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古代知识>

中国古代最厉害兵器谱前十名是什么

时间: 书荣1192 分享

  中国古代兵器萌芽于原始社会晚期,当时只是以石块、竹木、骨角为原料,经砍削、打磨、烘烤,制成弓、箭、刀、矛、棍等。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适应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维护统治的需要,兵器制造一直是统治阶级高度重视的官营手工业部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战争的发展,兵器制造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管理体制逐步完备。它大体经历了青铜兵器、钢铁兵器和火器3个发展阶段。那么中国古代最厉害兵器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中国古代最厉害兵器谱前十名是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古代兵器谱 一戈 “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干”和“戈”两字。随着文字的演变,“干戈”已成为战争和斗争的代名词,如我们所熟悉的“大动干戈”和“化干戈为玉帛”等。可见干和戈这两种兵器在我国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戈,最初是一种在木杆上绑上石刀用以打击猛兽的猎具。后来被青铜材质的戈头所取代,正式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兵器之一。 二矛 矛是古老的兵器,其使用时间可能比戈还要早。 远古时代,人们将兽角或尖石镞绑在木杆或竹竿上,用来猎捕陆上野兽或水中鱼鳖,这就是矛的雏形。夏代是否有铜矛,至今还没有出土文物可以证实。但是,殷墟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矛不仅制造工艺精致,而且类型很多,可以推测商代青铜矛在军队中已被大量使用。周武王伐纣大军所使用的主要兵器就是矛与戈。西周的铜矛分为酋矛和夷矛。酋矛柄长二丈,是步兵使用的武器。夷矛长二丈四尺,是车兵使用的武器。周代的尺较今天市尺为短,一周折合公尺为23厘米左右,折合后代的尺来计算,约在一丈八尺左右。这是有关古代“丈八矛”的一种说法。 三枪 兵车作战的方式在战国之后逐渐消失,矛这种战车五兵之一的超长兵器也被改进了。它的长度被减短了一半,这对骑兵与步兵的使用更为方便。于是这种短矛便有了新的名字——“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枪的别称也两个:《清异录》:“蜀王建军中隐语,枪曰‘肩二’”;《事物异志》:“隋炀帝易枪名为‘一丈威’。” 汉时,枪与矛在形制上的差别不大。到唐后,枪被发展成四种:有骑兵的漆枪,步兵的长枪,羽林军的白杆枪,御林军的朴枪。从此枪的种类也日渐繁多,宋代有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等。清代有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枪以宋,明两代最为盛行,创造了样式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运用于步兵和骑兵。 用枪的关键在于枪尖的拦、扫、扎、刺。舞动时,如银光闪烁,寒星点点,变幻莫测,瞬间使出杀手,让对方无从应付。所以枪法高明在于“快”与“变”,不仅要气力,更要有应变的智慧。所以使枪者都是智勇双全的高手。如《水浒传》里的林冲,北宋名将杨业等。 四戟 戟,又写作孑、棘、匽、镘等等。它是戈与矛的结合体。所以其攻击方式集合了戈的勾与啄和矛的刺、割。 《增韵》上说,单枝为戈,双枝为戟,是指横刃而言的。 戟刃一般广寸半,粗者称为镘胡戟,横刃弯曲者称为钩矛。械长一般为丈三,丈六的为大戟,又叫车戟,通常是随护战车用的。 传说中的古代名戟并不多。史籍有记载崐仅战国时楚的“郾戟”,东晋时成都王的“火戟”(逢夜戟锋有火如悬烛),南北朝时宋的“瑞及戟”而已。善使戟的武将也不多。著名的如三国的典韦、吕布、甘宁,唐朝的李文忠等。 典韦是使双戟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帐下壮士有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在曹操伐吕布的濮阳之战中,典韦手持双铁戟击退四将,高超的戟术不在吕布之下;他还能飞刺人坠马,“立杀十数 五殳 殳(音shū,同“书”音)——是先秦时代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提及,可惜都疏于简略。“殳”之美名千古传扬,但千载岁月,沧海桑田,后世再无先秦“殳”的实物或图形传世,故其真貌早已鲜为人知。历史为这种两千多年前曾随战车甲士驰骋征战、辉煌疆场的神奇兵器,笼罩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六叉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七耙 耙头的出现比较晚,明代以前少见载录,至今也未见到「耙头」实物,却有「叉钯」和「钂钯」这两种兵器。