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管理模式心得分享
海尔管理模式心得分享
海尔埋头做管理模式而不是技术突破,依靠组织改革来驱动转型,而不是产品驱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尔管理模式心得分享,供你参考!
海尔管理模式心得分享篇1
自从4月9日参观完海尔之后,我就在头脑里浮现了这样一句话“海尔,是海尔人的海尔”。在海尔,海尔的精、气、神无处不在——不论是海尔园区的门岗守卫,还是静默悉心打扫的卫生的保洁员,不论是接待我们的海尔领导,还是带领我们参观讲解的“宣传员”,不论是整洁安静的办公区工作职员,还是青春激情的厂区员工,我都能够从他们的眼中、身上感受到一股“自豪之气”,他们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感到自豪,他们为他们的工作价值感到自豪,他们为他们是海尔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看到这些鲜活的企业生命力身上流淌着相同的精神血脉,那就是海尔的魂——创新。参观过海尔的人都会有千千万万的感慨,感慨海尔怎么能够想的这么细,怎么能够做的这么精,感慨海尔怎么能想到就做到,感慨海尔世界级的品质是出自这样朴实的环境,感慨海尔能把每一天坚持成为27年,感慨海尔从来没有一刻的倦怠和停留。
在这次的参观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海尔的市场链新模式——“人单合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海尔是不断变革的海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海尔在前行在思考,怎样才能使企业能够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怎样才能实现“零库存、零应收”,怎样才能学到丰田、微软的精髓并超越之?!海尔提出:我们要“人单合一”!唯有让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融入市场、创造市场,才能持续地拥有市场。
就此,我请教了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师,老师说:“人单合一”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单,都对定单负责,而每一张定单都有人对它负责。很多定单之所以变成“孤儿定单”,就是因为没有人对它负责,“库存”、“应收”也都是这样造成的。所以,我们海尔人认为:定单就是市场,定单在市场创造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的价值。“人单合一”,就是人与市场结合为一体,每人都是市场的经营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听了老师的这番介绍,我深刻体会到了“企业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海尔是把海尔人的主人翁精神化作了海尔的战斗力、竞争力。
张首席曾经解读过:“人单合一”的模式不是产品技术的革新,而完全是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就是从生产关系的层面来获得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尔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已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升级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我不禁为之钦敬为之感慨,我在心底默默的祝福海尔走的更远,我也将用海尔的精神不断鼓舞自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征服险峻的高峰,海尔是海尔人的海尔,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海尔。
海尔管理模式心得分享篇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海尔管理变革对于中外企业均具有借鉴意义,这是我关注海尔变革的原因所在。海尔变革并不局限于具体战术层面(当然离不开战术层面支撑),属于超战略变革,高度上升至模式层面,它试图解决的是关乎企业生存的一般性问题、普遍性问题。事实上,我更愿意将海尔管理模式变革视为“上刀山下火海”、“趟地雷阵”,挺过去给大家开辟一条生路,挺不过去就杀身成仁。今天,我们还暂时得不出“海尔新模式必胜”的结论,因为变革还在持续,而且我们的观察也需要时间。但是,海尔变革方向毋庸置疑,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战略设计形成可操作化的模板,而不是100个小微公司仍然有100张面孔。过去100多年,科层制管理模式被全世界广泛运用,即在于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因此,我坚持认为,关注海尔变革,实质上是关注中国乃至全球企业的未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前不久,某知名企业管理类杂志就海尔管理模式变革对本人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问:有人认为海尔缺失的其实不是管理,而是切实可行的战略,甚至是“经营不足,管理有余”,您对此怎么看?您觉得海尔的战略是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刘步尘:这个问题非常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不太认同“海尔不缺管理缺战略”的说法,和其他企业相比,我并未觉得海尔战略有明显不足,比如,海尔在中国企业界最早推行国际化战略,是品牌意识觉醒最早的中国企业,是服务意识觉醒最早的企业,这都是海尔战略较为清晰的体现,我们怎么能说海尔缺少战略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张瑞敏执意推行管理模式变革?这是因为,他发现一旦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下降,就会逐渐丧失原有的活力,患上我们通常说的“大企业病”。2014年海尔实现营收2000多亿元,这个体量已经很大了。张瑞敏渴望找到企业永久性生存的终极解决方案,这是“人单合一”模式的由来,也是张瑞敏倾力推行管理模式变革的核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说海尔战略有什么不足,我倾向认为尚未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及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当然,我这么说是相对于国际企业而言。和国内同行企业相比,海尔品牌形象和技术开发能力都是不错的,但是,对于雄心勃勃的海尔来说,找一个国际企业做参照物可能更有意义,比如和三星相比,海尔品牌力、研发力还是不够的。
问:您认为海尔为何会这么做,这么做是正确的吗?会不会存在风险?
