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镜花缘读书心得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镜花缘读书心得的范文!
关于镜花缘读书心得篇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镜花缘》文本的表层展示的是虚幻浪漫静谧的万般世相,而其深处却一度奔突、冲撞着由生命的热爱、执着与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张力支撑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识,这种对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才是小说最具魅力的部分,但在理性思维下这部分内容不仅不能闪烁出本该有的金属般的光泽,反而成为“封建糟粕”,并且由于其他各方面艺术成就的折扣更遭株连,最终沦落得少有人问津的地步。小说为什么会有对死亡的深刻思考?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剖析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白何谓诗性智慧与中国语境下的诗性智慧,因为正是中国的诗性智慧的根本特征才导致了《镜花缘》造就出上述的深刻命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谓的诗性智慧,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原始思维,根据维柯在他著名的《新科学》中的解释来看,原始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本能的、独特的,并不是如我们理性智慧下人类所想象的那样幼稚无知野蛮愚昧,是“富有诗意的”。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可以描述,即一个是想象性的“类概念”,一个是拟人化的“隐喻”。诗性智慧的产生显然是那个财产公有制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人类自我意识完全独立出来以前,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必然是集体表象,同时是一种“身体语言”或“动作思维”。维柯关于诗性智慧的经典论述至少告诉我们生活在理性智慧下的人类两点注意事项:一、先于理性智慧的形态是诗性智慧,并且诗性智慧是人类文化的第一个形态;二、既然人类在早期都共同拥有过诗性智慧,那么,不同民族、国度、地域的人具有共通性,虽然由于地域的差别、民族的特性而导致共通性越来越少,但是至少在某些方面仍然遗留着相同以及相似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进入第二个命题的讨论,就是虽然人类都拥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心理起点,但是,中国的诗性智慧与西方的诗性智慧又有着显著的不同,对于生命本体精神的继承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的诗性智慧为什么会与西方的诗性智慧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本文不准备在此赘述,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由于直接继承了诗性智慧的生命本体精神,因而在本质上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形态,即刘士林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诗性智慧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死的智慧。”他对此曾有过精辟而详细的论述,“与古希腊的哲学方式不同,它不是采用理性思维的反思方式,而是以一种诗性智慧的直觉方式把死亡融为生命的一部分;与古印度的宗教实践不同,它不是采取非理性的宗教迷狂来超越感性之躯的畏死情结,而是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以人伦义务为人生意义来贬低个体生死的重要性;与古埃及的死亡伦理学更是截然相反,它以群体的延续为第一义,从而把个人的生死消解在族类生生不息的历史绵延之中,从而使生命获得精神上的不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鉴于中国诗性智慧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的两大根本特征,中国诗性文化在文化底蕴上就显示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氤氲境界,以及“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生命活动节奏。作者在叙述方式上普遍地表现出重直观性而轻逻辑推理的童话式表达,围绕一种由诗性智慧澄明的、超生死的情感本体是如何可能的,包括《红楼梦》、《镜花缘》、《西游记》等伟大作品,无不表现着顽石、花木等因其灵性和对生命的热爱而从无限宇宙洪荒中突出出来的诗意题旨。
