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唱的情感表现问题
关于合唱的情感表现问题
伍老师的一席话,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合唱音响的多样性,大家(包括我自己)不妨都拓展一下思路,突破自己的“瓶颈”,从更高一个层次来理解合唱,理解音乐。学习啦小编将伍老师关于合唱的情感表现的经验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以前我一直受这个问题的困扰,合唱音乐的情感表现是否仅仅通过强弱来实现?2006年在韩国拿奖,我至今可以清晰地记得当时我是如何用理性去指导合唱团来进行情感抒发的。2008年的青歌赛上,天大合唱团演唱了《春暖花开的时候》——这是偏政治性的作品——为了纪念那些抗击冰雪的战士们,崔薇老师在最大程度上“艺术化”地创作了这个作品。在好几个指挥下的努力,作品的处理才最终成型,并且每个指挥都要求要“饱含深情,富有情感,要有‘画面感’,要叙事……”。
我当时作为合唱队员上台参加表演,在演唱的时候,我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歌曲中,并且我也感受到了其他队员饱满的情绪。由于当时太激动,包括我在内的好些队员都是含泪唱完这个作品的。大家都觉得唱得不错,我也这么觉得(除了少数技术问题)。但在网上看到一些消息,不止一个人留言说“毫无表现力”,“毫无情感可言”,合唱团的表演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问题?我下载了当时的演出,看完之后多少体会到了网友为什么会这么评价。不过我仍然很迷惑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时隔一年半,直到这个月初,我才终于有了些头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的观点是:合唱团需要表达出所有队员的共有情感,而非个人情感。而如何让所有人都“拧成一股”,抒发同样的情感,这需要指挥来引导。比如,在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时候,如果合唱指挥要团员们“富有情感”,这时会有几个问题出现。
有的团员想象的画面是“广阔的草地与清澈见底的湖水”,有的团员则想成“没过膝盖的大草地上,牛羊在奔跑”,有人则希望唱出“肥沃”的感觉来。这个时候,如果合唱指挥仅仅只要求“富有情感”,以上问题就会显现。“清澈的湖水”与“肥沃的土地”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音色及音乐表现,这时合唱队的色调不统一(每个声部也不统一),会产生抵消的效果,并且声音不干净。事实上现在有很多合唱团在演唱中国艺术合唱作品时,合唱队员仍然在用比较独唱化的方式来抒发情感,或者只有强弱变化。情感是非常不精确的一种表达方式,合唱队员的想法可能各不一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现在的做法是,先需要理性分析一下作品的乐句走向等系列问题,然后告诉合唱队员如何做到来烘托某种气氛,并且告诉他们需要使用何种技术。在一开始,队员们很可能会比较机械地完成,这是正常现象。但一两遍之后,指挥对乐句的处理就需要上升到与队员们产生共鸣的地步。如果指挥的处理没有与队员产生共鸣,那么可能需要改变一种方式来让队员接受。在指挥台上,指挥永远都需要头脑清醒,这是理性的一个表现,然后需要察觉出队员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反映来调整指挥的方式。
在实际操作上,并不容易做到。依照上面的要求,我发现之前我所给合唱团排练的东西,有很多并不“达标”(有些是有技术问题的),因为太多的音乐表现要求得模糊,导致人心不齐。观看和聆听自己以前的指挥录像和录音,始终心里觉得难受。难受的第一点是因为技术,比如音准问题。第二点是因为作品的情感表达。尽管合唱队有些歌还过得去,但还远远没到终点。
附:2009年8月28日,我与伍贻平博士在网上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讨论和交流(这样的网上交流比较频繁,并且让我受益匪浅)。他说他不完全赞同我的观点。他的观点如下:情感表达有共性,也应该(不可避免的)有个性。即使每个人头脑中有同一个画面,在声音表达上仍然有很多差别。而正是这些细节上的差别,使得合唱成为色彩丰富的艺术。如果合唱队员完全一致,则难免显得机械。在美国,有一些优秀的指挥家,他们并不要求合唱队员的声音一致,而是充分发挥个性。之后他们会用各种手段,让这些有个性的声音捏成一个丰富的整体,而让所有人的个性成为合唱团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