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孝”,是人类一种最古老、最朴素、也最伟大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古代宗法观念极强的中国,得到了充分扩展,其内涵也尤为复杂。作为系统化的伦理规范和普遍的伦理模式的孝道,是经过儒家的大力倡导才开始兴盛的。所以传统孝道通常也被认为是儒家伦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传统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
1.守身
儒家把守身看得非常重要。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见《孟子·离娄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身体受之父母。《孝经》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其生命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保全身体,珍惜生命,是行孝尽孝的起始,是最基本的孝。同时,父母也把子女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作为儿女就必须保重身体,尊重生命,不然就伤害了父母。
第二,身体是行孝的首要条件。《孝经·圣治章》记载:“天地之性,人为贵。”《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曾子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人是最宝贵的,珍惜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要想行孝、尽孝,前提是必须具有健全的身体。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损坏或伤害,否则,就失去了尽孝的资本。
2.养亲
养亲就是赡养父母。《广雅》记载:“孝,畜也”;又说:“畜,养也”。由此可见,孝有奉养之意。物质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是子女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子女连父母都不供养,那就谈不上“孝”。“养”作为最基本、最起码、最低层次的道德行为,在诸多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孝行》记载:“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载:“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盐铁论·孝养》记载:“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3.敬亲
孝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孔子认为,如果对父母只有物质上的奉养,而没有精神上的慰藉孝敬,那与饲养牲畜没有什么区别。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孔子不仅把“敬亲”作为区别孝与不孝的分水岭, 而且还把它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他说:“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礼记·坊记》)所谓“敬”,是指出于自然亲情基础上的敬爱之心。这是“人猿相揖别”的开始,同时又意味着后天知识学习与道德践履的正当性。所以曾子说:“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大戴礼记·曾子立孝》)总而言之,对父母要尽力做到敬爱和尊重。
4.乐亲
幸福快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能使父母感到幸福快乐,才是孝的追求。孔子把悦亲与敬亲看作一样,也是判断孝与不孝的标准。他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礼记·檀弓下》)哪怕每天喝豆浆饮清水,只要能使父母天天心情欢乐,这就是孝。汉刘熙《释名·言语篇》说:“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说(悦)好也。”孝就是喜爱父母,使父母安乐。《孝经·纪孝行章》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郑注:“竭欢心以事其亲。”曾子说:“孝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内则》)作为子女要摒弃自私与冷漠,学会善解亲意,懂得体贴关怀父母,不仅要尊爱恭敬父母,还要让父母心情愉快,从精神上慰藉孝敬父母,时时处处为父母营造出温馨的气氛,让父母在欢乐中生活,安度晚年。
5.顺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顺亲,就是顺应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志。《礼记·祭统》说:“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顺亲,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无违”,不违背父母一切合乎礼的意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顺亲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父母,也就是说,顺亲是有条件的,要符合礼、道、德的规定。《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事之以礼。”即要按礼服事父母。如果“从命”危及父母的生命安全,如果“从命”使父母受到了耻辱,如果“从命”使父母变成了没有道德的禽兽,就绝对不能顺从。儒家强调“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以“道、义”作为“忠孝”的标准,这才是“人之大行也”。
6.谏亲
人无完人,当父母的也会犯错误。面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第一“从义不从父”,不能盲目顺从,不能跟着做不仁不义的事;第二也不能让父母继续错下去,应该进行诤谏劝止,使其改过从善。孔子在《孝经·谏争章》中明确反对将孝理解为唯父命是从。孔子认为,对父亲的不义行为必须要进行诤谏劝止,这样才能使他不做违礼的不义的事情;如果儿子盲目服从父亲,就是不孝之子。曾子也明确提出:“父母之行,……若不中道则谏。”孟子也曾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因此,父母有过,进行劝谏,非但合乎孝道,而且是孝子应尽的义务。
7.忧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任何人都有衰老的时候,人老了就会体弱多病,这是自然规律。作为子女就要把父母挂在心上,为他们的生活和健康而担忧。正如孔子所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既要为父母得享高寿而欢喜,又要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论语·为政》记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在给父母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特别恭敬小心,进行精心照顾。《二十四孝》记汉文帝刘恒,在母亲生病卧床中,常常夜不阖目、衣不解带,精心照料,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才放心让服用,因此他仁孝之名,闻于天下。父母重病的时候,除非极为特殊的情况,儿女们一定要轮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给一些心理上的安慰。父母在临终前,儿女们要多给一些临终关怀,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平和地带着微笑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
8.葬亲
世界上所有的人死了,都要安葬,只是葬的方式不同罢了。人从自然中来,最后回归到自然中去,这是符合逻辑的。通过一定方式把亲人安葬,是人类良知、理性的表现。儒家十分重视丧葬,把丧葬列为行政的四件大事(民、食、丧、祭)之一。孔子认为孝的全过程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礼记·祭统》说:“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 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这三条做到才是孝子。孟子进一步强调:“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9.祭亲
祭亲就是祭祖。祭祖是向祖先致敬和献礼的仪式。原始时代,人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祭祀祖先求福消灾,并表达尊敬和怀念之情。中国人自古有祭祖的传统。按竹书纪年所记:“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仗而庙祀之。”这是祭祖的最早记载,商周得到大发展,延续至今。儒家把祭祖作为孝的重要内容之一,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要在生前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与爱戴,而且要在死后对父母表示虔诚的追念与祭祀,这是孔子孝道观的更高的道德要求。
10.承志
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孝”字的本意是继承先辈之志,《尚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孔安国传》记载:“继先祖之志为孝”,孔颖达疏:“追行孝道於前世文德之人”,前世文德之人就是指的祖先。《礼记·中庸》中,孔子说:“夫孝也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美好的志向和事业,延续先人美好的精神和行动,以建功立业。
孝道一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对一切的人,都会把他当亲人一样的爱护,那种厚德就出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这个「孝」字。
