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理解老子三宝理论的具体内容,体会三宝理论的含义与历史价值,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篇一
教学要求:
1、理解老子三宝理论的具体内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体会三宝理论的含义与历史价值
教学思路:
一、导入课题
老子曾宣称:“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
《老子》一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老子独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置于三宝的高度,这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二、分析三宝的含义(结合相关的章节)
1、“慈”作为三宝之首,首先体现着老子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爱护。他极力反对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人民,警告统治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斯。”意为杀人者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慈”的第二特征是“助”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这是说“道”和“德”可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这是说对待万物,要遵奉它们蓬勃生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俭”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少想点自己,多想点别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7章)大自然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不贪生、不自私。如果一个身处高位的人,不贪功,不贪利,不贪名,而将自己贡献给大众和社会,那自然会赢得公众的爱戴,这样他的生命价值就得以永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俭”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知足”和“知止”。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还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可见,知足和知止决定着人们的荣辱、祸福、生死,只有知道满足,善于满足,才不会遭致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永远不会有过错,从而可以常保此身,果不知足、不知止,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不敢为天下先”首先表现为“处下”的人生态度。“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66章)老子认为,圣人为政则会谦让居下,不与民争利,以不争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当然老子所谓的不争,并不是不要强的意思,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争夺现象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往往并非你不与人争,人就不与你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为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第68章)要按照自然法则去运用别人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这才是老子所谓的不争。
三、体会三宝理论的历史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综上所述,老子的三宝理论对于批判现实的武器和贫民解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揭开了先秦诸子在“人学”的序幕,尤其难得的是老子将自己的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同宇宙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作业:背诵相关的章节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篇二
前 言
两千多年前,老子骑着青牛,路过“涵谷”关,“关吏”和他要出关的关牒,他却拿不出。于是“关吏”就要老子用传道来代替,老子没法子,所以就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而西出流沙不知所终。而老子本人也像一部谜书一样,给后人留下说不尽的话语空间和想象空间。以至于人们渐渐的将他神化,就连他的出生去世,都被后人描绘的那样浪漫而传奇。道家便将老子奉为道祖,尊为太上老君,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许多的神秘色彩。然而,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的《老子》里面,到底又记叙了怎样的智慧呢?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就会发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多么精彩的人生。那么老子在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dan)、即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周王室的史官,管天象,负责天象预测。同时也从事藏书管理工作,即“守藏室之史”,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他的《道德经》仅有五千言,却给后人留下的是丰富的哲理宝藏。构造了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宏大框架。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获得《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指导与启迪。《道德经》的精髓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惊羡。当前,人们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学习老子的热潮。老子的《道德经》,也从此风靡全球。据调查,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常备有一本德文版的《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用以指导自己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竟花了13万美元的天价购得仅有五千言的《道德经》的英文版权;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蒲克明声称:《道德经》肯定会成为未来社会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由此可见《道德经》已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起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主要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我们就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德经》主要讲述了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和万物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与自然的纯真状态。统治者谦卑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深彻洞察和深刻的思索。在老子的那个年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事纷争、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了老子关于人性的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道德经》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极为丰富,老子的辩证法,综合了阴阳对立和统一的观点,并加以发展和创造,形成了辨证的宇宙观。
(三)研究《道德经》的意义:
老子《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义理玄深,堪称为哲理第一书。两千多年来,为历代学者苦心潜研,然而直到今天,人类对《道德经》的深奥义理、对老子透悟宇宙的神智,仍然未能深层探知和领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人类的一大遗憾。
人类的欲望无止境,人的潜能也是无止境的,对《道德经》的深刻探察不是没有可能的。鉴于此,我们要研究《道德经》,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继承和发扬我们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更现实的意义还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乐时,同时不得不忍受着快感后的负面痛苦。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气候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严重;精神空虚、缺乏信仰、道德沦丧、恶习流行……,人与自然的矛盾与日俱增。《道德经》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各种难题,克服人类的身心痼疾。
(四)古今中外的学者对《道德经》的评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道德经》是第一部用诗化语言阐述中国哲学的巨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修身处世古老的“东方圣经”;
中国人生的第一书、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二种新的译本问世。所以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
两千多年来,《道德经》中的闪光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中,《道德经》的格言警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行动格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道德经》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师、臣民之至宝。”
清朝著名学者纪晓岚认为: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周恩来在1939年引用《道德经》原文,对《战旅》杂志社的同志们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道家最精彩的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非常崇拜老子,当他带领德国队夺得了大力神杯后,突然“隐退”,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后来《明镜》周刊采访时,他才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来表明心迹,几十年来,老子的《道德经》一直放在他的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内,成为他必读的书。”
日本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有一种魅力,他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更有甚者,美国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说:“除《老子》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老子》中寻求智慧的妙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以,不学道,不足以处世!
