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哲学史论文(2)
西方艺术哲学史论文篇二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哲学背景
摘要:中西方艺术的不同呈现源自于各自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背景。中国文化艺术由《易经》出发,产生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并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作为自身的哲学基石。西方则由古希腊罗马哲学发源,宗教上虽以____为主,讲究主客二分,但贯穿艺术与文化的是理性和科学精神。双方不同的哲学背景是产生相异的艺术的根本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 中西方 哲学背景 艺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艺术与宗教、哲学并列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三大高峰,作用各有不同。艺术主要以人创造出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引起我们精神上的快乐。艺术不像哲学,讲究思辨,而专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供大家体味、揣摩,它的抽象意义虽达不到哲学的高度,但却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无比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其多样性意义又超过了哲学。艺术与哲学二者联系十分密切,通过艺术可以体验哲学,而哲学也为艺术提供指导。任何一个艺术创造者的作品都体现了他的哲理思考,因此哲学对于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东西方艺术的哲学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一、中西方艺术的哲学背景比较
中国艺术的哲学来源于《易经》: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这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源于此。西方艺术的哲学则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说”、“元素说”和毕达哥拉斯派的数的理论。他们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人类可以达到对自然的充分认知。张扬人的力量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人的个体理性,另一方面却也奠定了西方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基础。这和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返归自然”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儒、释、道是构成中国人思想文化的主要支柱,从历史上看,也是对《易经》哲学的发展。它们从各个方面支撑了中国人的精神,使国人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而延续至今。儒家哲学强调“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以阳刚的姿态教导中国人过一种积极“入世”的社会群体生活,为祖先、子女争取荣誉,体现人生价值,这是受到封建统治者支持的显学。但毕竟能官场顺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在世俗的黑暗中摸索,而心越向往儒家描绘的理想生活,现实的黑暗越让人痛苦,所以中国人更需要道家“老庄哲学”的“自由、超越”的思想的抚慰。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身与万物合一,体味自然的伟大,超越“汲汲于功名”的狭隘思想,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成为一个精神上幸福的人,这种人生境界向来为中国士人所称道。佛家对世界的认识更为彻底,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人看透世界的虚无,实现“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说佛教是世界上最深奥的宗教,虽然刚开始还不能为国人所认可,但经过中国哲学的改造,以“禅”学等本土化方式成为进入国人血脉的哲学根基。它教会国人看破、看透,以“悟”来超越人生的有限。有了儒、释、道三家的滋养,中国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有合适的哲学支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顺意时,士人吟诗作赋、登高饮酒,失意时寄情山水、抚琴追思。在诗歌艺术中,杜甫以儒家哲学的“入世”思想来指导创作,被人称为“诗史”,用他的博大的爱心去关怀世间的所有人而赢得天下人的尊重;李白则以道家“出世”思想来指导创作,人称“诗仙”,在对伟大自然的描绘中,展示给世人一幅无比瑰丽的图卷,令人激情澎湃而得到万众的仰慕;王维却以佛家的“空”的思想去创作作品,读其诗感到“诗中有画”,观其画又觉得“画中有诗”,一种突破俗世的世界观带给人哲学的反思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令人回味无穷。至于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无不体现了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行总结阐发,柏拉图以“理念说”来统摄万物,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与“质料”描述宇宙构造的原理。“和谐、秩序、比例、平衡”成为美的最高思想。他们都强调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虽然重点各有不同。柏拉图轻视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自然又是对“理式”的模仿,只有“理式”才是真理,所以艺术是对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了三层,因此艺术家是不配进入理想国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存在虚幻的“理式”,艺术就是对自然的模仿,这种模仿带给人美得享受,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艺术的价值。