钂钯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外形像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刃下左右横出两尖股,向上弯,可以刺击,也可以防御。 实战中,每两名钂钯手,配备三十支火箭,敌人远离时,钯叉两股可以充当发射架;敌人迫近时,可刺击对方;当与敌人兵刃相斗时,可以制住对手器械。真可称作战争中最有利的兵器。 八 斧钺 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噼器。而最早之铜斧,见于商代,不仅用于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 我国史籍中鲜见斧兵的记载,而古典小说中则多有描述。《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轮大斧竟奔孔明。」《水浒传》第三十八回说黑旋风李逵,「使两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说李逵「拿着双斧,大吼一声,跳出店门」。从这些小说反映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斧是历代广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间武艺小说中一般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九刀 大刀本亦为车战时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己,初无制敌之种种神化也,与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於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 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 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等,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单刀加鞭、刀牌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单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十剑 剑尖名锋,剑身名锷,护手名格,又称镡或珥,握手处名茎,又名夹,外缠织品防滑,称为缑,茎末名首,多刻涡纹或卷云纹,若镶玉为饰,则称此剑为玉具剑。 早期青铜剑的进攻方式主要为刺,当铁剑及钢铁剑普及后剑的进攻方式便开始多元化了,主要有:辟、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 有学者认为剑并不是华夏族的发明,而很可能是华夏族周边地区的创作,如北方草原地区、西南夷地区和吴越地区。这大概是因为剑并不适合中原地区兵车作战的方式,只适合贴身肉搏的战斗方式。剑在战场上作为攻击型兵器的历史很短,但在个人搏击用武器的历史却很长。传说,剑是蚩尤发明的,但从考古资料来看,我国今天能找到的最古老的剑是西周的青铜短剑,此剑长不到一尺,如柳叶。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都特别注重剑的铸造。其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更是青铜剑中的精品。 如下图: 秦汉时期,武将几乎都配剑。楚汉战争的鸿门宴中,除了张良,人人配剑,当时可以说是剑的鼎盛与风行时期。 秦代的青铜剑铸造可谓达到了顶峰,在秦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剑。这些剑剑身窄长,两面四纵四锷,近锋部束腰,表面呈青灰色,放射出闪闪寒光。出土后曾做过测试,用秦剑轻轻在纸上一拉,竟划透了19张纸,其锋利程度可想而知。 一号俑坑内出土了一把青铜剑,出土时因被陶俑压住,弯曲了两千多年,但去掉陶俑后立即反弹恢复平直,其坚韧程度又不得不令人惊叹。 秦朝时,秦剑一般窄长,这也是当时秦剑的一个特色。秦俑坑中出土的铜剑都作过防腐处理,则在剑的表面用铬盐作氧化处理,使剑表生成一层浅灰色的保护层,保护层厚度约为10微米,含铬量约2%。从而使这些青铜剑埋藏地下两千年,出土后依然光亮如初。可惜这种金属防腐技术自汉代后就失传了。 这种技术西方国家到了二十世纪后才懂得运用,但我国远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创造出来了,这实在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个奇迹。 再如铜剑本身,在放大镜下观察,两刃及锷的磨纹垂直于中轴线,纹理平直没有交错,剑身光亮平整,组织严密,没有沙眼。犹如用简单机具加工一般,不像是手工锉磨,这是什么工艺,至今也没有答案。 在剑的演练中,一般分为「站剑」和「行剑」两种。 「站剑」一般指动作迅速敏捷,静止动作沉稳,富雕塑性。 而「行剑」则相对显得停顿较少,动作连续不断,均匀而有轫性。 同时剑还有长穗、短穗之刀,穗又称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动以惑敌,演练时显得龙飞凤舞,形象优美。尤其长穗,随剑飘舞,更显神妙。 练剑要求身与剑合,剑与神合。 《绿水亭杂识四》中说:剑「锋锷如槊刃,而以身为之柄,微州目连猷人之身法,轻如猿鸟,即剑法也。」这里说的「以身为柄」,就是说以身领剑,这是练剑之要。

