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日本军事飞机的来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国力相差很大,尤其是军事飞机这一块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日本军事飞机的来源,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抗日战争日本军事飞机哪里来
美国
抗日战争时期打下日本军事飞机的第一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志航在空战中打下了一架日本飞机,成为抗日战争期间击落日机的中国第一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志航(1907年5月14日—1937年11月21日),汉族,原名高铭久,字子恒,吉林通化县人。抗日战争期间民国空军英雄、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军事实力差距悬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抗战爆发前,中日力量相差悬殊。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经济、军事、科技等等,都比日本差得多,中国许多武装力量甚至是用原始武器,与现代化的日军作战。
日本国土面积约为37万余平方公里,自然资源非常匮乏,人口约为6000余万,连同受其控制与奴役的朝鲜、台湾在内,人口也不足1亿。但是日本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却比较高,1936年铁产量为309万吨,钢产量为640万吨。军火生产水平和能力很高,能制造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战斗机、轰炸机、舰载战机、大口径火炮、坦克、装甲战车等。1937年日本飞机年生产能力已约600架、坦克约200辆,在战争中可以保障军火物资的需要。
在战争初期,日本可以动员使用的军事力量共约448万人,其中常备军约38万人、陆军17个师团、海军舰艇约190万吨、空军与海军飞机共2700余架。当时,日军用于侵华作战的师团,每个师团2.2万余人、马5800余匹、步骑枪约9500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抗战前夕,日本“华北驻屯军”包括1个步兵旅团及骑兵、炮兵、坦克兵共约6000余人,司令部在天津。日军主力驻在本土、朝鲜、中国东北各地,处于临战状态,可以通过受其控制的北宁铁路迅速运抵中国华北,通过海运抵达中国华东沿海各地。
而抗战前中国人口约4.5亿人,超过日本6倍多。但当时铁的年生产量不足10万吨、钢的年生产量不足千吨,仅有很小的军火工业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径迫击炮、小型艇船等较小型武器装备,根本无法满足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大型武器装备如飞机、火炮、坦克、机动车辆、舰艇等都不能制造,完全依靠向外国购买。
抗战前,当时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计有陆军步骑兵191个师、52个旅、海军舰艇5.9万余吨、空军飞机300余架。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200多万人,但内部矛盾很多。国民革命军每师编制1万余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挺、火炮46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时驻守河北省及平、津的是第29军,军长宋哲元,非国民党中央军嫡系。29军系冯玉祥旧部,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与蒋介石大战中原,冯阎兵败后,由张学良收编改番号为第29军。张学良给了29军50万元大洋以后,其余的军饷、武器皆由自筹。29军的装备大都是汉阳造长枪、老毛瑟枪,根本说不上有重武器。西北军素有尚武之风,抡大刀,耍长矛,又拴上红缨,每个士兵背在背后很是英武。29军本无与日军作战的充分准备,也无确实的防御部署与计划,爱国官兵受全国及华北地区人民抗日热情影响,决心与日军一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37年7月7日夜间,驻北平丰台的日军制造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29军奋起反击,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中日国力对比:
项目 中国 日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铁产量 不足10万吨 309万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钢产量 不足千吨 640万吨
舰 艇 5.9万余吨 190万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飞 机 300余架 2700余架
常备军 约200万 约38万
每个师(师团) 1万人 2.2万人
步 枪 3800余支 9500余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轻重机枪 300余挺 600余挺
火 炮 46门 108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坦 克 0辆 24辆
(二)
在全面抗战的爆发前夕,中日双方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的对比,日本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日本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并发展经济,进而实现其由来已久的“大陆政策”,一方面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另外一方面大力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国家用于发展军事工业的支出高达70亿日元,各财阀资本也迅速向军事工业方面转化。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管制,使整个经济为战争服务。由于经济军事化和对中国东北资源的掠夺,日本比较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工业增长的平均速度达9.9%,是资本主义大国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1937年,日本产钢580万吨、生铁239万吨、石油169万吨、水泥611万吨,发电量303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已经接近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80%,已经成为工业强国。但日本也有其弱点,因为他的国土所限,某些资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非常缺乏,比如棉花、橡胶、羊毛以及铅、锌等军工产业所必需的有色金属原料,还有石油和煤等燃料,必须依赖进口。日本军事工业最需要的铁矿,日本自身仅年产45万吨,加上朝鲜的60万吨,也只满足所需的1/6,每年还要从中国、东南亚等处进口数百万吨。
