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三篇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三篇

时间: 晓红1066 分享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三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让观众的心灵可以得到洗涤的电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希望您喜欢!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篇一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篇二

  9月20日,办公室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影片在一种凝重的氛围中开始,在一片泪海里进行,最后在破涕为笑的轻松下结束。

  唐山大地震是一段血的历史,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轻伤544000人,20世纪最惨痛的的证灾难通过影片一一被呈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元妮、龙凤胎儿女方达、方登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特大地震。为了救妻子和儿女,一个伟大的父亲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怎么样的不舍,但人们只要救一个,另一个便会被放弃,失去生的权利。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姐姐方登听到了母亲最后的选择,带着一股被“遗弃”的埋怨……,震后,元妮选择了独自抚养失去左臂的儿子,坚强的活着,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护肤收养,进入了一个没有唐山的新世界,然而此后,母女,姐弟便天各一方。

  感动人心的《唐山大地震》,让我感慨万千。然而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亲情无价。地震无情,人有情。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有着大爱,其乐融融的一家有着血浓于水的小爱,有母爱,有父爱,有姐弟之爱,更有没有血缘却有缕缕无私的养育之爱。在爱面前,大地震纵使有吞噬家园的可怕,但人们之间更有重建心灵家园的信念。

  爱情,是影片首先呈现的。丈夫方大强为了心爱的妻子元妮离开济南,来到唐山,在大地震来临时,争着上楼救孩子的时候甩开了元妮,再也没有回来,用生命换来了妻子,独自踏上死亡这条黑暗的不归路,妻子元妮32年执着于丈夫的爱,因为她知道,这是用生命爱她的男人。独守一个家庭,用双手养大儿子,一个女人何等的独立和坚强,即使生活所逼,即使寂寞充斥,但坚守那爱情,便至死不渝。

  养育之爱。军人王德清夫妇收养了劫后重生的方登,抚养她长大成人,尊重她去医学院,尊重她恋爱,而向对不负责任的研究生直接一记响亮的巴掌,寻找不到只好独自回家等待女儿回家,女儿回来了,便劝说女儿去唐山寻找亲人,这便是大爱,毫无血缘的两三个人组成一个家,一个温馨的,呵护备至的家庭,这便是养育之爱。

  父爱与母爱。这是影片最煽情最感人至深的爱。除去大爱的无私,唯有世上这血浓于水的亲情才是人性最单纯的回归。一群蜻蜓飞过,蓝光压城,在墙倒层塌的呼叫声中,人物草芥般,像被猎杀的兽,一个个倒下,断壁残垣下,无数双打手、小手扑满灰尘,亲人寻找亲人,父母寻找孩子。生命寻找奇迹。元妮在失去丈夫的痛楚下,又只能在“只能保一个”的万难抉择中徘徊,最终儿子在她的双手下活下来了,然而意想不到,原本以为失去的女儿却倔强的站起来了,从此母女两散。散下一个,失去另一个,这是让天下每个母亲都悲痛欲绝的抉择。当元妮“老天爷,你个王八蛋!”时教室里同学都潸然泪下。“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话跟随着元妮32年,心灵的创伤用什么来修补都于事无补。在相逢的那刻,母亲对女儿那一跪,感动了所有人的心。那晚到了32年的西红柿,那墓碑中天安门字样的书包,那每年都和弟弟一样的课本,母亲的伟大,无法容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真情、大爱、人性、亲情。珍惜我们现在的一切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中,《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不止这些,甚至那群在影片中,一次正面都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同样值得我们尊敬。他们在抗震救灾中,有伤,有死,却没有任何一句抱怨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去,与大自然的肆虐搏斗。自然是可怕的,也是难以预料的。但只要我们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次的影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名大学生,这次影片有着冲刷心灵,慰籍心灵的作用。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为以后奋斗。学习大爱、小爱、亲情、爱情无处不在。付出自己的微博之力,献出自己的微博之爱,让身边的人感受爱。那么世界美好了,光明了。让眼前更好。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篇三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35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