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
2023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
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怎么写?时间飞逝,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将近两年了,但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那留给世人的精神,我们从未忘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篇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2023年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两周年的日子。愿同广大青年干部一起重温袁老的故事,学习艰苦奋斗、勇攀高峰袁隆平精神,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汗滴禾下土”,让“青春理想”的种子在基层土地中“生根发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初遇见“他”,是追梦故事中的袁隆平爷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翻开袁隆平的个人故事,年轻时的他,经历过动乱年代的贫苦生活,亲眼见到饿倒在路边的同胞,心中痛心的同时萌生了让百姓“吃饱饭”的强烈愿望。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苗,他在田野里独自寻找半个月之久;为了寻找绝缘品种,他与助理不辞辛苦在野外奔波;为了培育合适品种,经历上千次实验失败仍坚定着他的“禾下乘凉梦”。那时的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人民需要之中,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无数次梦见稻穗下乘凉的美好景色,心中始终坚定的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宏伟目标和“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伟大追求,最终梦想成真。致敬袁隆平,广大青年干部要学习他奋斗不止的“精气神”,胸怀“人民之梦想”,在基层发扬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带着问题找答案,以锐意进取、不问艰险的奋斗韧劲,做勇敢的“追梦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再遇见“他”,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当我能用科学的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和尊严。”从世界上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的成果实现到现今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不断突破,从“三系配套杂交”到“两系杂交优势”的广泛推广,从亩产百斤到突破千斤的次次纪录。每每功成名就时,袁老心中始终保持着“不把竿头当尽头”的谦虚谨慎,始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报以赤子之心,始终坚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信念,把心牢牢地扎根在中国的黄土地上。在奉献祖国、服务民生这件事上,他用一生的身体力行回答了心里的“标准答案”。致敬袁隆平,青年干部要将像袁老一样将个人事业与党和国家、人民需要相结合,以鸿鹄之志立身处世、奋斗之姿接续发力,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种下我们“服务基层”的一粒粒种子,结出“人民满意”的一串串饱满稻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回忆起“他”,是奋斗不停歇的袁隆平精神。
“一条大河波浪
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篇2】
袁隆平院士:
从孩童到三十而立,您的名字和事迹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成长。在我的印象里,您既简单纯粹、阳光乐观,又敢想敢试、敢打敢拼,您一直都是“从前那个少年”。您身上那舍我其谁的担当、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追梦圆梦的执着值得吾辈青年学习。5月22日,“90”后的您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您为新时代青年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在漫漫征途上笃定前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您身上,那舍我其谁的担当,永远闪耀着光芒。“仓禀实而知礼节”,天底下吃饭的事情最大。您曾说过研究水稻的初衷:“在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我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您说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您是这么说的,也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兑现了曾经的誓言,您将重任扛在身上,落实到行动上,让更多的人远离了饥饿,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您像一座灯塔,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新时代的青年要以您为榜样,勇挑重担,履职尽责,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答好时代答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您身上,那实事求是的作风,永远激励着我们。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面对当时主流科学认为水稻没有交杂优势的论断,您用科研成果给了有力的回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您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在野外苦苦寻找。虽然试验田里曾出现水稻减产5%、稻草增产60%的情况,但您未被冷嘲热讽吓到,没被挫折打败。您一生都践行着实事求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您仍牵挂着试验田里的稻谷。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也是党的光荣传统。您激励青年当坚持实事求是,应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一心为公,从小事小节做起,躬耕力行,到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为群众干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您身上,那追梦圆梦的执着,永远鞭策着我们。