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乐派是什么
维也纳乐派是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维也纳乐派,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指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期活动于维也纳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几位古典作曲家。下面就跟随学习啦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维也纳乐派的相关知识吧!
维也纳乐派的出现背景
文艺复兴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
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以瓦根扎尔和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方面,特别体现在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影响了维也纳乐派,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是古典派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是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奏鸣曲形式,他们还在交响乐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这个乐派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维也纳古典乐派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维也纳乐派的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勋伯格以前的人类音乐史是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史,其中最璀璨的一章是17世纪末以来的调性音乐。但自从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开山人物勋伯格开始书写无调性音乐的新篇章起,人类音乐史添上了浓艳的一笔。
“调性的瓦解”历来被看作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所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人们往往把瓦格纳对调性的极度模糊,到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到勋伯格的四度高叠置和弦和自由无调性,到十二音技法的确立,看作20世纪末音乐的思想先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无调性音乐对音响的开拓和乐思的解放的功绩不容抹煞。无调性(包括自由无调性、十二音技法、整体序列、具体音乐、偶然音乐、绝大多数的电子音乐及其他)从根本上使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彻底改观,而第二维也纳乐派则是这一“革命”的“带头人”。
人们常说,勋伯格创立十二音技法对于20世纪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不协和音的解放”。对平均律十二个音同等对待,从根本上改变了几百年来“以协和音为中心,不协和音必须解决到协和音”这条陈规。乔治·波尔(George Perle)和保尔·兰斯基(Paul Lansky)合作写成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中指出:“勋伯格的方法的最重要的影响,也许并不在于十二音概念本身,而在于一些独特的概念,诸如排列、倒影的对称和补充,移位情况下的不变性,集合结构,闭合的系统,作为作品决定因素的相邻关系的特性,通过预先确定的运用而促成的音乐表面的移位等等。在不同的作曲家如巴托克、斯特拉斯文斯基、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瓦雷斯(Varase)等人的音乐中,不同程度的尖锐化,使各个概念本身,或者与许多其他概念相结合而成为焦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序列思想的发展,可以不被看作是与以往音乐思想激进的决裂,而是与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多种音乐思维的特别卓越的合作。”
维也纳乐派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也许在这三位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有生之年,他们并不曾感到自己能够在本时代的音乐上留下持久的烙印。贝尔格卒于1935年,韦伯恩卒于1945年,勋伯格卒于1951年。而在这三位作曲家辞世之后的50年代的短短几年中,他们的成就便获得了世界范围的承认。他们的音乐不但公开演出,还被录成唱片和磁带,专门分析他们作品的书也出版了,许多年长的和年轻的作曲家变成了“十二音”作曲家。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音乐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音乐界第一个伟大的发现。
音乐家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it)对于十二音作曲技法分析透彻,见解深刻,他通过研究,揭示了以前未被人们注意到的十二音作曲法结构上的原理和潜在功能。巴比特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十二音音乐,他对于十二音作曲法独具匠心的运用尤为令人折服。他继承了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主张,即:将音乐中无论大小的每一方面在众多层次上与其他各个方面联系。同时,也将他们的一些创作技法做了一些发挥,使其奠定了一种新的、含义激进而且深远的音乐语法基础。巴比特创造出了一套阐述十二音音乐的语汇,这套语汇如今被广泛采用。
猜你感兴趣:
2.维也纳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