日本为了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大量增加了军事工业投资。1937年军事工业的投资达22.3亿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的水平,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吨。至于步兵轻武器及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时的年需要量。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包括坦克、装甲车)、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相当于步兵旅团)等,共38万人左右。日军陆军的编制充实,特种兵数量大,装备较中国军队精良,而且士兵训练有素,受武士道精神灌输,极其顽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日本海军当时共有现役舰艇285艘,总排水量115.3万吨,其中包括了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9艘、重巡洋舰12艘。此外还有战列舰2艘、航空母舰2艘正在制造,日本海军实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日本当时没有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分别属于陆军和海军。陆军共有54个作战飞行中队,其中战斗机中队22个,轻轰炸机中队6个,重轰炸机中队8个,侦察机中队15个,轰炸、侦察混合中队3个。陆军航空兵团共有作战飞机约960架。日本海军陆基和舰载作战飞机共计640架。
日本实行的征兵制度,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役。除陆军现役兵38万人以外,尚有预备役兵73.8万人,后备役兵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万人,共计448万多人。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的动员情况大致与陆军相同,只是服役年限与陆军不同。日本如果全部动员,陆、海军共可达1000万人。
中国是个大国,拥有4.6亿人口和114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当时的中国只是个虚弱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丰富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总产值不过13.6亿美元,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仅仅占10%。在这样的基础上,军事工业难以发达。到1937年,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的火炮,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等尚不能生产。飞机和舰艇虽然已经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以及原材料必须依赖输入。无批量生产的能力,就战争的需要来说,实际上等于不能制造。
中国的陆军,在“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共有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及其他少量特种兵部队,总兵力约200万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军队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组织领导及指挥并不统一,派系繁杂,矛盾很多。中央直属的70个师,其中40个以黄埔军校生为军官组建的师在德国顾问团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装备了一批输入的新式武器,素质较其他部队要好。中央军以外的地方势力军队,各有其自身军校培养的军官,有各自的军需制度,武器靠自己购买或者自办兵工厂生产,因而各部队装备差别很大,编制也不同。中央军的部队相对来说是最充实的。国民政府1936年开始整编陆军,到“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仅仅完成20个调整师的整编,也没有装备齐全。日军一个常备师团与一个中国调整师的相比,人员是中国的2倍,步骑枪多1.5倍,轻重机枪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日本师团还有炮兵车和辎重车1000多辆,坦克24辆。而中国其他整理师及尚未整编各师的实力约为调整师的5至7成不等。由于运输工具缺乏,而征兵制又刚刚开始在部分地区实行,所以中国军队在军需补给和人员补充等方面的能力极为薄弱,与日军相比差距很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共有各种舰艇120艘,总排水量约11万吨,但实际作战舰艇仅60多艘,排水量约为6万余吨。最好的舰艇也次于日本的重巡洋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空军当时正处于初建阶段,实力远逊于日本。当时共有各种飞机600架,其中作战飞机仅305架,因为依赖进口,缺乏零件的缘故,在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共编为31个中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无疑,1937年的时候,日本和中国的实力差距是悬殊的,已经远远超过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尚且一败涂地,那1937年呢?中国该怎样应对这场战争呢?
(三)
中日双方总体国力的比较
当时,日本已是二十世纪的军事强国,有着健全的工业化生产基础,陆海空军队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设计与生产的,日军又有先进以及完整的军事组织体系与半世纪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军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现代化的作战结构。而中国还是处在十九世纪的落后国家,主要的军事观念还是来自一批前清遗老的领导人物,仍然以复杂的个人关系做为运作的基础,率领一支近乎文盲的军队,刚刚开始知道运用买来的一些二手军火,国家既没有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来支持战争的后勤需要,就连征兵制度以及全民动员的总体战,还是完全在摸索的阶段。 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不断的对立与危机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与激烈的战火冲突,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美国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充满着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的越陷越深,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选择了最后关头的全面抗日作战。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历史上战争胜败的主导关键,是在于政略与战略的高下。只有在战略上,能够主动与支配整个战局,才会导至最终的战争胜利,而在战场上的一些胜负表现,实在是兵家常事而已。中国是在战争的各个层次上,都落后于日本,但是中国一直掌握战略的主动,中国人不怕牺牲,结果获得了最后胜利。假如用最为简单的方式来归纳中日之战的胜败基本原因,那么就是中国做到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中国也绝不停止抗战」,但是日本做不到「一亿人玉碎」的牺牲。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