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的发声原理是如何发声的
埙的发声原理是如何发声的
埙是开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埙的发声过程中,有哪些原理可寻呢?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埙发声的原理吧!
埙的发声原理解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目前人们的认识是埙同笛箫等乐器同属边棱气鸣类乐器,进而把它当做管乐器研究,但由于埙的腔体内是一个气团,而并非管乐器的气柱(不管是柱状还是锥状气柱),所以其发声规律与管乐器有很多不同之处。很难把它归入管乐器的范围,更谈不上是“闭管乐器”或“半闭管乐器”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理论上讲埙根本不是管乐器。它的腔体内是一个气团,而管乐器的管子里是一根气柱。两者形状不同、发声规律也不同。在管乐器上,管子的长度决定声音的高低。音孔位置的高低,实际上在改变着管子的长度,直接影响着音的高低,所以笛箫的音孔总是低音孔在高音孔远离吹孔端(也有特殊情况),故而笛箫的指法相对有一个标准;在埙上,埙腔体内的空气团体积的大小决定音高,体积大的声音低。开放的指孔的面积越大,气团的体积就变得越小,声音就越高,而音孔位置的高低却不会影响声音的高低。另外,管乐器可以通过调整口型及气息的手段吹出基音的高八度或高十二度、十五度等泛音,这种手段被称为“超吹”。而埙用超吹的办法则只能奏出一个不规则的、基音的超八度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埙的音高只与所打开的音孔的面积大小有关,与所打开的音孔的位置没有关系,所以只要保证音孔面积大小相同,可以把它开在任意的位置,这也就是埙的指法可以是任意的排列的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任何一种乐器均由发声体和共鸣箱组成。声音特性主要由发声体决定,共鸣箱一般是包容状整体,对声音起“放大”作用。理论分析常把共鸣箱当成只有反射作用的刚体。事实上,常见的共鸣箱也有某种吸收作用。埙的发声体就是吹孔处的锐边激起的气流振动。共鸣箱就是埙体,只不过与吹孔紧密相连,不像琴类那样分得明显而已,而且,通过音孔的开闭还能改变埙体的固有频率。
而影响埙的音色的首要因素是吹孔材料,其次是材料厚薄和吹孔音孔的成型状况,其余影响轻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埙的工作原理
埙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球体积气类吹奏乐器。从声学角度来看,埙是依靠腔体内气团的容积(即埙体内膛容积)、吹孔、指孔孔径大小等来改变音高的。腔体内气团容积越大、埙的发音就越低,反之就越高,指孔孔径越大、指孔越多,埙的发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孔径相同的指孔,开在埙的不同部位,音高是基本相同的。
这一点与管状乐器不同,管状乐器是依靠改变空气柱的长短来改变音的高低的,音孔开在管的不同位置,音高是不同的。根据球体积气类吹奏乐器的声学原理和特点,埙的制作家们改变了传统埙指孔编排不合理的位置及程序,采用了适合人体生理特点、便于演奏的科学的指孔排列方法。
埙的起源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埙的发展历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确认,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只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
八十年代以来,在演奏家、制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埙作为乐器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作,喜爱埙乐并且学习、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习埙的热潮悄然兴起。从埙上人们似乎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古风,埙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剧《兵马俑》以及各地方戏曲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埙乐作品,并且涌现出《风竹》、《楚歌》、《遐思》等优秀的埙独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