  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冷兵器——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张弦机构(弩臂和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比弓的命中率显著提高;还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

  弩的关键部件是弩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弩机可以看出其结构: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弩。这件弩制作得相当考究,弩机为铜质,木质弩臂末端装有错银的铜弩踵,前端装错银的蛇头状铜承弓器。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以骨、蚌制作的原始悬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鄂伦春、纳西、苗等少数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测,原始的弩应远较此弩质朴,所以在战国以前弩还应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这在古文献中也有一些旁证,如《礼记·缁衣篇》引《太甲》说:“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韩非子·说林篇》说:“羿执鞅持杆,操弓关机。”两处所提到的“机”,都宜解释为弩机。所记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说明中国发明原始木弩的时间应不晚于商周时期。

  春秋晚期,实战中开始重视用弩,《孙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战国时,《孙膑兵法》所记述的阵法中,有一种叫“劲弩趋发”,说明弩在实战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马陵之战中,孙膑就是以“万弩俱发”的突击攻势,战胜了轻敌而怠惫的庞涓的大部队。当时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张弦的擘张弩,所装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应地短些。《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射程并不很远。至战国晚期,出现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张弦的蹶张弩。如《战国策·韩策》称韩国的武卒就是“披坚甲,□劲弩”。此类劲弩装有粗壮的弓,要用相当大的力量才能张开弦,因而要求弩机更加坚固。战国中期的弩机,虽然悬刀、钩、牙等已用铜制,但无铜郭,弩机直接装在木质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张力。战国晚期的弩机外增铜郭,强化了机槽,这一部件就是适应蹶张的需要而产生的。战国弩机的望山尚无刻度,西汉时出现了带刻度的望山 (见彩图西汉青铜弩机(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枪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标的远近,通过望山控制镞端的高低,找出适当的发射角,以便准确地命中目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东汉时出现了腰引弩,它的图形见于山东省济宁武氏祠画像石中。《晋书·马隆传》称当时简试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强度为三十六钧(约合九石)。明朝的《武备志》称之为腰开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开”。可见它是单人使用的弹射力最大的弩。

  装有连射机构的连弩始见于东汉班固撰《汉书·李陵传》:“发连弩射单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改制的连弩,大量装备蜀国部队,“一弩十矢俱发”(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威力很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汉朝弩的强度以“石”来计算。张弓引满一石的弩相当提起一石(约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据汉简和古文献记载,汉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诸种。汉弩的强度都要经过严格校验,在居延汉简中曾发现过检验已受损伤的弩的强度的记录,其中十石弩又称为大黄弩、黄肩弩或大黄力弩,强度最大。参据《梦溪笔谈》所记的宋朝一种蹶张的“偏架弩”估算,汉朝强弩的射程可达400米左右。汉朝名将李广于公元前121年与匈奴作战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以大黄弩射杀对方将领而扭转战局。汉朝郡国还组成了以弩手为主的步兵兵团“材官”,其指挥员的官号有的就称“强弩将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弩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

  虽然古代的中国人便已开始使用弩,不过公元900年的欧洲似乎是自行创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错,威力则超过弓,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作射击准备,平均每一个弩兵可以在一分钟内作出两次射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弩上的弓是横置的,藉由扣动板机将绷紧的弓弦放开来射出弩箭。重新拉紧弓弦时,须将弩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脚踩住,然后用双手或藉曲柄的辅助把弓弦往后拉紧。由弩所发射出的方镞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来得短。方镞箭可以在飞行时保持平稳,并且带有一个尖锐的金属箭头。

