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哲学观大学生论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哲学智慧中的重要一笔,孔子又是是儒家的代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观大学生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观大学生论文篇一

  中国哲学智慧——“圣人”哲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华哲学智慧中的重要一笔,孔子又是是儒家的代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论语》也对中华传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作为一位文化伟人,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以“圣人哲思”为题介绍孔子及他的哲学思想,不单单是介绍其生平,更是了解其思想;不单单是介绍一位书中的孔子,更是体悟一位“活”孔子对于今天的我们的启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孔子 生平 哲学思想 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这是同为文化巨人的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对于孔子的赞语。然,于我而言,他是那个“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那个对人生哲学孜孜以求的求道者。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仁"是其核心。但体系中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贯通的。它们各自都可以看作为"一"贯通于其他部分。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也包含着矛盾。

  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郰邑,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少年时期的悲惨经历让孔子显得更为特别。孔子自称“十有五而至于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至于孔子后来极高的学问,从以上两句话来看大概可以归纳为来自刻苦的自学和虚心的求教吧!

  孔子说自己是“三十而立”,也就是在这前后他开始设教授徒。三十五岁时孔子返鲁,退修诗书礼乐,兼教书育人与做学问于一身,此时的他已自称“四十而不惑”。到了五十岁时,“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开始学而优则仕。初仕鲁,后周游列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后,孔子已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阶段,对于他人的种种非议也是坦然接受。至应季康子召回到鲁国,孔子经历了周游六国,却无人愿意长期任用的残酷现实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狗。”到了七十岁,孔子自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俨然已经达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此可见,孔子生前并无多大的辉煌成就,甚至他很少被当时的人认可。直到汉代,董仲舒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孔子及其思想才从春秋战国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受到历代帝王的追捧,也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统治工具。

  抛开政治的孔子,帝王的孔子,我们首先应把孔子还原为一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地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直至今日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而这些正是孔子最实实在在的贡献。而孔子那“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的成就也足以成为后人的典范。

  除了在教育方面的成绩,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是博大精深,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仁”的核心更是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孔子本人也多次对“仁”做出阐述。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人。”忠弓问仁,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张问仁,孔子回答:“恭、宽、信、敏、忠。”但是,以上种种对何为“仁”回答都可归结为“爱人”,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心怀仁爱,多为他人考虑,并将此付诸实践。这或许“仁”是孔子最深刻的智慧,也是他一生为人做事的最高准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除了仁义礼智信这些为人处世的哲学外,孔子同样教给我们许多学思方法。从《论语》第一章第一节中所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备受推崇的“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些学习与思考方式的提出是孔子结合自身学思经历所总结的体悟。事实上,当孔子提出“四十而不惑”时正是其潜心做学问,一心教书育人的阶段。一个人能以思行合一这样的要求来行事,达到“不惑”的境界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不断学习自然事不必说,然而对于“思”的要求却值得我们每个人继续努力。一个人通过学习吸收外界的知识,但是只有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所有。“思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孔子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因为孔子对殷商周以来的宗教天命论,处于既敬重又存疑的矛盾状态。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他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如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反映了春秋时期正处于关于"天"的观念的变动时期,即由"主宰之天"逐渐向"自然之天"过渡。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并且要"约之以礼","克己复礼"。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国以礼"。强调"礼"的重要性,并非是孔子的创造。孔子独创性的贡献在于纳仁入礼,仁礼结合。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虽然"仁"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孔子赋以新的涵义。他不仅以"爱人"来释仁,而且提出了为"仁之方",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论知,指认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即是去认识"善",但论述知识之获得,毕竟是跨入了求"真"的认识领域。

  在认识论上,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并且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的"上"等。可是他未予强调。在孔子认识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他称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在认识过程中,孔子注重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对闻见得来的知识,不可都信以为真,必须细加观察。他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他提出"视"、"观"、"察"三步递进的观察次序:"视其所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还进一点提出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思"。他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提倡"再思"、"三思"与"九思"。他在闻道、得道、传道上的"一以贯之"的境界,就是靠学、思结合而达到的。孔子还主张在"思"的过程中,运用"反"的方法,即不断进行类比,并加以演绎推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认识过程中,孔子不以"思"为止,认为在思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地"习"、"行"。他所说的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似乎是主张以言行的统一作为判断的标准。但他又提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为"仁之方",即认为每一个君子都具有理性,理性即能判断是非。后世儒者又进一步加以发展,提出以"仁"、"义"等道德原则作为判别是非的最高标准。

  在方法论上,孔子吸收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中和"观念,把它发展成为"中庸"思想。"中庸"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

  孔子的"命--礼--仁--知--中庸"哲学思想体系,"仁"是其核心。但体系中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贯通的。它们各自都可以看作为"一"贯通于其他部分。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也包含着矛盾。后世的儒者或其他学派的学者,或发展其中积极一面,或夸大其中消极成分,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变化。

  孔子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巨人,其思想已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的哲学思想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的深厚的人文关怀,闪烁着对自然与社会求索的智慧,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运动的文化支架。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哲学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他肯定了人的价值,主张封建君主实行仁政。而且否定了贵族教育,首次在中国提出贫民教育,符合我们现在的科学知识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有利于中国教育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虽然他也提倡阶级分别,但作为他那个时代他的思想已经很先进了。而他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古人,他的思想也对中国现代有重大意义。他的仁政思想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领导人有积极启发作用。对中国人和世界人民也有重要启示。而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近代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林语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哲学观大学生论文

249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