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24节气>立秋>

南京立秋有什么习俗

时间: 再裔672 分享

  立秋时节,在南京民间,有“秋后十八盆”“啃秋”、“贴秋膘”等习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南京立秋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南京立秋的习俗1、贴秋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南京有句农谚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在老南京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立秋时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天气热,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这种减轻叫“苦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瘦了当然需要“补”,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而这个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肉贴膘”。

  南京立秋的习俗2、秋忙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老南京还有一个立秋盛会“秋忙会”,不过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啥叫秋忙会?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在以前其他地方也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一年一度的秋忙会上,南京人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交流”出去,把自己想要的物品“交流”进来。在以前规模很大,和夏忙会一样,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南京立秋的习俗3、吃西瓜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老南京有一种民俗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啃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每年立秋这天,家家户户都会买上足够的西瓜,一家人围着桌子“啃个够”。过去立秋之后西瓜就下市了,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能买到西瓜。所以,如果立秋这一天不“啃”够的话,就将再等上1年了。现在,不少南京人仍保留着立秋“啃秋”的习俗。

  南京立秋的习俗4、秋后十八盆

  秋后十八盆,是老南京(特别是老城南人)的一句俗语,其意何解?说的是,从立秋这日算起,因为天气仍然颇热,每日依然还得冲澡,要洗完了十八天,天气才转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也就是洗完了十八盆的洗澡水才会从处暑渐渐到白露、秋分节气,这时才谈得上天气真正转凉快,正如南京老话“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意思一样,立秋后洗完十八盆洗澡水,那才真的是转凉爽的日子。

  南京立秋的习俗5、立秋有公秋和母秋之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这一观点甚至为学界所接受,《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词条。

  但何为公,何为母,百姓深为关心,说法多种多样,曾有某民俗专家说双日为公秋单日为母秋,刊于某报,也载于某书(《金陵十记》)。

  南京立秋后养生注意什么:

  在南京,立秋日其实离凉爽还远得很。立秋通常处于三伏之中,晴热是理所当然,另外俗语“立秋处暑,上蒸下煮”,也说明立秋之热。在南京历史上,在立秋日这天出现高温的几率高达40%至50%。南京的秋天真正到来,要送走立秋、处暑两个节气,大概到白露节气后期。

  秋后久晴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因此,立秋后仍然要注意防暑。

  只要注意饮食和正常的起居习惯,“秋老虎”是完全可以降伏的。首先要注意防晒,尽量在阴凉处工作;注意饮食,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就从餐桌上撤除,要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但也不能过于清淡,要注意营养均衡;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多饮水;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在“秋老虎”发威的天气里,不要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不要忘记秋天昼夜凉的特点,早晚要注意加衣,防止受寒;要注意保护室内空气流通,空调房室内外温差不要大于7℃,吹空调时间要适当缩短。

48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