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2019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大二观后感作文精选

时间: 力裕21228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万历十五年》并非只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故事,也并非只写万历年间的故事,他写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的终结,是对“以德治国”的深刻剖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几篇关于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的范文!

  2019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大二观后感作文精选篇一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一部明史研究专著。该书以明朝万历十五年为主轴,运用了大历史观的视角,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精辟的解剖,外加之合理阐述同等时期西方社会运转姿态,揭露了中国明朝由盛变衰的过程。

  读了本书后,改变了我对历史的看法,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必须以大历史观分析中国传统社会之症结,才能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合理融合,为我所用。

  万历十五年,表面太平,国富民安,然而在黄仁宇先生的剖析下,整个大明帝国其实危机四伏,各种矛盾激烈对撞。即使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腐朽政治制度滞后于经济颇多,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潮流,溃败实属必然。从不理朝政的皇帝,到有心无力的首辅;从维持传统的阁僚,到受人尊敬却无人效仿的清官;从天生统帅却被打压的将领到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各类思想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不再是教科书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的形象。在万历皇帝眼中,或许他自己只是个傀儡,即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不能去违背传统的伦理道德,也不能去打破传统的文官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就意味着即使是一个英明的、有改革魄力的、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对阻碍历史进程的伦理制度也毫无能力,何况本身这些制度直接受益者乃是皇帝,他又何来勇气?这也造就了作为明朝的某些皇帝,还经常以赌气的方式跟大臣玩捉迷藏,去换取所谓的自由,所谓的非紫禁城的气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这种伦理制度的压迫下,反而要求人们去追寻创新,去强调发展,而创新的成果一旦触犯到该制度又将会无情被压制甚至为之牺牲,这自相矛盾的去维系旧制度的做法实在需引起人们反思。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像反右派、人民公社和等种.种主观不符合客观的做法,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这正确的决定迅速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依法治国也正式纳入宪法,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一个进步。但同时,国家当今依旧面临的不少问题仍需我们从这本书中去学习和借鉴。

  面对当今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它带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不仅要借鉴外国优秀成果,更要深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下,产生一个既不同于传统文化,又区别于西方文化,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这文化,产生于对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之中,产生于对自身矛盾的不断解决之中,产生于对自我的不断完善之中。只有如此,国家才能不断发展,人民才能永远安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上就是我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2019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大二观后感作文精选篇二

  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是指:以一个时间基点为原点,前后各推一段时间,梳理整个大历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终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观感”。具体到万历十五年,即为1587年为基点,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明清两代为中国封建制度画上了一个句号。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从明成祖设立内阁,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明清政治达到专制顶峰。明代的“仁宣之治”、隆庆新政和张居正改革为后世治国者所称道。经济上,从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开始,到清代中期的摊丁入亩政策,农业人口激增,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耕文明达到极盛。

  在江浙一带,则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制造业、纺织业等成为解决地方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军事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背景下的边防矛盾呈现由内向外转移的过程。行省制度得以完善,中国疆域空前辽阔。

  北方诸镇的边防措施——万里长城得以修复,火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军事领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装在镇压内部起义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学高度统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选拔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019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大二观后感作文精选篇三

  最近我把《万历十五年》重看了一遍,当然还没看完。我就看了三章,可是这三章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极力想说的观点。

  1、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

  自从秦朝因重法而灭亡后,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开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国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观念,还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这一治国之道诞生了。但是一直以来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这一点到了明朝最为显著。明朝的官员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时,是在用道德观念来判定对错,而明朝的道德观念是被朱熹的四书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标准里就非常强有力地表现出这一点:出国留学网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样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观得以解决,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观填补,没准有一些没有道德观的官员回去钻法律漏洞,以图私利。但是如果让法律高于一切,就会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况,无论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法律肯定会有漏洞,这个时候又没有道德观,社会将会更加腐败。只有让法律和道德齐头并进,社会才会和谐。可是自秦朝以来,各朝统治者怕蹈秦之覆辙,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团的弊端。

  由于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让皇帝过目,所以各朝统治者创建了文官集团,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久而久之,统治者们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文官集团。但是这个时候要改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文官集团这个制度已被天下有学之士所接纳,如果彻底改变,天下人都会说统治者无道,局部改变又无济于事。文官集团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科举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想入朝为官、名扬天下,这缺不了祖父的生财致富、父母的辛苦养育、妻子的贤淑达惠、老师的辛勤培养、朋友的鼓励加油、考官的欣赏录取、上级的提拔教导等等等等,所以说一个人当官之后都要回报这些人,可是明朝官员的俸禄仅够温饱,与实际脱节,就算俸禄可以维持小康,但是不够回报帮助他的人。所以要收常例,有良心的人就收一点,没良心的就会造成苛政。这全看当政的人的品行。所以张居正想改革,最后措施全部作废;申时行和稀泥,最后虽然使明帝国苟且残喘,可还是阻止不了帝国的衰亡。出国留学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真的想改变这一状况,还是需要林达所提出的“平衡与制约”。