《镜花缘》中鲜明地张扬了这种不死的智慧精神。小说第六回即进入轮回转世的永生世界,“仙姑此去,小仙等无以奉饯,特赠灵芝一枝。此芝产于天皇盛世,至今二百余万年,因得先天正气,日月精华,故先凡服食,莫不寿与天齐。”“我等偶于海岛深山觅得回生仙草一枝,特来面呈,以为临别之赠。此草生于开辟之初,历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珍奇。无论仙凡,一经服食,不惟起死回生,且能同天共老。”第九回《服肉芝延年益寿 食朱草入圣超凡》中更是赤裸裸地渲染一个长生不老的世界:“此果名叫刀味核,其味全无定准,随刀而变,所以叫作刀味核。有人吃了,可成地仙。我们今日如得此核,即不能成仙,也可延年益寿。”“只见路旁石缝内生出一枝红草,……随即放入口内,只觉芳馨透脑。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只见路旁有一残碑倒在地下,约有五七百斤。随即走近,弯下腰去,毫不费力,轻轻用手捧起,……”在这个世外桃源,不仅处处仙草可以吃了长生,就连吃了鱼儿也可以成仙。如第十五回记载,“当日黄帝时,仙人宁封吃了飞鱼,死了二百年,复又重生。岂但医痔,还能成仙哩!” 在无继国里,人虽不能生育,但死后尸体不朽,过了一百二十年仍旧活转。在玄远国里,“国王业已千岁”。在所有长生不老、轮回转世的描述中,最具有核心位置的是“不死国”、“不死树”的出现:“不死国”中“有座员丘山,山上有棵不死树,食之可以长生,国中又有赤泉,其水甚红,饮之亦可不老。”
关于镜花缘读书心得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镜花缘》的作者是清代的李汝珍,鲁迅先生评价他“于社会制度,亦有不平,每设事端,以寓理想”,作者在这本书中把“提倡男女平等,讽刺科举制度,揭露社会丑态”等社会理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提到封建社会,人们大都会提起一个关键词——“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描述的不平等思想禁锢着古代的人们,怪不得古代学堂里没有女子的身影。但在《镜花缘》这本书中,歧视女子的说法早已被人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书中有一个神奇的国家叫做“女儿国”。但《镜花缘》中的女儿国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有着很大的差别。《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内无一男子,而《镜花缘》中的女儿国内本有男子,只是女性当道,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文中,林之洋因卖货给国舅府误被选为王妃。这王妃可不好当,首先得缠足,所谓“缠足”,就是裹小脚,当时的人以“三寸金莲”为美;可怜的林之洋裹得十脚趾都烂了,化为脓水。这虽是夸张,但他所受的痛苦难道古代妇女没有受到过吗?但又有谁可怜过她们呢?作者通过描写林之洋的痛苦,让读者从古时候女性的立场去体会缠足等种.种陋习的残酷和丑恶,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男女不平等现象的讽刺与悲愤。
除了女儿国,文中还提到了许多神奇的国度,其中,有一个国家让我印象很深。那里居住着许多“笑面虎”,个个虚伪狡诈,有两副面孔。这个国家叫做“双面国”,唐敖一行人来到了双面国,当国的人面对儒巾绸衫的唐敖和颜悦色、满面恭谦,却对旧帽破衣的林之洋无情无绪、十分冷淡。唐、林二人很疑惑,便交换了衣服,再次上前询问;结果当国的人对身穿绸衫的林之洋变得亲切,对唐敖则冷眼相看。看到这里,我感到十分的“悲愤”;现在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像这样的人,他们面对人的态度仅仅取决于他人的富贵程度,这样的虚荣难道不是很可悲吗?前段时间,有个国外的网友做了一个实验: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上街求助,许多人都给予了她帮助;但当这个小女孩变得灰头土脸时,人们却视而不见。这样的虚伪,和“双面国”中的人有什么区别呢?作者通过描写当国人们的态度转变之大,深刻地讽刺了当时人们的虚伪和虚荣。现在的生话中,我们也应当放下虚荣心,这样社会才会变得更真诚、更友善!
通过阅读《镜花缘》,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学习黑齿国人民的好学上进,学习君子国的谦让;同时也要杜绝像淑士国的酸腐吝啬,像无肠国的贪婪刻薄。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平、越来越向上!