二、父子有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孝,「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为下一代着想;上面是「老」,好像孩子背着父母,这是报恩。所以,奉养父母是每一个孩子自然天性的流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老祖宗就是从「父子有亲」来教导孩子。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人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学问都很有成就?因为老祖宗的教育是顺着天性的教育,人只要接触就能接受。老祖宗通达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善心,很自然的就能把它唤醒。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见父母,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让「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我们推展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目标。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看到他八十几岁的父母,然后叫爸爸、妈妈的那个表情、神态,跟三岁的孩子跑过去抱他爸爸、妈妈一样,这个人幸福不幸福?再去想一想七十多岁的老莱子,在那里逗他父母开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点习染都没有,一点怨气都没有,一点情绪都没有,纯是一种天性的流露。一个人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他即使再有钱、再有地位,也已经跟幸福、快乐绝缘了。
一些青少年忤逆不孝,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气。一个人从天性变得忤逆,请问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父母都恨的时候,这个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不能跟他对立,不能责怪他,你感觉到他的苦,可能一句话就把他坚硬的心给化开了。慢慢的用孝道引导他,让他把那些错误的思想放下来,这个是教育的功能。
三、忠孝传家
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一个人处事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当中形成的。大家感受一下,这「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对父母、对兄长;到学校是对师父、对师兄、对师弟;到社会,不管学哪一门技能,到哪一个行业,跟随着师父学,对待师父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跟着师父一起学这门技能的,那也是师兄弟。孝悌二字,延伸到学校、延伸到社会,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他走到哪里,真的都能把所有的朋友当兄弟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他有恩的领导、长者,他像对自家的长辈、父母一样的回报恩德。
四、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开了,百善都开,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长得起来。
当一个孩子有孝心的时候,他很多行为就会起很大的变化。比方说《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孩子不可能对父母讲话很冲。当一个人对父母讲话都懂得恭敬,这个态度一内化,以后面对长辈讲话也会恭敬。《弟子规》说:「冬则温,夏则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要去关怀、体恤父母,他这种心慢慢内化,又能够转移到对其他的长者,甚至于他所有的亲人。所以孩子的关怀心、孩子的细心从哪里开始?从对父母的这分孝心开始。然后对他自己的身体他也会爱护,因为他有孝心,怕父母担忧,「身有伤,贻亲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有一个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记上写道:「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有孝心的孩子不会养成很多摧残自己身体的坏习惯,他会自爱,他会自重。「德有伤,贻亲羞」,孩子有这分孝心,他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绝对不能让父母丢脸。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忠」,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信」,诚信,这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自然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义」,《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是从孝道来的。「廉」,「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句话?「真没家教!」别人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爱和平是花果。「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疾,药先尝」。「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点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到「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着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这个人才有和、平的修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推行礼义廉耻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相互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修养德行都能做到。
现在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但只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有孝悌了,哪来的家庭冲突?有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有礼了,就不冲突,互相尊重。有义了,人就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象?有廉耻了,哪有人再贪污?有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
所以,要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一个企业肯去做,也能「上下无怨,民用和睦」。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骛远。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强调民族团结,但如果没有孝悌忠信的德行,怎么团结?这么好的理念,一定要通过教育,通过德行的教化才能达到,不然都是口号。我们强调民族的大团结,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爱自己的家族开始。
五、举孝廉
现在社会特别强调民主、民权,但是假如没有接受礼义廉耻的教化,选出来的人无礼,都谋自己的私利,没有道义,没有礼义,没有廉耻,结果会怎么样?
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两个审核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有智慧了!孝是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能清廉,就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举孝廉承传了两千年没有变过,而且朝廷审核官员政绩,第一个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有人才,才能继续照顾、教化老百姓,这个机制在民主社会容易被忽略,但这个影响很深远。栽培人才不是一、二年办得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制度才能用得好;没有德,都拿着制度在玩弄,谋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知道「举孝廉」,人民投票就会去调查候选人孝不孝顺、廉不廉洁。这样才能选出好人,才能办好政治,为政在人。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不只毁了自己的人生,可能连国家的前途都会毁掉。
古人是怎样表达孝心的?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表达孝心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有哪些关于孝心的的典故,并把这种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光大。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五帝之一,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重“孝道”。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跋山涉水到百里之外去为父母背米。双亲去世之后,子路到了楚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跃为贵族,可以享受“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的生活。可他常常怀念双亲,可“子欲养而亲不在”呀!孔子安慰他:“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3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4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 扇枕温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