不学道,不足以经商!
不学道,不足以为官!
《道德经》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修养,开启我们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可以将《道德经》,当作解决新世纪人类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睿智之书,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使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无尽的快乐与成功。最重要的是使我们得到“大道”光辉思想的哺育,早日成为“尊道贵德”的悟道修德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很有必要学习老子的《道德经》。
上篇《道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导入新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章是全书总脉,文义很深奥,必读完全书才能逐渐了解大致。本章是浑括“道”的全体说。
西方学者常怀疑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哲学,他们认为中国儒家等哲学更像道德说教,属于伦理学范畴。但是我们看到至少老子不是,他是真正的哲学意义上的先贤,他朗朗上口的哲学诗中所散发出的清新,至今仍然让我们神往。老子仍然在一个人类认识的高度上等着我们。
【原文与直解】
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恒常的大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如果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那恒常的名。
无,天地之始也。 “无”是天地未成形的状态,可以说是天地形成的开始。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生发万物的本源,可以说是万物的母亲。
故常无,欲观其妙。 所以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状态,观察“道”只看
到万物的边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这“无”“有”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同一真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都可以叫,深奥神秘,深奥而又神秘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众妙之门。 这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释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章老子说:大道是无形象可说的,最难形容的,能够用言辞表达出来或者说大道如果能指定一件事物,说得出的,那就不是那不变之道,道是不能限定一件事物的,说得出的那就不是永恒的大道。天下有定名之物,能够叫得出名的,那就不是永恒的“名”,至于那没法指名的才是“常名”。试想开天辟地之物,混沌乾坤,名在何处?也可以说它是有,因为它是万物的母亲。到后来件件东西都有一定的名。妙是形容最细微之意,细小到说不出,就叫做妙。人能无欲才可以考究万物之妙,也就是说能以毫无目的、无拘无束、尚为成形的状态,来考查道无名无形的奥妙,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它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它的踪迹,也就是说常常从有目的、受约束、受局限的状态来考查它有名有形之处的客观真实。“妙”和“徼”同出于道而异名,就是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共同称之为大道变化,也就是“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是同出一源——“道”。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是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所以说“道”,说到玄,真是各种神秘的法门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与众家之谈】
(1)道可道——第二个“道”作动词用,描述、称说、表达之意。第一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和中心范畴,它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这里的“道”是第一种含义,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始。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可感而不可见,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产生了宇宙万物,确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它本身却是永恒不变的。
(2)非常道——非,不是。常,恒常、永远。这句话以否定句形式说明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的“道”是不可以描述的。
(3)名可名——第二个“名”为动词,称呼、称为的意思。第一个“名”也是老子的专用名词,它指对“道”的具体称呼,含有概念的意思,但比概念更高,具有名称与内容相统一的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无,名天地之始——名,动词,命名、称呼。天地之始,天地形成的开端。
(5)有,名万物之母——有,可以叫做万物的根源。母,根本、根源。有,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相生成的状况。
(6)徼(jiao)——边界。
(7)玄——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老子研究的是“道”,“道”的形而上性质确定了它的神秘幽昧、深不可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众妙之门——是一切变化的总门,也就是关于宇宙本原的门径。
“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天地未生之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在万事万物中发生着自身作用,贯穿于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个自然规律客观的存在着。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摸不着,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主观想象出来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和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大道,只能与大道背道而驰。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大道,那如何才能认识大道呢?老子告诉我们“有”和“无”这两个“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也就是说万物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无”是没有的意思,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是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体悟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恢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孩童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奥妙和玄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和“无”是我们必须把握的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大道的实质。