关于镜花缘读书心得篇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凌淑华的小说式自传《古韵》,讲述了主人翁上层社会的童年生活,使读者对大宅院中一夫多妻的内部生活有了粗略的了解。小说竭力描写了少女在山水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天赋和虚荣心,并以主人翁青少年时期就作为一个刚出现的作家和画家为结尾。虽然文章的最后几个章节映射了作者成名之后作为现在女性作家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几乎没有提及文学团体以及男性知识分子对其作品的促进作用。
正如马丁森表明的女性自传的方面,“把小说和自传融为一体的自我意想角度”。意想是女性自传作家通过对假定的读者的感知来改变和构成的。各种各样的自传作品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虽然如此,当把他们原文的翻译作品与其他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时,总是能了解到作者的生活和写作环境。《古韵》是凌淑华婚前生活的编年史书,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美感,主题性以及哲学意义一直持续在她早期的写作中。这些作品均完成较早,受到一些男性作家的重要影响,收录在《花之寺》中。
《古韵》充满着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突出表现在叙述者对传统女性作品的喜爱,以及当她还是个小孩时对传统民谣、弹词的背诵和取得的成就。且看如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时,五妈会让妈读用口语写成的广东民谣,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还能跟着唱。妈妈的声音非常好听。当她一遍一遍地用简单的曲调重复着七言律诗的时候,对我来说,唱起来好像清晨流动的小溪。她一遍一遍地唱,使人如痴如醉。
在凌淑华早期的作品中,年长者诸如叙述者的叔祖和父亲,在权利主义的宗主教上相去甚远。父亲鼓励并培养凌叔华在绘画和诗歌上的天赋。大伯则是唐朝武则天的崇拜者,武则天是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他向凌叔华详述了《镜花缘》中女性的独立并诠释了女性事迹,以及叙述者在流行的其母亲弹唱的弹词中反串男性角色。如作者回忆的那样:每天晚上,我们小孩围坐在客厅的火炉边,听妈讲故事。五妈、六妈和佣人也来听。火苗映照者妈红润的脸颊和天蓝的裙子上。她的声音就像是百灵鸟在唱歌般欢快,虽然每行唱的调都一样,可我们都爱听。这里,传统的女性作品的音乐类型对他们的内容和艺术性质的欣赏是通过取舍性别名词、女性信息来达到的。弹词这种表现形式已经是女性一种交流方式。弹词带着说唱者的韵文和艺术特质,为演出者和她的观众带来了审美的享受。
周认为,“凌淑华的语言能够让人想起纯美的古典艺术或诗歌的评论,她对平淡的家庭生活的执着描摹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这句对凌淑华引人注目的使用“令人赞许的语言形式”到描述“微不足道的女性内容”的赞许,但是忽视了从明清以来长期的传统观念对女性写作的影响。她对传统的关注脱离了五四的主流话语,与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批判传统的主题上,凌叔华对传统女性的写作也不能跟上现代评论的步伐。威德默认为“描述20世纪传统女性写作的的问题不能依赖于描述她们的经历”。在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女性特质或是其中较突出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对五四运动的过程以及女性运动产生影响。《古韵》中凌叔华准确地描述了女性特质对女性的文化和传统中的影响。
在一段关于刺绣的章节中,作者表达了孩提时候对传统文学、艺术以及手工艺品的深深喜爱。在其中女性章节中有一段描述:在晴朗的天气中看母亲静静地做刺绣一直留在我记忆中。她熟练地将刺针上上下下,刺进被紧紧固定在刺架上的绣品中。我能听见刺绣时发出的轻微的声音,这声音当时的情景那样的谐调。一次,母亲要绣朵花在我的鞋上,问我喜欢什么颜色,突然见我的眼里满是泪水。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在《绣枕》里绣花并不仅仅是在衣物上绣上华丽的装饰,而且是一种感官的审美享受。一双绣花鞋既有实用的价值,也是审美的物品。同时也是母亲和孩子情感交流的纽带。女性在刺绣、绘画、阅读民谣的表现被描述成自然、审美行为的一部分,而这些自然审美行为都来源于女性的生活,并参与其中,产生交流、意义和欢乐。