“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您还是曾经那个追梦的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您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圆梦,您一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您带领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目标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您说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虽是耄耋之年,依然忘我工作,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您精益求精的精神、执着追梦的精神鞭策着青年一辈,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朝着心中理想、心之所向努力,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用不懈奋斗书写新的精彩,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您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最后,我想告诉您,这粒种子种在吾辈青年的心田,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两年前,去世前的袁老仍然挂念着水稻产量,伴随着家人为他唱起的《我的祖国》,在洪亮的歌声同我们永别。现如今,袁隆平团队始终坚持并践行着“不唯书,不唯上,不四唯,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在农业赛道上不断刷新着新的世界纪录,不断给人类社会贡献出一代代“超级杂交水稻”的创新成果。“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致敬袁隆平,广大青年干部要传承弘扬袁老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要领悟学习好“袁隆平精神”,从袁老身上汲取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将精神力量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唯真唯实做调研,俯下身子问民生,始终以务实、唯实、求实的决心为基层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要弘扬继承好“袁隆平精神”,自觉担负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党的带领下不畏艰险,奋勇前进。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袁老留下一粒种子,带着他的两个梦想去了远方,永远带不走的是我们对他的思念。在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之际,在代表着思念的袅袅炊烟升起之时,金色稻穗随风舞,禾下乘凉梦已成。
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篇3】
袁隆平爷爷:
两年前的今天5月22日13点07分,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看到这条消息时,我正在乡间田坝边同村干部查看耕地抛荒和中稻种植情况。看到眼前一片片绿油油的秧苗,眼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我感到内心无比沉重悲痛,不愿相信那个手捧稻穗憨笑的老人真的离开了。
读中学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说您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于是我就在电影《袁隆平》和有关书籍中了解您的一点一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您的经历,让我知道什么叫“立志才能立业”。您在幼年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和悲惨景象,就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中学阶段您就对花草、果木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便毅然地跳进了“农门”。在上世纪60年代的自然灾害影响下,看到一个个脸色蜡黄的百姓倒下,您就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在“下田实践”的信条指引下,您迈开了双腿、头顶烈日、脚踩烂泥,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立下了要把“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大志。请您放心,我们这些深耕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会用您在培育“南优2号”的实践苦干精神,坚决打好遏制耕地抛荒这场硬仗,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这一主业,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您的脚步,让我知道什么叫“超常才能超越”。“南优二号”推广后,您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又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您以超出世人想象的速度、超出常人理解的执着,完成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其中遭受的无数艰辛、挫折和冷眼都没有战胜您超常的那股气、那股劲,一个个创世界纪录的数字,书写着您传奇的一生。可以说,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端着您给的“饭碗”。记得西南大学学生向您请教“成功的秘诀”时,您写下了“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的“8字口诀”,鼓励我们年轻人要吃苦实践,超越自我。我们新时代青年定会牢记您的殷殷期盼和谆谆嘱托,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遇事不避难、奋勇向前,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勇气把汗水和热血洒在基层一线,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书写青春篇章。
您的声音,让我知道什么叫“为民才能为官”。在获得共和国勋章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您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90岁高龄依然每天去试验田边“打卡”,还说要从“九零”后工作到“百零后”继续向高产潜力发起冲击,甚至在病危弥留之际还关心水稻长势。而现在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化作了春风、夏雨和秋露守护着您的“孩子们”。我总在想,为何您到这个年纪还有如此高的工作热情,为何在拥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之后还一次又一次给自己定下艰巨的目标?翻看了您平生事迹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我们这些从小听着你的故事长大的孩子已经成长为党员干部、人民公仆,我们会以您为榜样,矢志不渝地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永恒的价值追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捧白米,九州人民无饥馑,十里稻香,五月金风送功臣。”后辈必将承国士之志向、担民族之脊梁、念物力之维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英雄,一路走好!
