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唱歌 > 发声方法 > 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时间: 芳芳992 分享

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你知道在练习声乐发声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常见的问题,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并且纠正过来?下面是学习啦!就让小编我来告诉你们具体解决方法吧!

  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一:颤声

  颤声。即小抖,表现为声音无规律的颤抖。声音颤抖有许多的原因,比如神经紧张、用声过度、声带疲劳、年老体衰等都会使声音颤抖。由于发声方法不当所引起的两种颤抖声,一是小抖即抖音,二是大摇晃即晃音,也有人称前者为“快声的颤抖”、后者为“慢声的颤抖”。但不论快或者慢的颤抖声,都是由发声时气息调节不良和肌肉过分紧张造成的,各发声器官的肌肉处于失控状态。小抖的声音给人一种刺耳而不安宁的感觉;大摇晃的声音给人一种腻烦而不舒服的感觉。

  纠正的方法是歌唱者要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歌唱颤音的发声原理和声音规格,从声音概念上分清颤音和声音颤抖的界定;同时从听觉上能分辨出颤音与声音颤抖的区别,并逐渐改变听觉习惯,从概念上和听觉上与这种错误的发声习惯彻底决裂。其次,在发声训练中,为了彻底改变声音颤抖的不良习惯,发声时要有意识地将声音唱“直”,就如同小提琴奏出的空弦音——没有颤音的直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即可获得稳定、松弛的喉头状态和均匀连贯的气息支持,并寻找到气与声的平衡关系,声音的颤抖就会消失。对有颤声的歌唱者,在选择发声练习时,可多采用闭口哼鸣练习或下行音阶练习,以及顿音、跳音练习。选择母音练习时,对声音摇晃者可多用闭口音练习;对声音颤抖者可多用开口音练习。但无论练什么都要先从中低声区的直声练起,才能更有效地克服声音的颤抖。

  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二:白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俗称羊声,表现为声音缺乏共鸣,发直,无正常音波,扁尖刺耳,缺乏音色变化。产生的原因是歌唱者不懂得正确的发声方法,也不会打开喉咙、运用气息和共鸣歌唱,完全处于一种原始的发声状态,又缺乏歌唱的审美感,就只好用喊叫代替歌唱。歌唱者在没有正确发声基础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音量,声嘶力竭地唱高音,甚至演唱力所不及、力不从心的歌曲,其结果使整个发声器官僵紧失调,发出扁而白的叫喊声。

  纠正白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声音正误的辨别能力,从听觉上能辨别自然、明亮、松弛、柔和、集中、圆润的正确发声。发声时要严格要求共鸣的位置与形成,注意舌根保持自如稳定,上颚自然,形成良好的共鸣贯通的咽腔空间。同时要注意气息的深度及控制,喉头要自然放松。可先以开口母音做音阶发声练习,暂时少练闭口母音,借助反复的哼鸣练习来寻找发声的高位置,打好中声区的基础。另外在做发声练习时,多做嘴唇颤音练习,"U"、"OU"母音练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声乐教学中常见的其他问题

  出现喉音问题,是因为在发声时,由于颈的肌与咽的肌连带出的肌肉拉紧及舌骨向后,造成挤喉、卡喉、压喉、撑喉等弊病,使整个声音都停留在喉咙里,好像喉咙里堵了个东西,歌者自以为声音浑厚有力,实际上笨重沉闷,不柔和、不灵活,造成吐字不清,声音不统一,高音困难,音域较窄,音色缺乏变化和表现力。喉音是歌唱发声中较普遍的一种毛病,在男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纠正的方法是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喉结的位置和喉咙的开启,只有当喉咙在最自然的放松状态下并做深吸气时,才能获得适度的喉结位置和喉咙打开的最佳状态,从而避免喉音的产生。

  出现鼻音,是发声时软口盖及小舌头的位置过低,使气息直接进入鼻腔,而鼻腔肌肉紧张又不能完全张开,使声音强力地被迫集中在鼻腔里。鼻音好像伤风感冒时鼻腔被堵塞,声音全闷在狭窄的鼻腔里,好像捏着鼻子唱歌,其音色沉闷,出不来,传不远,咬字不清,缺乏透亮的共鸣色彩和整体共鸣感。优美的音色与音质被鼻音所掩盖,发展下去声音会越来越闷。在发声时绝不能因过度追求某一部分的共鸣,而失去整体共鸣的平衡与协调。要在正确听觉的引导下,逐渐从局部的鼻音转变为用整体共鸣的全腔体歌唱。在发声训练中要调整发声状态和声音走向,在松开上下颌关节、自然地张开口咽腔和放平舌头、舌尖向前靠近下齿的状态下,以哈欠状态积极兴奋地提起软腭,让声音直接从口腔咽的通道发出来,而不要往鼻腔里推,特别是中声区要自然、开放地唱,宁可白一些,也不要往鼻子里灌。对那些鼻音较重的歌者,可暂不强调鼻腔共鸣以及声音的集中或高位置。

279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