在传统的家庭中,女性是养在深闺的。在这方面的写作带有积极意义的怀旧色彩。关于对传统家庭的女性描写,大部分是与《花之寺》不同的,这也与一些人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步调不一致。作为一个新兴的带着反传统观点的现代女性作家,已经见证了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当凌淑华写到对父亲的感情时,坦诚他支持女儿出入公共场所、帮助培养她的天赋以及对传统的审美能力。这些使她一直关注给她自由空间和文学生活的公共父权制。
我认为,凌叔华用英语写作是其借传统文化来提升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凌叔华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毕竟,生活在父亲的权利之下的故事在她的早期的作品里表现明显。她也更不会想到她的英文自传会用陈凌叔华的名义在英国出版,并且给中国读者阅读。在写作上,凌叔华无惧谴责用外国语言写成女性文集和传统。事实上,这正是日常生活和西方评论家赞赏的“被遗忘的世界”精确的细节。
关于镜花缘读书心得篇四
在明代李汝珍写成的小说《镜花缘》里,不仅有天马行空的想象,镜花水月般的情节,还有蕴含了对社会的讽刺。
三月初三那天,各路神仙都去昆仑为王母祝寿,百兽、百鸟跳、唱了一阵,嫦娥对百花仙子说:“今天是王母圣诞,你应令百花齐放,既可增加气氛,又可以助长酒兴。”众仙听了,连声称“妙”。百花仙子却以“花开有序”为由拒绝了。于是,百花与嫦娥在众人面前打下一赌:“如果下届有一位帝王能够使百花齐放,那百花仙子就被贬下凡间。”正巧心月狐要托生为帝王,嫦娥就对心月狐说:“你若能使百花齐放,那天下万紫千红岂不更加好看?”心月狐想了想,答应了。心月狐托生在武家,取名武则天,后来当上了不可一世的女帝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日,天空忽降鹅毛大雪,武则天赏雪饮酒,乘酒醉之际,下召令百花齐放。偏偏这时百花仙子在与麻姑下棋,众花无从请示,又不敢抗旨不尊,只好乖乖开花。玉帝知道后,龙颜大怒,把百花仙子与其他九十九位仙子一同贬下凡间。百花仙子托生在唐敖家,取名唐小山。因遭奸臣陷害,唐敖被革去功名,与他妻子的弟弟林之洋与舵工多九工一同出海经商,临行时神仙托梦,要他去海外寻找失落的十二位花仙,从此,他们开始了在海外的冒险与寻觅。
作者沿用了《山海经》中国度的名称:“大人国”国民脚下的彩云、“君子国”国民的君子风度、“两面国”国民天生的两面脸、“翼民国”国民长五尺的头、“犬封国”国民的狗头、“深目国”国民长在手心之中的眼睛、“劳民国”国民终日摇摆、劳碌不停的生活、“豕喙国”国民只会说谎话的嘴、“无肠国”国民吃饭的传说、“女儿国”国民女子当政、男子为妇的传统……无一例外的反射出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自私、虚骄、奢靡、吝啬、作伪、狡诈。同时也显示出作者对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的渴望。
《镜花缘》这部优秀的书籍犹如一面心灵的明镜,不但可以照人,也可以照己。
关于镜花缘读书心得篇五
对《镜花缘》最早的印象来自童年的一本小人书《百花仙子》,当时小小年纪的我便为那精湛的画风,更为那一段段紧扣着充满宿命论和神秘主义象征的情节而着迷。时过境迁,成年后只记得书里嫦娥的百般刁钻和百花仙子的无畏磐心,心月狐下凡化身作武则天,醉酒后在隆冬时节对百花仙行令令百花盛开,却让众花仙下凡受罚的情节,其他章节早已湮没在记忆深处,直到翻看新版的《镜花缘》之时,才又将儿时的记忆逐渐唤了回来。
上有百花仙子落入奸人口角后遭陷害,下有唐敖结拜叛丞不得志而周游列国。文人,手握最有利的武器便是笔杆子,对于深爱的人和事他们会竭尽所能去赞美,而对于深恶痛绝的不堪世俗也会用尽暗喻去批判。对景物细致入微的勾画,对人物深刻极致的描写,谈笑间穿插着古代传统风俗,深思中映射出进步思维,二十几年成就这一部啼血之作。
书本里描绘的三十多个异国他乡最为让人惊奇,后人总取其类似与《山海经》做比较,其中不乏有取经之处,也有对当时真实存在的异邦的写实速写。世上有多少种人性,在《镜花缘》中就有多少个国:礼乐之邦,惟善为宝的君子国;耳垂至腰,无享寿缘的聂耳国;只知吃喝,人身狗头的犬封国;参透生死名利,转世而生以土为食的无继国;一毛不拔,长毛加身的毛民国;面部无物,手生双目的深目国;通身如墨,崇尚文墨的黑齿国;行善积德,嫉恶如仇的大人国;阴阳颠倒,黑夜为昼的鬼国;心术不正,心离本位的穿胸国;善恶双性,善颜恶面的两面国;男子皆为妇人,朴素勤劳的女儿国…任思绪穿行在这一个个奇异的国,仿佛亲身经历着李汝珍那离奇的一生。
镜中之花,水月之缘,悲喜相随,虚实为伴。一切虽终为幻境,人人却终得其解。知识分子在现实末路间无法超脱,内在便映射出这如梦如幻般的一段漫长心灵苦旅。当故事终了,当落入凡间的百花仙子们历尽苦难齐聚一堂为国效力时,那积压于作者内心的不平得以释放,一切惆怅皆有所偿。《镜花缘》虽带有很强的女权主义色彩,但在武则天这位女皇的身份认同问题上,书中暗藏的意志却也带有几分强烈的男权思维,但能从女性视角着眼看待当时的社会问题在清朝来说却也显得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