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国学经典 > 读国学经典感悟

读国学经典感悟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读国学经典感悟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读国学经典感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读国学经典感悟篇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读国学经典感悟篇二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国学经典感悟篇三

  时今,提倡国学教育,在各级学校和社会上普遍引起重视,并出现了学国学的热潮。还通过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传扬国外。国学,原本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后来演变成一门学问,称国学。近代称古代的文学艺术为国学。国学以儒家思想和哲学贯穿并主导中国文化,先秦诸子、道家、释家处从属地位。国学是炎黄儿女的魂魄,华夏文明的根基。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史,大浪淘沙留给中华民族的瑰宝,世代传承,灿烂至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华夏文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在国外被最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国学经典,要数老子的《道德经》了。在德国华裔家庭几乎都有一本《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是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以13万美元购买了仅有5000字的《道德经》英文版权。可见《道德经》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史载孔子曾问学于老子,可见老子当时地位的显赫于影响。《道德经》如同甘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

  老子(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楚国苦县人。相传老子降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和胡子,因此称其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原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节。后来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分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经典》。《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揭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道出修身与处事方略。《道经》和《德经》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成为哲学智慧的宝著。倡导自然无为听天由命,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退让,以为主旨。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只有无才称得上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是说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发号施令的德化教育。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第三章)不崇尚贤能之人,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看重珍稀宝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杜绝所谓圣明,摈弃不利于民众的智慧;民众才能获得百倍利益。杜绝所谓的仁慈抛弃所谓的道义,民众才能回复子孝亲慈。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即不作为;庄子主张人的心灵不被外物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让人们抛弃功名利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有很深影响的。汉代初的黄老之学以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了秦末动乱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民众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不予干涉或少干涉,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可见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也都曾用无为而治的思想调和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淡,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道德经》有众多学者专家译注,就连几位皇帝也竞相写注释。可见老子的《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倍受青睐。《道德经》的语言简练,有着诗一般的风韵。《道经》开篇论“道”,《德经》开篇说“德”,彰示了《道德经》的核心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道德经》第一章(即《道经》的开篇)“道可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众妙之门。”开篇点出“道”,“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内涵,是《道德经》的核心问题之一。“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但不是永恒之道。(这里的“非”即“不是”,“常”即永恒。非常,不作异常、寻常来解释)老子认为,在混沌时期“道”早就存在宇宙之中,混沌初开“道”就在万事万物之中,并且展现出自身的作用,贯穿于其生成,成长,发展壮大,直到消亡的全过程,成为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愿为转移,可为“大道无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识“大道”,就得理解“无”与“有”的意义。无,代表混沌初开之前的状态;有,代表混沌初开孕育万物的状态。有是在无之中生出来的,有便成了万物的生母。所以,常常观察“道”之无名无形的玄妙;常常观察“道”有名有形的头绪。妙与徼(徼为边界,引申为端倪,眉目,头绪或来龙去脉)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共为大道变化来变化去,这就是洞察宇宙万事万物的奥妙之门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德经》开篇(《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即上等的品德,有上德的人不以德为德,才算真正有德。下德,诚然是下等品德,下等品德的人想有德,且达不到德。上等品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等品德的人要有作为而无以能为。上等仁慈的人而无私心意图,上等义气的人常有私心目的。上礼之人为而得不到回应,就会扬起胳膊让人强从。所以,丧失了道后出现了德,丧失了德后出现了仁,丧失了仁后出现了义,丧失了义后出现了礼。这个礼,是忠信轻薄的表现,是社会动乱的祸首。先见先知者,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大丈夫应取忠厚而不取轻薄,取实在的而不取虚华,舍弃薄和华,采取厚和实。

  老子一直提倡和追求“无为而治”,但他也不反对有为而治。因为社会大道和大德丧失以后(即“无为而治”),不得不通过有为来维护和恢复社会秩序。因而他认定“道和德”为无为;而道丧失以后出现德,德丧失以后出现仁,仁丧失以后出现义,义丧失以后出现礼,这德、仁、义、礼为有为。

  老子的思想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告诫人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意思是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得从身边琐碎的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这几个排比句子,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成就大事业,不是一蹴而蹴就能成功的,而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才华的人不得志,无处施展个人能力与智慧,当用老子“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来鞭策自己,不气馁,定会取得成功的。事业到了巅峰时,不要被权力和金钱迷惑,该“功遂身退”(第九章)时,不要执迷不悟,若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就悔之晚矣。“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即知足者常乐,这是最为实在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男子汉在外面威风八面,可在柔弱的妻子面前竟然“卑躬屈膝”,是因为“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太极拳看似软绵绵的,太极高手一旦出拳,就是一个大汉也会掀翻在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二十八章)。遇有灾祸时,幸福就倚旁在它的旁边;遇有幸福时,灾祸就潜伏在它之中。老子给予的人生智慧,是让人们学会辩证地认识事物,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祸与福,顺其自然,把握好生存的能力。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源于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七十二章)。在人们生活的周围,有着各式各样的犯罪,受到应有的惩罚。但仍有在逃犯妄想躲避法律制裁。苍天布下的广大无边之法网,尽管网眼疏稀,也不会遗漏犯罪分子。须记得大自然是最公平的,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在老子《道德经》中,有些成语在开悟着人们。如“天长地久”,形容爱情永远,如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久;“功遂身退”(易名“功成身退”),事业成功如意了,当从位置上退下来,不要等到身败名裂才想退,一切都晚了;“宠辱若惊”,得宠或受辱都感到惊慌。与“宠辱不惊”的意义相反;“唯道是从”(易名“惟命是从”、“唯命是听”),形容绝对服从;“知止不殆”,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虚中生有”(易名“无中生有”),本无事实,凭空捏造;“出生入死”原指从出生到死。现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有死亡的危险;“福祸倚伏”(易名“福倚祸伏”),即福与祸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为因果;“报怨以德”(易名“以德报怨”)指不仅不记前仇,反而给予恩惠。可见这些成语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尽管“日用而不知”,但人们确实在生存实践中,不断运用老子的思想和智慧。

  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思,思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们在“静、安、定、思、虑”的日常生活中,静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尽量让心灵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忠厚笃诚。安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第六十四章),对安定的局面能把持,对未露先兆的事情易谋划。定,为“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即无欲求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会自然安定。

  学习老子“大道”思想智慧,懂得“上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思深虑远,用哲学头脑明辨是非曲直,抑制“下德”的萌发,减少鲁莽气,消除私欲,不受任何环境或他人的愚弄,善待人生不仅能实现成就事业的理想,还能让人生更美好,福喜屡臻。

  看了“读国学经典感悟”的人还看了:

1.学习国学经典感悟

2.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3.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4.国学经典诵读心得感悟

5.诵读国学经典心得感想3篇

6.读国学经典的思想感悟

7.小学生读国学经典有感

250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