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医工作的地方叫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医是指封建社会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服务的医生。那么古代太医工作的地方叫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太医工作的地方叫什么
工作在太医院
官署名。
掌医药,主要为宫廷服务。
秦、汉、三国有太医令,属少府,西晋属宗正,东晋属门下省,南朝宋属侍中,齐属起部,梁、陈属门下省。
北魏、北齐属太常,北周有太医下大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隋、唐置太医署,五代有翰林医官使,宋有翰林医官院。
辽北面官有太医局,金改称太医院,置提点与使、副使等官,属宣徽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元太医院独为一署,无所隶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明太医院有院使、院判,所属有御医、吏目医术分十三科。
太医院有管理院事王大臣、院使、院判,所属有御医、吏医士、医生等。
医事考核是什么样的
医事考核仅限于官医,考核可划分为考绩与考试两种形式。早在周代即已建立医生平日临床治疗效果的记录制度,年终时总结其治愈率高低,据以评定医师。其技术水平的优劣,及给薪水之薄厚,可以说是中国医事考核的开端。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一考核办法。自南北朝官办医学教育出现后,有了答卷式的考核,以所取成绩优劣,评定技术高低,选拔任用。唐代,太医署考试登用人才,仿照国子监方法。通常上选的充当御医,其次派去州府任医学博士官职。考试比较严格,有博士主考的月试、太医令丞主考的季试,年终则由太常寺卿、少卿总试。学习九年不及格者,令其退学。
宋代
宋代,太医局新生入学,经太医保举,听读一年后,考试及格者补为正式生。熙宁九年,医学推行三舍法,学生每月私试一次,每年公试一次,学品兼优者可以补内舍,由内舍补入上舍。上舍者大都留太医局任职。绍熙二年(1191)规定考试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六项,以六通为合格。还规定医学生轮流给太学、律学、武学的学生及各营将士医疗,年终考查其成绩,分为三等,报中书省复核,依次递补,并给予奖赏。医疗失误多者,太医局酌情予以责罚,甚至开除学籍。乾道元年(1165)制定了州县官医缺额的升补和医技平庸的官医经长吏验实后黜出的办法。
元代
元代,医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可直接擢用,或由科举选录。为了防止无学滥充的弊端,对各路医学教授除每年的教学质量考查外,三年内要完成太医院颁布的13科题目的解答,视考核结果定夺升补。凡教学质量低劣,学生不能完成课程时,要扣发教授1~2月薪俸。官医考试三年一次,考中者次年赴省试,再中者可收充太医,承应医事。府试合格者,任随路学官,由省试收补录用。明代,太医院学生由医户子弟选入,称医丁,学习3~5年,每季考试一次,三年总考,成绩合格者送礼部选用,一等者充医士,二等者充医生,不及格者可补考,学习一年再试,三试不及格者黜出为民,原保官吏治罪。如五年考试成绩优良者,本学教授奏请量材加升。隆庆间,医士、吏目升补,采取告补办法。万历时又有丁如一户缺人,准令通晓医业嫡派子孙一人补役的规定。这种办法产生出很多流弊。
清代
清代,太医院学生由医官子弟保送,学习三年期满,由本院堂官在所学课程中出题考试,合格者经礼部复核录取的为医士,未被录取的继续学习,可再试。凡学习一年以上,经三次季考名列一等的学生,遇太医院食粮医生缺额,可呈礼部递补。还规定,每届寅、申年,吏目以下各员生由太医院院使、院判合同礼部堂官会考一次。成绩为一二等者,如无过犯,依次递补,三等者原职不升转,四等者罚停会考一次,不列等者革职,发回教习厅学习,下届可再考。民间习医者,令其学习《内经注释》、《本草纲目》、《伤寒论》,医理精通者,呈报巡抚,发给证书赴太医院考试,成绩优良者授以吏目、医士。年老不能赴京者,留为本省教授待考。清末有了西方近代医学堂,举行留学生考试,内有医学一门,及格者有医科进士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