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篇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那年,各大热搜榜都是与袁隆平相关的话题,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视频深深感动全国乃至世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__在委托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看望袁隆平家属时作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学习先进典型,既要“有感”,更要付诸“行动”,在感动中升华感情,在行动中践行使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情感共鸣,在触及灵魂中感动。党员干部怎样才能打动人民群众,引起干群感情的共鸣?袁隆平用毕生追求“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这样平凡而无私的梦想,给出了答案。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榜样无处不在。抗击疫情关键时期,钟南山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壁立千仞、群山合围并未吓倒执着坚守的毛相林,他选择了做“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的“奋斗者”;身患10余种疾病的张桂梅,却甘当“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燃灯者”,每每看到这些事迹,大家都会热泪盈眶、深受感动。
付诸行动,在躬身实践中力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习先进,不能止于感动。有些党员干部,看了,感动了,但过了也就忘了,没有在学习和感动中升华思想境界、纯洁为民初心、提升服务水平,未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感动后更需付诸行动。只有学习榜样越深入,内心信念才越坚定,对照楷模越严格,行事作风就越过硬。不能停留在“雨过地皮湿”“风过了无痕”的一时热情中,更不能做内心感动、身体不动的“感情巨人”“行动矮子”,而要见贤思齐、检身正己,付诸实践、立即行动,把学习先进、争做典型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__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党员干部当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把感动转化成工作动力,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夯实干事之“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篇5】
今天是袁隆平诞辰__周年,怀着“禾下乘凉梦”,他在追梦之路上执着追求,将心血和青春注入杂交水稻研究中,以一辈子的守望扎根土地,以为国为民的情怀托举起中国杂交水稻事业,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如今,田野里金灿灿的麦浪、农民手中的沉实稻穗就是梦想沉甸甸的“果实”,袁隆平追梦路上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向袁隆平学习,牢记他的殷切嘱托“做一粒好种子”,让“奋斗种子”扎根于理想信念,拔节于攻坚克难、浸润于如磐初心,让“奋斗种子”结出“希冀果”,在逐梦之路上勇往直前。
以忠诚无私、以身许国的“奋斗种子”结出“希冀果”。
袁隆平用心用情地书写着“金色的故事”,将报国的信念转化为学农的热情,他发誓“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在艰辛的科研之路上他的信念从未动摇、意志从未减弱,以“不放弃”的意志为梦想而奋斗,和稻田相伴的日日夜夜记录着他的努力和付出,从挺直有力的后背到逐渐弯曲的后背,从满头乌黑的发丝到逐渐发白的头发,他是稻田的“守望者”,也是忠诚无私、无我奉献的“奋斗者”,爱国之心在一片片金色的稻田中闪耀,他的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致敬袁隆平,更应学习他爱国奋斗的执着与坚守,心中燃起“追梦火”、眼里放射“奋斗光”、脚下迈出“坚实步”,志在千里、行于当下,在赶考之路上厚植忠诚底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以开拓进取、奋发不止的“奋斗种子”结出“希冀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捧稻香在心田,追梦不息向前行。在逐梦之路上,袁隆平希望自己能把“步伐”迈得快一些、更快一些,在水稻事业上他始终有慢不得的紧迫感、有等不得的使命感,在他的办公桌上,眼镜和放大镜是他开展工作研究的“好伙伴”,即便过了退休的年龄,他依然“天天在岗”;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心中记挂的依然是第三代杂交水稻,心中牵挂的依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吃得饱不饱、吃得好不好。袁隆平的故事打动人心,他为梦想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我们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忘不了的情怀。致敬袁隆平,我们当秉持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在向梦而行的道路上激发百折不挠、笃定前行的力量,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创造出更大的事业业绩。
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奋斗种子”结出“希冀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稻穗的研究上,袁隆平一株株地观察、一粒粒地研究,到田间地头,拨开层层划手的长叶,在稻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研究,伴着时光向前奔跑,以认真求实、严谨负责的科研态度守护金色稻田。在他的研究下,两系法杂交水稻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水稻的产量不断突破新纪录,杂交水稻在全国各地推广迎来了“万家粮足”的丰收景。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能,只有积极主动创新,才能在事业发展上赢得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把握时代机遇,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主动扩展思维、打开视野,以追求卓越之心开拓事业发展道路。