所谓“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与此相对应的“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做“大无”。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大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大有”,观察到万物未生之前的“徼”。
老子认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有”与“无”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确实惊世骇俗,其意蕴深邃超远,不是西方的“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能简单涵盖的,只能说是玄之又玄,仿佛曹雪芹彻悟般地感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确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老子提出了“道”,又提出了“道”同时包含了“无”和“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老子讲到的两种认知“道”的方法,“观”就是认识的意思,“其”就是指“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说明一种从上至下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本体“无”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妙。妙的意思是精微奥妙。“妙”字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大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明一种从下至上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作用“有”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徼”。徼(jiao)取交际、交媾的意思。交媾生万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里不论是“妙”还是“徼”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妙”在前而“徼”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大道的发展和变化,同称为“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玄”意为转变。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这里的“妙”和“观其妙”的“妙”本质意义不同,“观其妙”的“妙”表现的是万物中的生机,而“众妙”的“妙‘表现的是天地未生之前的生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古代社会的物质匮乏,人们的精神世界却相对丰富,人类多能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间,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在大量物质的缭乱下,人类再难以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界,所以现代社会的哲学发展十分缓慢,但实验科学却能得到大力的发展。
中医上有个说法叫做:上工治未病。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形成和发作之前就治好了,这种“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功夫,我们可以在扁鹊见蔡桓公时的对答中看到。西医注重实症分析,也就是在“常有欲以观其徼”反面下功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老子认知世界的方法当然是“常无”,但老子并没有否定用“常有”的方法认知世界。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地把它写在了第一章。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太重视用“常无”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还越来越僵化),太忽视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老子早就指出,认知世界不只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哲学数学和实验科学是认知世界的两种方法。但后人却没有认识到他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能不说是遗憾的事情!
但这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一种很常见的解释方法。首先,这种解释方法的断句是不一样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讲究用超越功利和依靠功利两个途径来认识“道”。这样解释,应该是不对的。老子是反对欲,反对功利的,又怎能说“常有欲”呢?更不可能在第一章提出。而且这种断句和解释很容易使人误解,体会不到老子提倡的用两种方法看世界、认知世界的本意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有和无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通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
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本章的实质,下面就讲几个故事帮助大家理解:五代时有个宰相叫冯道,家中养了不少门客,所谓门客,就是寄食在名人门下的闲人,有时帮名人出主意。有一天一个门客给别人讲《道德经》,不想一开头就遇到了天大的难题,因为古时候讲忌讳,尊者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的,(不象现在的人,儿子敢跟父亲称“哥们儿”)“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怎么讲?“道可道”实在是不可道,因为这个道字正是主人的名讳,是不能讲的,于是他只得把“道可道,非常道”读作“不可说,不可说,非常的不可说”。这位门客没想到其实他这句话是歪打正着地一下触及到了“道”的真谛。道的确是不可说,能说的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在国内实行改革、奋发图强,使齐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国库充实,兵强马壮,尔后他多次召集并主持诸侯国开会结盟,被推为各国首领,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有一天,齐桓公闲暇,在殿堂上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木匠在殿堂下斫(zhuo) 削材料,制作车轮,因为他善于制作车轮,所以人们称他为轮扁。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看书,就放下斧凿等工具,走到殿堂前向齐桓公问道:“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说的都是一些什么话啊?”
