党人的成功不是靠神仙上帝赐予,而是实践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重温经典,重读原著。《摆脱贫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富有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灼见真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就像项南同志在此书序言中所说:“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正如尤权书记说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所展现出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典范。
《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2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官四要”,深受感染,自己作为一名社区书记,虽然不是国家公务人员,谈不上官,但是作为一名党组织的负责任人,感觉习近平总书记的为官四要对我做好社区工作指导帮助很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人民,这与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一个意思。我想,作为一名党组织负责人,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使一方居民安居乐业,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造福于民,还要与民相知心,这就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当共产党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如果想当官又想发财,那是十分危险的。有些人当了官,就以权谋私,结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想当官又想图清福也是办不到的。当官要负责任,任务没有完成要找你,有困难要找你,出了事故要找你。甚至老百姓心中有怨气,想骂人也是骂当官的。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我为自己一心想考上公务员,提高经济收入而惭愧。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一方居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要把工作的苦和累,看做是工作的充实,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三、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作为社区,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党和政府的一些惠民政策,社区是第一道受理程序,必须严格把关,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确实送到需要的困难的群众家去。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廉洁奉公上不成为榜样,徇私舞弊,优亲厚友的话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四、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是指维护公正,申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作为最基层的社区服务平台不可事事老好人主义。老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没有为官之义,使法度变得模糊不清,纪纲变得松懈无力。没有为官之义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窍。事实证明,我们社区一定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才能让社区的正气上升,事情按照规矩就好办。
《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3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这本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立足闽东实际,通过提倡弱鸟先飞、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高瞻远瞩、意切言尽、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对我们这些基层干部深有启发。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说说我的感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是观念先富。乡镇村居经济发展不平衡,悬殊较大,许多村居都想摆脱贫困现状,过上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活,但是,我们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要有摆脱贫困的信念。在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我认为政府在观念上要带领群众先富,在政策上要扶持群众发展,在创业上要动员全民参与。
二是方向找准。各地区发展经济条件不同,发展经济不能跟风而上,要结合实际,要摆脱贫困不是政府要富是群众要富。我们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定位,解放我们的思想,这样工作起来才能知道方向。要有不畏艰难的精神,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摆脱贫困,需要全社会参与,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想群众所想,才能解群众所忧,把群众的利益摆在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特别要注重对贫困家庭的关心和帮助,“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
三是信念坚定。我们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在我们推进乡镇村居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基层群体由于受狭隘的空间地域等限制,使干部、群众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生存状况,要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只有秉持“滴水穿石”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镇经济落后情况。就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一点一滴积。
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思路,扎实工作,加强发展意识,争做开拓创新的表率,努力增强服务发展大局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深入研究适应新常态下发展形势的新方法、新举措,带头转变观念,带头开拓创新,重在敬业、奉献、求实、开拓、创新上做文章,克服求稳和保守思想,奋力乡镇村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创新发展。
《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输血”不“造血”,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这是本书深入论述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有相关的社会条件支撑;另一方面,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才能为摆脱贫困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真正美好的社会生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基本的是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书中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要协调统一。在部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高度强调引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经济的不发达,决不能成为不办科技教育的理由”,“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作者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作者还前瞻性地强调,脱贫致富既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并对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而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径。
“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但是,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在他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而导致人们“头脑中的贫困”,即精神贫困。而对精神贫困,他又具体区分了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
“思想贫困”,就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导致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信念贫困”,就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缺乏向上的志气和行动的勇气,“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信念贫困三者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摆脱贫困》一书就是从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精神贫困,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习近平同志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有些人却自觉不自觉中再次陷入了“头脑中的贫困”。尤其是西方历史终结论变成了新教条,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承担起中华文明复兴的使命,都需要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
《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最近,第五十七督导组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著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即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今天读起这些讲话和文章来,都深受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调研和认真思考,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设想。比如在1989年1月写的一篇文章《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中提到:“闽东属于老、少、边、岛、贫困山区,有913公里海岸线,300多个岛屿,至今经济仍然相当落后。怎么办?从现实出发,发挥沿海优势,抓住机遇,组织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要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这就是我们所遵循的路。”这篇文章深刻揭示,必须对一个地区经济等各方面发展具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1990年4月《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总书记写到:“我强烈地感到,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这篇文章反映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习近平同志曾经在一个乡政府的墙壁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锦旗,墙上什么锦旗都有,唯独看不见经济建设这面锦旗。他认为能得锦旗当然是件好事,但决不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主次不分,抓不住中心。他主张集中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来个经济“大合唱”,而不可另立第二个中心,更不能搞多中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五十七督导组到卓资县大榆树乡开展脱贫攻坚督导工作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全乡上下及各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按照上级关于村集体经济“清零达标”要求,截止2018年底,全乡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实现清零目标,其中1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但全乡16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项目中,仅4个村有实体产业项目,其他12个行政村均为短期资产租赁或一次性补偿收入,集体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足。今年,大榆树乡重点加强行政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地。光伏扶贫方面,争取到分散光伏集体经济项目3个,涉及芦草沟、大南沟和狮子沟行政村。京蒙对口帮扶方面,目前大南沟、大榆树、孔督营、阳坡子、羊圈湾和后房子等6个行政村已与北京有关帮扶单位对接,项目扶持正在进一步落实。其中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乡对口帮扶大榆树乡西壕堑村委会,已到位资金100万元,用于扩建野生保健黄金茶加工厂,新厂房正在建设中,预计11底建成,该项目扩建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0万元,利润大约在30万元左右,可帮助西壕堑、孔督营两个村的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北京弘朝伟业公司对口帮扶大榆树乡芦草沟村委会,已投入帮扶资金35.8万元,种植黄花150亩,目前成活率达90%以上;北京昆泰房地产公司对口帮扶狮子沟村委会,投入帮扶资金49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2台,已投入今年的农耕服务,发展养殖基础母猪35头,目前已发展到80多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一书约12万字,论及的问题却是方方面面,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一定能够实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