但“这种模仿不是对粗糙无饰的日常现实的模仿,而是对美的本质的模仿,这美的本质也就是‘真实的影子’”,“是把个别事物的特征聚合成一种包含‘一切完美’”的模式而形成的”。古希腊的雕塑在追求真和美的过程中达到了人类当时的顶峰。之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遮蔽了西方人本思想的光辉,使西方在漫长的中世纪将所有力量放在对宗教故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的演绎和对来世的幻想之中。文艺复兴时期,借着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研究,西方人本思想在资产阶级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发展,其艺术、文化、科学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的艺术讲究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如何使绘画更像其模特,因此发现了透视法、解剖法等,绘画的颜料也出现多种。人们的艺术作品以酷似本体而显现其价值。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大公爵的圣母》成为不朽的艺术作品。之后虽然出现了许多流派,如荷兰与意大利、英国的画风就明显不同,但总体而言,追求画的逼真是所有艺术家的目标。发展到近代后,西方艺术开始出现印象派、抽象派、立体派、后现代派等,这与以前西方完全追求写实的风格有所不同,主张以艺术的形式去表现艺术家的感受、情感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中西方哲学在艺术中的体现
从以上分析看出,中西方艺术的差别源于双方对世界的认知角度或哲学思想的相异。源于《易经》的中国哲学,遵循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世界(包括人类)看做一个整体。因此中国的艺术也体现出这种意识。古人的画论中并不把十分逼真的绘画认为是一流作品,而以“气韵生动”即“生命的律动”作为终始的对象,而以笔法取物之骨气,所谓“骨法用笔”只是绘画的手段。于是晋谢赫的六法以“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说明模仿自然,把“经营位置”之研究和谐、秩序、比例、匀称等问题列在三四等地位。最高等的绘画应该在画中产生一种气韵,一种意境。意境的高下成为绘画高下的标准。宗白华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意境在于表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即情景交融,成就一个动静结合、气韵生动、玲珑有意的世界。画家创造这个意境是为了在其中“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中国文人幻想的最美好的所在,可以远离一切世间羁绊,可以净化自我思想,可以升华人生境界,可以表现人格境界,成为在封建时代人们摆脱世俗压力、追求理想的“伊甸园”。所以绘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受到中国文人的喜爱,是因为它不仅是描摹山水,更成为了表达自我人格境界、表达人生理想的一种方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中国认为次要的“模仿自然”和“形式美”却成为西方艺术的中心问题。因为西方哲学并不把自我与世界看成是一体的,他们遵循主客二分观点,认为自我应该认知世界、了解世界、开发世界、利用世界,他们的主客分离思想是十分清晰的。因此,忠实地描摹自然,就体现出主体对客体的把握能力有了提高,这样艺术的价值就更高了。希腊大画家曹格西斯画架上的葡萄,有飞雀见而啄之。画家巴哈西斯走来画一帷幕掩其上,曹格西斯回家误以为是真帷幕,要把它取走。这生动地说明了西方艺术对模仿的重视。还有西方的透视法,画家站在地平线上平视景物与空间,由一个固定的立场来看客观世界,画出的画表面客观,实际上非常主观。中国画的立场是以鸟瞰来观照整体的自然,在时间中徘徊移动,集合多方的视点形成一幅画境。山水画中称为“高远、平远、深远”,在画中是看不到西画中的凹凸与光影的。
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他的比较虽有部分道理,但完全站在中方立场上,批评西画为“画匠”应是一种成见。中西方艺术由于哲学源头不一,所以对艺术价值的重点认识也不同。中国不像西方那么重视艺术的真实性,而把形式的真实当做艺术家情感表达的媒介,当做意境构造的工具,重点在于作品的气韵生动和意境境界。有时寥寥几笔就使整幅作品云蒸霞蔚,趣味盎然。但这非得到艺术家有多年刻苦积累和高超的艺术修养才可以达到,有的人认为中画不讲究科学,甚至容易“糊弄”,就完全没有理解中国艺术的精髓。西方艺术千年来一直坚持模仿说,追求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极限,其科学性和传承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特别是艺术创作的技巧,如对艺术材料的选择,光与影的理解,比例的坚持等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艺术成果。但当摄影技术出现后,人类无需逼真的绘画技术,则艺术的模仿说也走到了尽头。他们也开始借助东方艺术、非洲艺术,甚至原始艺术的有关观念,发展了抽象艺术、立体主义等新的艺术形式,去探求艺术的真正意义,以求发现艺术未来之方向。人们在追求现代社会人的自由发展的理念下才对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艺术发展潮流的一次次转向的背景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哲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在背后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造成中西方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巨大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正是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
参考文献:
[1]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省略
看了“西方艺术哲学史论文”的人还看了:
2.西方哲学史论文
5.西方哲学论文
7.艺术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