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篇6】
第一次见您,是在教科书的扉页 注释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很好奇 为何您会选择将研究水稻作为毕生事业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 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把饭碗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让同胞免受饥饿之苦 就是您研究水稻的初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您有一个梦想 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 穗子有扫帚那么长 结的籽粒有花生那么大…… 您就坐在禾下乘凉 捧着穗子、细嗅稻香 这是您的中国梦
您有一个梦想 一粒金灿灿的种子 可以走出国门 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抽穗开花 人们不再受饥饿威胁 可以共享美好生活 这是您的全球梦
为了这个梦想 您毕其一生,专注田畴 为了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 您握着放大镜 对着实验田万千株稻穗 开始大海捞针般的探索 为了秧苗顺利长大 您把种子绑在身上 用体温催芽 用汗水和心血浇灌每一株秧苗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为了这个梦想 您在无人涉足的杂交水稻领域拓荒、耕耘 不畏理论束缚 不惧讥讽嘲笑 成功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 开启杂交水稻丰产增收的大门
为了这个梦想 您在耄耋之年 依然奋斗在杂交水稻的第一线 带领团队,开展耐盐碱水稻研发攻关 从新疆喀什到陕西南泥湾 从黑龙江大庆、浙江温州到山东东营 亿亩荒滩变成良田 盐碱地开出了“稻花香”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您是稻田里的“守望者” 是无双的“国士” 是民族的“脊梁”…… 在您成功的背后 是脚踏实地的奋斗 是鞠躬尽瘁的坚守 您用一颗赤子之心、一个纯真的梦 回应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您将对祖国、事业的一腔热忱 结成串串饱满的稻穗
浩瀚星海 一颗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 以您的名字命名 如今,您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将奋斗的种子留给后来人 您放心,我们必将不负嘱托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躬身实践、奋勇向前 我们笃信,在时代的长河中 我们的“人民梦”与您的“禾下梦”终将悄然邂逅……
纪念缅怀袁隆平逝世两周年心得【篇7】
袁隆平先生:
您好!
我给您写这封信,是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意,您作为吾辈楷模,华夏儿女的衣食父母,指引着我不断前行。在此,请允许我以先生称呼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中国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英雄,有的英雄舍小家为大家,有的英雄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这些英雄们带领中国爬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在许许多多的英雄中,您是离我最近的一位,每当我坐上餐桌,拿起筷子时,我都会想起您,我们的袁爷爷。
听闻在1959年到1961年期间,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那时的中国不像今天这样发达,那时候“再大的金元宝也比不上两个馒头”,许多中国人吃不上饭,甚至饥饿而死,您曾亲眼看见过倒在路边的饿殍。这是如今的我无法想象的。当时的您看到挨饿的同胞于心不忍,便发挥个人所长,开始研究农业、研究水稻。在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一呆就是十八年。之后到来的__中,您的秧苗一次又一次被人为损坏,试验田全部被毁,是您从一口井里打捞起五根秧苗,这才保住了珍贵的样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那些年,您辗转云南、海南等地继续育种研究,连着七年春节没有回家。先后进行了三千多次杂交水稻试验,直到1973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我有一个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为了这个梦想,您奋斗了一生。
若不是您二十多年的风吹日晒,三千余次反复试验,或许如今的我也会经历饥饿的痛苦。但是您的潜心研究,您的日夜钻研,使中国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摆脱了粮食的饥荒。而您并没有满足于当时的状况,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
您又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对您来说,全球的人民都是人民,仅仅中国摆脱了饥饿的困扰还不够,您是一个心怀远方、心有大爱的人,您的梦想是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摆脱饥饿。
如今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已经达到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多亿公斤。您的杂交水稻逐渐走向了世界,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40多个国家广泛种植,年种植面积超过800万公顷。真正实现了中国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保障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您的大爱无疆、您的刻苦钻研都令我深受感动,也令我备受鼓舞。中国正是有许许多多像您这样有爱、有目标、能坚持的人,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谢谢您,袁隆平先生。谢谢您,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