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唱歌 > 音乐欣赏 > 二胡曲苦闷之讴推荐

二胡曲苦闷之讴推荐

时间: 绮萍884 分享

二胡曲苦闷之讴推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苦闷之讴》是刘天华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又名《苦中乐》,大家听过这首乐曲吗?下面就跟随学习啦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二胡曲《苦闷之讴》推荐的相关信息吧!

  二胡曲《苦闷之讴》的创作背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26年,刘天华先生的处境可谓极为艰难困苦。是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政府悍然对反日学生示威游行进行了镇压,激起了刘天华及其兄刘半农的极大愤慨。在这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势下,民族音乐的生存已经岌岌可危,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刘天华先生所任教的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因为经费拮据已经欠薪数月不发,家中生活难以维系。这年冬天,他的幼女燕宝又不幸夭折,更使他悲伤至极,甚至家中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刘天华先生创作了此曲,其中苦闷之情,可想而知。

  二胡曲《苦闷之讴》的赏析

  乐曲是一首变奏曲,由引子、主题、三次变奏、和尾声六部分组成。作品以大量的连弓附点十六分音符来表达作者心中的苦闷和烦乱,在创作手法上堪称一绝。引子:节奏较为自由,一次紧似一次的音型重复,向人们揭示了作者激愤不安的内心世界,是身处逆境时的苦闷呼号。主题乐段:虽然音符较密,但节拍速度很慢,音乐由低到高,然后层层递减,表现了作者的苦闷和无限感慨之情。第一变奏乐段:速度较主题乐段稍流畅,着重描写了作者为苦恼萦绕而不能摆脱的痛苦心情。第二变奏乐段:以附点十六分音符音型为主要特点,流动的旋律和特定音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第三变奏乐段:以连弓三十二分音符为主要特点,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尾声:节奏较为自由,表现了作者从臆想中回到现实世界,心不由衷地发出阵阵叹息,潸然泪下,渐弱渐隐地结束全曲。

  二胡曲《苦闷之讴》的作者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

  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进操》(1927),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的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改进操》吸收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显示了国乐改进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鸟语》(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烛影摇红》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猜你感兴趣:

1.苦闷之讴乐曲简介

2.100首经典二胡演奏曲

3.2016二胡考级曲目

4.悲歌乐曲简介

5.佛教音乐的简介

6.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简介

19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