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病因
胆囊息肉病因
胆囊息肉有很多原因导致的,因此了解到这些原因,对于疾病的预防还是很有作用的。专家表示,如果胆囊息肉一旦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是会使得自身出现癌变的机会,那么胆囊息肉病因有什么呢?小编和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下面文章对您有帮助哦!
胆囊息肉病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化学性因素:胆汁潴留于胆囊,其中高浓度的胆盐,或胰液返流进入胆囊,具有活性的胰酶,均可刺激胆囊壁发生明显炎症变化.在一些严重脱水者,胆汁中胆盐浓度升高,亦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引发胆囊息肉,是主要的胆囊息肉的原因.
2、感染因素: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经血行、淋巴、胆道、肠道,或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途径侵入,寄生虫的侵入及其带入的细菌等均是造成胆囊息肉的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梗阻因素:是由于胆囊管或胆囊颈的机械性阻塞,胆囊即膨胀,充满浓缩的胆汁,其中高浓度的胆盐即有强烈的致炎作用。这是比较常见的形成胆囊息肉的原因。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胆囊内的小息肉可以继续观察,无须吃药也无须手术。患者定期做B超检查,了解息肉的变化就行了。一旦发现有变化,再处理也不迟。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是胆囊切除和保胆手术。保胆手术无法解决胆囊息肉和结石本身所合并的胆囊壁黏膜的炎症,容易复发且有恶变的风险。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胆囊息肉是否要做手术不仅仅只是看息肉的大小,还须看息肉的类型。胆囊息肉有三种: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前两种息肉一般无恶变趋势,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单发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者,有恶变倾向。一般认为,息肉单发,且直径大于1厘米,应及早手术;息肉多发,直径小于0.5厘米且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但要定期复查;息肉直径在0.5~1厘米者,要追踪观察,短期内有增大趋势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方面颇多争论。多数人主张以直径≥10mm的PLGs作为手术指征,对<10mm者须保持警惕性。部分人认为息肉>10mm、单个、年龄>60岁者应高度怀疑为胆囊癌,均应及时手术。认为年龄高于60岁、有胆石共存、对10mm的单个病变,即使无症状也应作胆囊切除。还有专家认为,只是将年龄改为高于50岁,>10mm的PLG作预防性胆囊切除是合理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无蒂癌最大直径平均为14±4mm,显著小于有蒂癌22±8mm。8例无蒂癌已浸润至肌层外,其中2例直径仍≤10mm,2例有蒂癌浸润至肌层外,最大直径均≥30mm。认为最重要的指标是无蒂而不是大小。凡发现为无蒂PLG,即使<10mm也应立即切除。而有蒂PLG,则可掌握为>10mm时施行手术。
6个肿瘤高危因素为:单发、>10mm、广基或蒂粗大、病变增长、年龄>50岁、合并结石。但也强调对<10mm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定期随访。采用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即在胆囊结缔组织层中剥离的单纯胆囊切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与加作胆囊床部分肝组织的扩大胆囊切除术。根据术前判断的PLG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仍可经LC作全厚胆囊切除术。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下,则可作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18mm,即有晚期癌的可能性,应直接开腹作扩大的胆囊切除,甚至加作广泛的淋巴结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