齐桓公觉得这个木匠他会对他读什么书感兴趣实在难得,于是,就把轮扁叫上殿来,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话回答说:“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哪敢问君王这些人都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笑说:“你真只是个木匠啊,圣人当然不可能活着了,他们早就死了啊!”轮扁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后说:“即是这样,那么君王你所读的书里的话,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一听这话,心里怒火中烧。因为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国君,还从来没有人敢在自己面前这般无礼,更何况他现在是称雄一方的霸主,于是他把脸一沉,说道:“大胆轮扁,以你这个小小的车轮木匠,胆敢如此放肆。本王在这里读书,又没有碍你的事,你只管做你的木匠活就是了。你却出来胡乱议论,也不想想你是什么身份。本王现在命令你解释清楚你刚才的话,若是能言之有理,我也就饶你不死;若不然,我就将你就地正法!”
看到齐桓公龙颜大怒,任谁都会胆战心惊。可是轮扁却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小人并不是有意冒犯大王,还请大王息怒,且听小人慢慢道来。我是从我制作的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一般,有的做的快,有的做的慢。制作得慢,虽然既省力又舒服,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车轮是不牢固的,制作得快,虽然效率很高,制作得多,但是却要受累,而且由于速度快,会导致木头砍不深,做出来的车轮就有可能不合卯,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车轮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那里就做到那里,这样才能做出好车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齐桓公问道:“你讲了这么一大通,什么做车轮不做车轮的,这究竟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为何说我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呢?”
轮扁接着说:“那么怎么样才能不快不慢,又能得心应手呢?这里面的技巧指在我心里,嘴上是说不清楚的。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就像我的儿子,他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我却不能给他说明白,因为这是说不来的,所以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我。因此,我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我死了,这些记忆就会随我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的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区区一个木匠能将普通的生活常理应用于高深的哲理之中,实在是可以称得上生活上的有心人和深沉的思考者。如他所言: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语言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辙,令人深思。
从前有一匹马在草原上游逛,不小心迷路了,走进了大沙漠。它以为前面就有草原,于是努力地往前走,结果越走越远,深入沙漠腹心。这只迷路的马很快就渴了饿了,它知道自己如果不能想办法喝到水,将很快死去。那么它该怎么办呢?
用“常道”就是:继续往前走,凭着感觉去找水。这样将按自然规律死去,生存率为0.这时要动用异常思维——“非常道”,而不是靠感觉——“常道”
“非常道”就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果断中止前行,不再幻想希望就在前方。仔细辨认来时的路,凭自己的足迹走回头路,回到草原去。这样及时回头的生存率为50%。
(2).暂时休息一下,聆听风声。向任何一个经过此地的人要水喝,或者杀死任何一个可以杀死的动物喝它的血,或者追随任何一个可以找到水的动物与它同行,比如骆驼。这样自己制造机会的生存率为90%。万一什么也遇不见,至少自己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再回头。
如果把这匹迷途的马换成人,可以发现人在沙漠中迷路时通常使用“常道”,因此很多人被无情地渴死。
比较有智慧的人通常是选择(1)式回头走,用保守换生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最有智慧的人是用(2)式,自己制造机会,并坚信机会必定有,因为既然像我一样并不弱智的人都会迷路,那么肯定还有其他人将出现在这里或者是附近。
(2)式的关键在于变被动为主动,灵敏捕获有效信息,实现自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根据老牧人的经验:草原上的马如果不慎迷路误入沙漠,它们多半会跟着骆驼回来。这就是智慧,这就是“非常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与骆驼不是同类,平时不往来。草原上马厉害,沙漠里骆驼厉害,误入沙漠的马必须改变自己,不把自己当马,要当骆驼,向骆驼示好、求援,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要我们突破常有思维,用一种新的、随时处于学习状态的突变思维来做人做事,这样就可以成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古时候的人绝不懂得什么是“上网”,也不知道什么是“电脑”和“手机”。““””时期的语言,现在的年轻人便不太明白;而黑道上的“切口”,局外人也听不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老子还说:你要想了解现实中事物的变化,研究概念就可以了;你要想进一步研究概念产生之前的那个无名宇宙的奥妙,那你就得用另一套语言系统才行。至于这另一套语言系统是什么?还真不好说。其实研究宇宙奥秘的语言不只一套,有科学家用的,他们阐述观点的语言多是术语,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听不太懂的;有佛家用的禅语,这种语言如果没有一定的悟性,也是很难明白的。而老子告诉我们时,所用的又是另一种语言,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如果不是有道之士,也无法明白它的深远含义。这种语言就是“悟语”,不仅要参悟语言,就连心灵都得进行悟透,抛却欲望,忘却宠辱。所以说“常无,欲以观其秒”是无心之得,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得到,而且不是一般人的心灵。