刘步尘:我上面说过,张瑞敏执意在管理模式变革上下大工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想找到一个终极解决方案,彻底解决大企业病的问题。事实上,张瑞敏作为中国企业界素有“管理大师”之誉的企业家,习惯于从企业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当然,海尔管理模式变革存在较大风险,即使张瑞敏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为什么过去海尔这么重大的变革基本上不对外讲?就是因为张瑞敏觉得没有必然成功的把握,低调一点更好。
海尔管理模式变革难在两点:一、转变观念很难。2005年起,海尔即启动“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变革,至今已9年有余,仍然未达至预期目标,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让习惯了领导发工资的人自己找饭吃,这个转变很难。二、找到可复制的模板很难。现在,海尔在积极推进小微公司建设,但是,这些小微公司各各不同,海尔至今未提炼出一套成熟的、可复制的模板,导致推进起来不畅。为什么连锁店发展比较快?因为连锁店模式拥有一套可复制的模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张瑞敏有一个基本原则,宁愿慢一点,也不能出大风险,不能让海尔发展的步伐停下来,一旦停下来,人们就有可能对变革产生怀疑,那麻烦就大了。
问:您认为海尔去年的利润大涨40%,多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小微化、创客化等组织架构的变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刘步尘:2007亿元的营收,150亿元的利润,这个成绩不错,对提振海尔人推进改革的信心有益。但是,要说这个成绩有多少来自管理模式变革的贡献?还真不好讲。
但是,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海尔变革已经走过最艰难的时期。我的这个结论来自两个方面的观察:首先是海尔小微公司在2014年出现了明显的数量性增长,说明模式正在逐渐清晰起来,逐步有了模板。其次是海尔产品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些创新度比较高的产品(有些甚至是闻所未闻的产品)开始出现在海尔产品序列里,这说明小微公司模式对产品创新的激励作用正在显现出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问:张瑞敏反复提及了试错容忍度,他也说:“《失控》里讲,进化的代价可能是失控,我们一直在拿捏这个度”。您认为这个“度”在哪里?海尔怎么变才会让自己变得最快,而阵痛最小?
刘步尘:是变革就有风险,没有风险的变革一定是没有价值的变革。当然,我这么说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听任风险的存在,更不意味着可以让企业出现失控状态。
变革的“度”,就是要确保变革不出现大的动荡,确保海尔必须实现营收、盈利双增长,做到这一点,海尔改革就能照常推进。否则,就有可能引发公众质疑,导致变革遭遇挫折甚至搁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变革必须稳妥推进,“快”绝对不是企业变革的第一原则,“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式改革要不得。如果要我给海尔改革提一个建议,我的建议是:在推进管理模式变革的同时,前往不要忘记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大家发现没有,不管什么样的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建立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全球企业皆然。国际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投入以及品牌建设,中国企业应该例外。当我们为华为叫好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华为近年每年研发投入都在300亿元以上,已跻身全球研发投入最多企业前20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问:您之前也提及海尔患了“多动症”,看不清这些战略、理论、模式到底给海尔带来了什么,经过长期观察,您觉得海尔“多动”到底给它带来了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刘步尘:的确,此前我曾经批评海尔患了“多动症”,事实上,即使今天大多数人仍然这么认为。前几天和一个家电连锁公司老总在一起,谈到海尔他说,海尔变化太快了,以至于我们都知道该和谁打交道,“这次接口人是张三,下次可能变成了李四,再下次又可能又变成了王五”。这位老总的话提醒我思考一个问题:当海尔大力推进内部变革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外部客户的感受?无论怎样改革,都不能给客户制造麻烦。
我对海尔心怀敬意,十分关注张瑞敏主导的这场变革,希望海尔的变革不仅对海尔而且对中国乃至全球企业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模板。我同时希望,海尔一旦完成这场变革,一定要给企业一个平静期,以便休养生息,频繁的变动必然会形成内耗,甚至伤及企业筋骨。打个比方,要想身体好固然要锻炼身体,但是运动过度反而会伤害身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问:海尔没有大搞30年庆典,反而以研讨会和创客大赛模式纪念自己的“30岁”,您对此有何评价?
刘步尘:海尔想以此展示今天的海尔已经告别昨天那个传统企业,同时,海尔希望藉此进一步强化公众乃至媒体对海尔管理模式变革的关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问:目前企业界有一现象,就是互相斗嘴、吵架、打赌,比如小米、格力,阿里、京东,而海尔走了相反的路,专心改变自己,面对质疑,基本不去辩驳,对此您有何看法?
刘步尘:这的确是个有趣的现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近年来,吵架、斗嘴似乎成为中国社会一种风尚,甚至成了一种营销手段,不少企业看起来玩的花样翻新,实际上很肤浅。
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海尔,但是在家电行业,大家对海尔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个企业极少攻击别人,我认为这是自信的表现。
好比硬币有两面,海尔的这种自信也有其不利一面。比如,有人对海尔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很希望能听到海尔的反应,但是海尔基本不予回应,导致不同看法、不同声音无法与海尔实现互动,这里为什么有人说海尔“关起门来搞改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