  当然,《万历十五年》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看法远不止这两条,还有许多的侧面描写和一笔带过的东西,如:重文轻武的利与弊,愤青的不顾全局等等等等。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去看一下《万历十五年》吧。

  2019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大二观后感作文精选篇四

  周末,天气苍白,发霉的心情,觉得该出去晒晒太阳了,和好友一起到书店,买了本中华书局出版的《万历十五年》,一口气看了半本。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万历十五年,没有人能拯救朝政的腐败。高拱,张居正,海瑞,申时行,直到最后的自以为明君的崇祯皇帝,在整体制度体制的腐败下,中华民族也迎来的自己的文化危机。资本主义的萌芽很难兴起,传统的力量依旧强大。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以德治国的传统,如何保持以孝道为核心的中国式价值观呢?这是《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思考的问题,也在现实中不断激荡着无数中华赤子的心胸。

  这一段时间,国学兴起,伴随着百家讲坛的推波助澜,传统文化复兴的势头似乎一浪高过一浪。国学、历史类图书开始盛行街面。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王立群讲史记,汉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儿,讲座,电视剧,小说,历史以各种形式体裁不断出现。国学兴旺,历史重温,文化复兴,这是好事。我们小时候,四书五经,史记汉书,都是稀松荒疏的很。这些书对我来说都是近几年开始恶补的,感觉也只是走马观花,粗略浏览,很难记住了。

  为什么小时候没有早早把它们看过呢?追究其中原因,除了七八十年代的消费问题外,更多的是教育界的不重视,我辈只是从语文书的枝节中记住了星星点点的古籍名句。中国的古籍、历史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是我们文化的载体。经史子集,诸子百家,里面名言哲理多多,但是,这些财富却在很长时间内不受重视,甚至发生断层。

  有时候阅读古籍,真的有种韩愈《石鼓歌》中的痛苦。看了些古籍,我个人觉得,五千年的文化积累,既有精华智慧,也有糟粕垃圾。不能丢弃自己民族的根本,也绝对不能一窝蜂的去全部接受。学习的原则,根本的方法,还是毛主席的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比方说,孝顺,古代人讲究孝顺,今天也要讲究孝顺。对于老人的孝顺,什么时候能过时呢?区别只是里面的度而已。但三纲五常放在今天就过时了。这就要整理。像今天做媳妇的很少能孝敬公婆的,好媳妇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是不是也要进行一下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呢,必须的。四书五经中很多言论,像一些礼节的规定,到今天已是陈规陋习,肯定要废除,但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到今天还是不过时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今天的社会,国家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体制问题,医疗教育问题,贪污问题,很多人麻木,很多人按部就班,很多人在扯淡。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求真务实,不说大话,虚心进取,励志创新,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下,产生我们新的文化。它即不同于传统,又不是西方照搬,而是一个自信自强开放创新的新的文化。这文化,产生于对体制的不断改革中,产生于对问题的不断解决中,或许,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好书,它让我思考如此之多,我们学习西方的不只是枪炮,还有思想,但我们传统的思想又如何放置呢? 还在思考中。

  2019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大二观后感作文精选篇五

  本书剖析了16世纪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及学术思想,洞察内在因果,揭露时政弊端,得出结论“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全书文字优美精练,分析鞭辟入里,观点生动鲜明,引人遐想无限。仿佛能够看见万历时期的明朝正迎面向我们走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性联系,却是歪脖子、细腰,无论怎么费力挣扎也无法迈进。随着朱翊钧、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代表人物的粉墨登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及其中的弊端暴露在放大镜下,看着它腐朽的肌理,无怪乎世人感慨“明之亡,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一、君臣失和、阴阳失调的上层建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朱翊钧没有选择过当皇帝,是他祖宗朱元璋挣下的这份家业和皇位世袭制度把他推上了龙椅。兴趣爱好的扼止、偶像张居正的坍塌、官员权力的博弈、立储斗争的失败,使他未能在皇权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万历皇帝停止了早朝、经筵、日讲、谒陵和各种礼仪,隔断了同外界的交流,对官员的升迁补缺不闻不问,劝谏的奏章留中不发,立储问题的争执一拖再拖,以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

  君臣对立对于一元化的国家体制而言是致命的,因为皇帝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社会机构。它通过敬天法祖和彰显礼仪维护国家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通过人事升降和赏罚分明维护政府的工作效能,通过统一思想和左右全局维护一个庞大帝国的向心力。神秘的天赋皇权思想在赋予皇帝至高无上地位的同时,也赋予了它将人世间一切不合理的处置合理化的决断力。皇职的缺位,加重了文官集团的负荷。

