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观后感
兵临城下观后感
《兵临城下》讲述的是1942年,当德军进攻苏联时,爆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被誉为二战转折点的战役,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向各位推荐的兵临城下观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兵临城下观后感篇一
看过这部电影,我将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为什么欧洲是欧洲,而俄国永远都只能是俄国,而并非从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去探索这一问题。也许这部电影带有对苏联的偏见,但我只想就电影论事,而不考虑任何阶级问题,而把这一问题复杂化。
首先,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在俄国人心中,仅仅只存在一个真正的英雄,而这个英雄只能是他们的领袖,这一点可以从赫鲁晓夫的话中透露出来,他们保护斯大林格勒的原因是这座城市以他们领袖的名字命名的,是国家的标志,不管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反正这句话是用来鼓励他的下属的,而神枪手瓦西里仅仅是特殊时期的一针强心剂,通过丹尼洛夫的宣传,他成为了俄国的暂时的英雄,没等战争结束,丹尼洛夫就因为嫉妒和爱情想把这位神枪手从英雄的位置上拉下来,而看看丹尼洛夫的宣传是有这样的能力的。从这儿看出,俄国人的内心是把自己的领袖放在一个不可撼动的地位上的。而反观欧洲各国的融合,是欧洲人不断地妥协和博弈的结果,而从俄国人的性格上去看,如果自己不当欧洲的领导,那么俄国人根本不会和欧洲各国有什么好谈的,更不用说融合为一个整体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再次,从电影刚开始,就可以看到俄国人对自己的士兵和平民的态度,对于军需短缺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要求他们勇往直前,对抗装备精良的德国军队,这不是痴人说梦嘛,还不准撤退,撤退人员当作叛徒对待,就算是机器也得要有原料也能制造出产品,更何况是人了。可怜的俄国军民不仅物质匮乏,而且精神也匮乏,对于德国的任何进攻,俄国人都像是惊弓之鸟,节节败退,而俄国人处理撤退者以杀一儆百的愚蠢方式处理,直到后来,才有一个宣传员想到用鼓励的方式去引导人们走向战场,而在最后这个宣传员却还想把自己一手创造的英雄形象毁掉,这是多么的可悲。所以就算是欧洲愿意接受俄国,接受俄国的领导,那么又有哪个国家只接受压迫,想想冷战时期的华沙成员国对俄国的憎恨,那么,就不难想到俄国融入欧洲的困难度了。
想想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怎么会呆在一起,更何况其中一个根本不会妥协。所以后现代的欧洲人和仍然深陷于现实主义的俄国人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兵临城下观后感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兵临城下》讲述的是1942年,当德军进攻苏联时,爆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这场被誉为二战转折点的战役,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下。
一个名为瓦西里的男人,出生于1915年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他就跟着爷爷去打猎,为他日后的神枪手做铺垫。他年轻的时候打森林狼,长大后打纳粹狗。从小打到大,他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猎人。年轻时还就读过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建筑技术学院。他的身份标签由海军士兵到步枪列兵到狙击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的上司以及好友邓宁,发现了他的神枪手天赋。邓宁为了挽救国家,提出了“我们需要英雄”的观点。邓宁放大了瓦西里每天的胜利,神化了瓦西里的战绩及智能,让瓦西里成了全苏联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于是瓦西里这个英雄鼓舞了整个红军以及全苏联人民。与此同时英雄瓦西里遇到了他的最爱,女主角妲雅一个年轻美貌的女红军。而邓宁也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可惜姑娘眼中只有英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就在1942年9月瓦西里被派往前线的时候,姑娘妲雅要跟随他一起去前线,邓宁极力阻止,妲雅不理他那套,跟着瓦西里去了前线,陪在英雄身边陪他捕杀华少校。两个人甚至在战壕里嘿咻着,邓宁知道后因爱生恨,向总部做汇报的时候陷害瓦西里。后,妲雅身中流弹被送了回来治疗。瓦西里弹尽粮绝,但他依然意志坚定。
邓宁看见心爱的人受伤后很受打击,出于道德和爱国情怀,邓宁抛下儿女情长出现在瓦西里和华少校的战场中,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给瓦西里提示敌人在哪,由此邓宁倒下的瞬间敌人暴露位置被瓦西里击毙。这场关于两国间高级狙击手之间的战争以瓦西里的胜利而告终。
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保卫战更像一场狙击战,因为在当时斯大林格勒是已经沦陷了,到处都是德国人。苏联军队在交战期间损失惨重,想夺回城市已经很难,于是只能靠阻击手四处进行暗杀和破坏。瓦西里在那个混战的时代,出名是必然。剧统计瓦西里在此次战役中共杀225名德国军官兵,其中有11名德军阻击手。
影片采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讲述那个年代里残酷的战争、卑微又真挚的爱情、肮脏的政府以及复杂的人性,堪称一部经典之作!值得观看。
兵临城下观后感篇三
战争告诉我们,战争是由鲜血和死亡堆砌的,胜利最多只是死的多少、失去了多少而已。而英雄只是减少尸体的重要保障。战争是残酷的,但我并反对战争,尤其那种有失正义的,违背道义的战争。但是我又十分理解战争,二战后的世界进步,尤其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基本上与战争有很密切的联系,像原子弹,计算机等都是 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战争有时候可以粉碎旧的枷锁,打破旧的框框,构建一个新的,更加进步的制度,文明。老毛就是提倡枪杆子出政权,武装 取得革命的胜利 。鸦片战争极大的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抗日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至少是使分裂减少了,不管存在什么样的政治集团。美国南北战争不是有了《奴隶宣言》,解放了黑奴。这只是战争的消极 现象中的一点积极的进步。
从《兵临城下》,也可以看出团结的军队中也有存在黑暗,我们撇开什么战争策略,兵道的诡异,我想说军队是把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组织成可以生死相依的战友,往往是你战友的牺牲换来的大家的生!很多人的死才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在战争中有什么比一个忠诚的战友更宝贵的东西吗!我想现在高校的军训为什么好多学生讨厌,不喜欢,为什么啊,这与学生本身的怕吃苦有关。但是 大部分坚持住了 ,但还在抱怨为什么 ,部队教官心态不正,应该在训练上严格要他们,在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他们,有时候也因该讲道理。雷锋有句话,我只记得一部分,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对待战友要??(是很好的意思),我想战争是大凶,而军队中的战友之情,恋人间的爱情,人们的博爱则是人间 的大 爱。为上者,失去人间的大爱则是暴君。片中的赫晓鲁夫则是个没有爱的冷血者!我想古时候,讲一个有名的将军吴起的故事,说的是他对部队里的士兵很好,同吃同穿,关心士兵的疾苦,以致有个士兵的母亲说她 死去丈夫和现在的孩子一样死心塌地的跟着吴起,我想吴起有博爱之心。而历史的那些卑鄙人(可能包括你和我)就利用博爱欺骗人民,为了他们一己之利命,历史现象很多,就拿日本早年来说吧。当时的日本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用虚假的博爱欺骗善良 的百姓,以致于当时人们认为那是圣战,想想打到别人家里,杀光,烧光,抢光,还是为了他们 好 !还有我觉的现在有太多题材的电影反映的是那些伟人的故事,伟人是伟大的,但士兵是最可爱的。那也是为什么观众喜欢伟人的平凡,士兵的可爱的电影的原因吧。
看过“兵临城下观后感”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