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春节 >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时间: 芷若1077 分享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许多人一年之中最向往和盼望的节日。你知道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吗?下面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小年这一天祭灶完了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家家都要彻底清扫,蒸馒头,置办年货,门上贴“福”字、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窗花,墙上贴年画、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或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老北京人喜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除夕之夜,人们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老北京人春节必备食物

  饺子

  老北京的满、蒙旗人管饺子叫“煮饽饽”。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饺子是一定要吃的。按传统的老北京习俗,大年三十吃大鱼大肉,年夜饭吃完开始剁馅、包饺子,过了零点则不能再动刀。

  过年包饺子要全家人一起,体现一家人的团结和睦,齐心协力。饺子里不光有馅料,还会放一些洗净的硬币和枣,图个吉利。

  老北京讲究吃的是“五更饺子”,即初一早上吃。到了五更天,素馅饺子煮熟之后先上供。仪式过后,全家人到院子里燃放鞭炮。回到屋里小孩给老人磕头,拿压岁钱。之后,全家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新年头一口儿”了。

  炸丸子

  《京味儿》一书中曾提到,老北京春节吃食中有一项“和蒸馒头紧密相关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饭上必有丸子,因为丸子象征了合家团圆。以前春节期间,各家总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饭时间不固定,也没有很多时间炒菜。事先准备好丸子,端上来就能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什么现在超市里卖的素丸子不好吃?”赵珩先生自问自答起来,“因为不舍得放香菜。”赵先生说,好吃的素丸子必须放大量的香菜,还有胡萝卜、五香粉、粉条,把这些和到面里,现炸现吃。素丸子是一道典型的“穷人菜”,但味道很好。赵先生说,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荤做、粗菜细做。但这份贫穷的美味,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羊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古时“羊”通“祥”的,所以吃羊肉是很吉祥的象征。世界各地都有食用羊肉的习惯,但是,独有中国北京的羊肉文化才称得上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有名的全羊席总共108道菜,涵盖了羊身上的每个部位。做法也很多,炖、焖、涮、爆、烧、烤等等最为常见。每种方法都有其风味和特点,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炖羊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营养成分不丢失,滋补效果最佳。炖汤时先用一些羊腿骨、脊梁骨大火炖半小时成奶白色汤,捞出汤骨,再将洗过的羊肉放入锅中,加入葱、姜小火炖制。如果用砂锅炖,风味更好。

  老北京春节禁忌

  老北京歌谣说:“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坐一宿”就是熬夜、守岁,成年人基本不睡觉,主妇们则是最忙碌的。她们在零点以前要把初一的饺子准备好,还要打扫房间,清除垃圾和炉灰。“扭一扭”就是这一天家庭成员可以逛庙会和逛街,男性公民还可以到诸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无非是喝茶、聊天、叩头、随便吃点杂拌、糖豆大酸枣什么的,一般不在亲友家吃饭,而且过去也没有在过年期间宴请宾客的习惯。

  这一天家庭妇女有几不动,即不动剪子,不动刀,不动笤帚,不动簸箕。在人们心目中刀和剪子属凶器,大年初一是万万不能动的,大年初一要保住财气,什么东西都不能往外撮,所以笤帚、簸箕都要放在旮旯,而且还要影起来。大年初一许多老北京的家庭有忌门的习俗,所谓忌门就是初一这一天拒绝女性来访,即使是出门子的姑奶奶也不例外。所以姑奶奶要想回娘家拜年,只能安排在初二,忌门习俗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逐渐淡薄了。

  至于初一为什么对妇女忌门,忌门习俗始于什么年代,我说不上来。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出门子的姑奶奶,在新的家庭已经成为女主人,大年初一任何家庭都不应该出现空城计,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女主人在初一充任值班员很有必要。

  过去北京人整个正月,都力争在祥和美好的氛围中度过,穷人家硬撑着也要吃得好些,这一个月争取不吃窝头,因为窝头在制作过程中要捅窟窿,而北京话的“捅窟窿”恰恰是借债的意思。

  北京人春节期间有穿新衣、戴新帽的习惯,但是许多新东西都是年前置办的。有些东西是不在正月购买的,比如说鞋(与邪同音)。老北京还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人们大都赶在除夕夜之前去澡堂子,洗澡的同时,把理发的事儿也就一起解决了。

  过去亲人亡故,子女要穿三年孝,穿孝期间不参加亲友的喜庆事宜,也不赴亲友家拜年。尽管北京人爱挑礼儿,但是对于穿孝的人不拜年,是没人挑眼的。

猜你喜欢:

1.老北京中秋节习俗

2.北京元宵节习俗

3.北京春节习俗

4.北京春节习俗作文

5.老北京清明习俗介绍

365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