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之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之对联

时间: 嘉洛1198 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之对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写景状物,也可以是写人叙事。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作为一种习惯,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联称为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中国传统文化】之对联

  对联的起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创作方法及规则

  又对又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联的基本章法,是又对又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

  对 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平 仄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结 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上联:知足常乐;

  下联:能忍自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基本要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新时代楹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已经迈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文化气象,楹联文化是这文化气象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楹联文化不仅具有美感的形式,还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每一副对联里都有创作者们传达的深厚的思想内容。如宋代大儒朱熹就曾写下“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的对联,意在表达他忠君爱国以及美好祝愿的情感。新时代的创作“和和顺顺千家乐,月月年年百姓福”“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等,也都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祝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多以对联表达思想和情感,凸显楹联的审美功能,如把楹联作为雅居的装饰,美化生活,提升日常生活的境界。文献中记载明人徐渭的故事:“山阴徐文长渭,一字天池,又字青藤。所居即名青藤书屋。青藤,其手植也。藤下有池,横一平桥,桥承以柱,上覆石台。台额曰:‘天汉分源。’柱联云:‘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柱背又一联云:‘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承桥之柱额曰:‘砥柱中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徐渭大幅度将楹联带入士大夫的雅致生活,这些楹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形态,让诗意的栖息成为现实,“日午凭栏,看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夜深缓步,待半帘明月,来一榻清风”。同样,在审美趣味上,楹联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多是以对对子来实现的。民间故事中,对对联是一个很重要的母题,对联讲究技巧和智慧,于是在很多民间故事中,对对联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对联也成为民间重要的谈资。楹联文化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样式,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楹联自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时代顽强生存。楹联有规范的形式,可自由表达现实内容。楹联是一种工具,可以用于行政、商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如何继承发扬楹联这一文化传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现在央视春晚、各省市的拜年和表述都有春联,楹联引人关注。而央视相关节目如“机智过人”栏目的楹联高手对决,引起很大的轰动,成为弘扬楹联文化的主流平台。各地书法家举办送春联活动,也蔚然成风。比如,上海刚刚举办的2018春联大会,100位书法家研磨挥毫,可谓盛况空前。

  中国楹联学会积极弘扬传承楹联文化,并成功地将楹联习俗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各地都在申请楹联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让楹联走入千家万户,让楹联回归日常生活,是楹联文化传承的根本目标。因此,一些高校积极开展楹联研究与教育普及。如华东师范大学每年举行“把春联带回家”的活动,前后近十年,书写楹联数千副;2017年,全国高校举行各类楹联文化的研讨会近十场。楹联文化的传承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普及与提高结合,是楹联传承的任务。没有提高就没有普及,没有提高的普及是低水平的普及。中国楹联学会拟与华东师大等高校建立楹联文化博士后研究基地的事宜商谈,正酝酿楹联文化的新格局。

  对联起源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历史对联趣对小故事

  1、纪晓岚和乾隆的妙对

  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我便: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李调元妙对唐伯虎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长老说有事相求。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

  画上荷花和尚画

  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

  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

  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从此,这幅画成了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诸葛亮还击周瑜

  相传,周瑜自命不凡, 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呤道:

  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

  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瞅”的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

  诸葛亮听罢微微一笑,即刻对道: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周瑜听罢大怒,诸葛亮还是胜了一筹。这种传说是否真实,就不得而知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郑板桥见联济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郑板桥当县令时微服私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的对联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又是一年

  郑板桥见联,忙令随从回衙取米面、衣服等,户主得济含泪道谢。

  5、上下“凭”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针对封建社会“上尊下卑”官气十足,有人戏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横批:上下凭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唐伯虎嘲讽商人

  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他欣然挥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没想到,商人嫌发财的含义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下,商人反而大喜,原来他就爱这种不伦不类的对联。

399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