  弩兵通常会携带一块大盾牌上战场,好在拉弩弓时有所防护,这种盾牌十分高大,并附有木制的支撑物。一队弩兵可以用盾牌设立出一道盾墙,让他们可以俯身在盾牌后面拉紧弩弓弦,在射击时,便只有弩和头盔会露出盾墙。如果他们在开放的地区遇上比较具威力的长弓兵,通常会被迫撒退。

  弩是一种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为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可以操作,即使是菜鸟新兵也能够很快地成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杀死一个花了一辈子时间来接受战斗训练的装甲骑士。某些时候(尤其是以骑士为对象),弩弓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武器,因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操作。英国的理查一世(狮心理查)就曾经两次被弩箭射中,并在第二次伤重不治。如此一个伟大人物竟然死在一个普通或低等的士兵之手,对于贵族来说简直骇人,为此,在十二世纪时,教皇就曾尝试以残忍为理由禁止弩的使用。

  诸葛弩

  相传为诸葛亮改进的兵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商周时期,人们在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弩,秦以后人们开始制造并广泛使用齐发弩,它可以一齐发射数支箭(已出土有三支箭槽的弩机).众所周所弩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所持的兵器,而连发弩据史书记载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但因其图本和实物早以失传,以至于是否存在过这种兵器都是一个迷.该弩创造性地发展了一弓一箭的结构将“连发”变为世界上唯一的现实。经译文、论证、制造、操作实验所得出科学准确的数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句古语进行注释(以实际操作为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连弩:利用机械力量连续射箭的弓。

  *一弩十矢:一把连弩,箭匣里装十支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损:减少箭匣里的箭支数量。(实验数据:发射4支箭鸡已被射死,不需要再放箭。)

  *益:填补箭匣内减少的箭支,(损益连弩:随意增减改动箭支数量的连发弩)

  *俱发:总括的有顺序的把箭匣里的十支箭全都发射出去。(实验数据:6秒射出十支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谓之元戎:人们称连弩为主将。

  *以铁为矢: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镞、木杆、羽毛制成,箭在远距离飞行时,羽毛起平衡作用。而连弩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箭身羽毛部位与箭匣壁发生阻碍,使箭支无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发射位置。所以连弩的箭采用非常规制法,“以铁为矢”是科学合理的。连弩的箭采用铁制就解决了三大问题:(1)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铁制的箭,箭体轻,没有太大的杀伤力。铁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就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大于90度,箭匣里的矢脱离箭槽倒向反方向,张弓向下俯射时箭支滑落的问题。(3)解决了连续供箭问题,连续供箭,连续发射得以完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矢长八寸:当时孔明对矢的长度为八寸是相当科学准确的。经制造实践,箭杆超过八寸,箭匣增长,机关互动就不畅通,铁矢超过八寸重量增加,会影响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于八寸,箭匣缩短,弩的弦臂张开间距小,发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矢长八寸”是最佳尺寸。

  全铁的箭加装羽毛困难,无羽的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达不到远射武器的作用。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难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使诸葛亮及其后人没能解决“矢”存在的问题,导致连弩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加之损益连弩机关互动要求精度高,在野外使用时部件受阴雨等天气的影响易变形从而使连弩发射机关失灵,而被军事部门冷落,直至消失。人们对它深奥玄妙的组合,神奇的功能、独特的箭矢记载下了“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损益连弩功能数据:

  容箭量10支,矢长八寸(古尺),弩长65厘米,弓臂拉力150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射程:铁矢50米(连弩射程依据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变),普矢(无羽箭《玉海》曰:矢谓之飞枪)120米,单发精确射击30米全中靶,连发快射6秒钟射完十箭。

396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