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冬季,天气寒冷,人们也应该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采取以“伏藏”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中医对冬季养生的理论丰富,那么是如何养生呢,学习啦小编现在就告诉你中医冬季养生小常识,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中医冬季养生之道
寒风凛冽,秋去冬来。《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适当早睡晚起,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养阴藏神。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不宜过早晨练,以免寒冷刺激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而引发意外。
冬季天气寒冷而门窗长时间紧闭,致室内的空气污染较重,因而要注意通风换气以提神醒脑。一般选中午等气温相对偏高的时间段打开门窗,半小时左右为宜。
冬季防寒保暖是重点,寒冷会诱发中风、心肌梗死、呼吸道感染,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但不宜暴暖大汗;饮酒御寒也不可取,饮酒后加快外周的血液循环而暂时产生体表温暖的现象,同时也会加剧散热反而受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地四时之气,春夏主疏泄,秋冬主收藏,冬季是“精气藏于肾”的季节,因而冬季进补的膏方很有代表性。膏方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为各人量身定制的兼顾补养和治疗作用的中药制剂。适合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体弱者、亚健康人群等。膏方是将中药的大型复方用水煎煮,去渣浓缩,用阿胶、龟板胶、冰糖等炼制成的半流体状制剂。冬至后到立春前服用,每天一匙,可用水冲服或含化,也可隔水蒸烊后服用。制好的膏滋药应低温贮存,取用时不必每天更换汤匙以免带入水份而致发霉变质,固定一个汤匙在罐中为宜。如遇感冒发热、伤食腹泻等情况,宜暂停服用,待治愈后再继续服用。通过因人而异的辨证进补,一剂好的膏方如同为身体“加油”、“充电”,使肾精充沛、体质增强、病情改善。
中医冬季养生小常识
起居调养
中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也会耗阳气。
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适当添加衣物。
中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饮食调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牛羊肉、乌鸡、鲫鱼等,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还可多饮豆浆、牛奶。另外,糯米性温,有暖胃等功效,故在南北方都有讲究冬天多吃糯米饭的习俗。
冬季进行食补可得因人而异的,这是因为我们吃的东西有谷肉果菜之分,而人也有男女老幼之别,个人的体质也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中医养生的原则,强调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因此,冬天进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开始冬眠,不少人也深重脑倦,只想待在家中,根本不想走到户外,更不用提参加体育锻炼了
运动养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开始冬眠,不少人也深重脑倦,只想待在家中,根本不想走到户外,更不用提参加体育锻炼了。事实上,这样对健康有害无利,在立冬时节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因此在冬天仍坚持锻炼的人很少患病,正如俗话所言:“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温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后新陈代谢的速度会放缓,因此在此时节锻炼不宜太激烈,以防止适得其反。瑜伽、太极拳或跳舞、打球等运动均是立冬锻炼的不错选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医养生冬季相关文章:
4.冬季中医养生歌
5.冬季中医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