  文官制度与君主制度相辅相成,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行政工具。财政税收、军备战事、司法审判、大型工程、抢险救灾等国家大事,无不是通过文官集团得以制定和执行。处在这么重要的一个位置,它的运作也颇为有趣。一是名为下仆,实为主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名义上,文官集团是皇帝的仆人,实际上包罗了当时的出色人物,已经成为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实际主人。张居正治理官吏、整顿财政实现了府库充实、倭患绝迹,申时行运用调剂折衷的人事安排成功治理黄河、化解边境危机,他们都在历史的大画卷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明朝官员薪俸微薄,还要力崇俭朴。把持朝政的高级官员、横征暴敛的钦差大臣、瞒上欺下的贪官污吏,尽管可以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得大量的社会资源,嘴上还不得不高唱孔孟之道,以致虚伪和欺诈成为官僚生活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三是拉帮结派,上下其手。皇权的更替、定期的考核都关系到官员的仕途命运。为此,官员之间建立起乡谊、年谊、姻谊等小集团,进入私人派系,相互关照,各取所需。这种小集团在排挤政治对手的时候表现得特别鲜明,称为“去皮见骨”。先由无名小卒用委婉的文字从细微末节开始,假以时日上升为道德问题,诤谏的官员职位越来越高,辞句越来越激烈,直到时机成熟自有大将出马。

  二、制度往往只是一个理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皇帝的消极怠工,文官集团的涣散,使庞大的帝国相互掣肘、举步维艰,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这些问题到253年后的鸦片战争时依然如此,以致“冲突既开,恢复故态绝无可能”。而在西欧,这一年是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的前一年,到1840年英国已经处于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同为大国,为什么明朝的发展停滞不前,英国却能摆脱困局、实现强国梦想呢?

  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在这里,反作用的力道太大了,大到似乎要颠倒规则。明朝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行政问题通过道德原则简化,以适应政府的低能;财税制度混乱僵化,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脱节。黄仁宇先生把这种管理状态下的社会结构比喻为“潜水艇夹肉面包”。上层是文官集团构成的长面包,大而无当;下层是成千上万农民构成的长面包,没有有效的组织;上下层之间是尊卑男女老幼的伦理道德。这些伦理道德是明朝立国的根基。它们粗浅简单、保守僵化,缺乏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使货币税收、金融保险、交通通信、商业组织等先进制度无从发展,以致国家“不能在数目上管理”,导致国家机构运行迟滞,上下层之间的沟通渠道堵塞,最终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凝固。这是中国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明清的主要原因,也是明朝走不出死胡同的根本原因。

  贫瘠的土壤无法孕育高大的树木。在这个大环境下,制度建设成为水中花、镜中月。比如税收制度,每个县的税额自朱元璋时代固定下来,无论天灾人祸、人口变化均不增减,等到执行不下去发生欠税,将所欠税额按比例减免后征收,等于变相减税,各地争相效仿,欠税成为常态,导致国库空虚。再如军队补给制度,军队是国家武装,补给本应由中央统一调配,但明朝将军队补给交给地方负责。一个地方要给十几个卫戍供应钱粮,一支军队的补给也来自十几个府县。如此犬牙交错的供应模式无法充分保障军队补给,一旦行军作战更加难以应变。为适应落实的组织制度,军队作战只能放弃先进的主动战术,采用落后的被动战术应敌。还有制度,中央规定的基本工资很低,各地就在税收之外征收“常例”“火耗”,给自己发地方津贴,而“常例”、“火耗”的征收又没有标准,等于地方变相拥有自己的财政权,还不受中央控制。赋役制度,可以称为吃大户,负责接待官员来往的驿站,使用的交通工具、住宿饮食摊派到当地的富户,家里越殷实负担越重,极大地限制了民间资本的积累。就连度量衡,官方与民间使用的都大小不同。

  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万历十五年》一书散发的强烈现实关怀,于平常处凸现的深刻道理,对于现代社会制度建设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是去道德化。弱化制度中的道德色彩,让制度成为可执行的行为导向。一方面道德是道德,制度是制度,莫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剔除制度中模糊性、思想性因素,加强技术性、规范性因素,减少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现象,避免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名不副实、被高高挂起的情况。另一方面道德拔高了对人的要求,使制度失去了现实意义,正如逼着朱翊钧做道德范本,他只能逃避;标榜官员低薪,就会出现税收之外的“常例”。要留下一个解决问题的缓冲空间,不要一下子上纲上线,使政府措施得以适合时代的需要,个人的独创精神也得以发挥。

  二是去人格化。张居正是万历时期的精英人物,聪明才智堪当大用。他执政期间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如丈量土地、一条鞭法、官员考成法等。这些富国强兵的措施,整顿了吏治,充实了府库,夯实了军队,但随着他的故世全部付诸流水。这种人亡政息的现象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制度建设应注重连贯性、持续性,减少人为因素的色彩,使之不因领导个人方面的因素而存在或消亡、夸大或削弱,让制度拥有自己的生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是去特权化。特权本身就是对制度的否定。如果说制度是一条大道,特权就是在道路上划出的一条快速通道,这条快速通道越宽,占用的道路资源就越多,行走在公共道路上的人就越拥挤。明朝的赋役负担由地方富户承担,但官僚大户享有豁免特权,真正负担落到中小地主身上,往往使他们倾家荡产。

15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