道 既是《道德经》所要讲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下“道”的含义吧!在天地生成之前,这个“道”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之中了。所有天体的运行与变化,都有“道”的迹象可寻。在这里,“道”所呈现的这一规律,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自然规律。当天地形成之后,“道”的这种规律,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世间万物的生长、活动、变化、以至灭亡之中了。
“道”,在天地未分之前就一直存在着;在天地形成之后仍然存在,并且能被我们意识、感觉得到。虽然我们无法看见和听到它,但是我们相信它的存在,并且按照它所设定的轨迹行走着。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了解这种客观规律,让它成为我们的工具,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自从有概念开始,这个世界就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实有的世界,另一部分就是飘渺的宇宙。应该可以用肉眼看见,另一个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到,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心灵。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后,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并且依靠它们进行着生产活动,也依靠它们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从而成为地球的主人。然而我们人类的语言和思想活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想认识和掌握这百亿年前已存在的“道”,还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人类是一个充满信心的物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寻找和认识这种古老的终极规律。正是在这种永不停歇的探索和发展中,我们了解到人生和宇宙大道之间的距离,并且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让我们去思考宇宙大道和人类自身的真意。而提出这样思考方式的就是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述了“道”是宇宙间所存在的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大规律,而这种规律视乎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之中,但却无法被我们掌控。因此,在我们了解和认识它的过程中,就需要一个词冠于这个规律之上。然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种规律,也不可能有个长久的、恰当的名字予以冠之。这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宇宙大道同样是在不停地变化的,所以它的奥妙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但是,人类要想认识大道的真谛,仍需要一个概念性的词语来体现和解释。这就是“无”和“有”所能承载的状态。俗话说:“无中生有”,在这里所讲的“无”就是“没有”的概念,表示一种虚空的境界,一种无法描绘的广阔,也就是大道存在的方式。而“有”的含义是从“无”中衍生出来的,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孕育万物生机的能力和状态。当我们要认清宇宙和自然的这种大规律的时候,“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只有从这两方面去探讨,才有可能帮助我们了解大道的实质!才有可能打开“众妙之门”!
【小结】
老子在本章用寥寥数语,就关注和解释了哲学的核心问题。即他认为世界本原——天地之始是“无”,万物之母是“有”。人类要想认识大道的真谛,不能用常态思维、一般方法,而是用方法之外的方法、异常方法、新方法、异化思维、复杂思维、奇特思维、非常态思维,但又常有常新。它具有偶然性,通常是灵光一闪,但更具有必然性,是大脑在“无为”状态下科学运作的结果。同时,也需要有一个概念性的词语来体现和解释。这就是“无”和“有”所能承载的状态。俗话说:“无中生有”,在这里所讲得“无”就是没有的概念,表示一种虚无的境界,一种无法描写、描绘的广阔,也就是大道存在的方式。而“有”的含义是在“无”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孕育万物生机的能力和状态。
当我们要认清宇宙和自然的这种大规律的时候,“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我们只有从这两方面去深入探讨,才有可能帮助我们了解大道的实质,才有可能打开“众妙之门”!
看了“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