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出发吧,愿你前程无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必考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现代文阅读(9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金开诚《诗经》一书(中华书局“知识丛书”),为命题需要,原文略有删节改动。选文以大家熟悉的《诗经》来组织材料,既有一定知识性,又有较强的可读性,且文字平易,行文畅达,内容相对完整,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参考答案】 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关于A项,原文一开始说“《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作者的意思是说,《诗经》所收录的诗在当初本来是很普通的,并不是什么经典文献,尤其是其中“国风”一类更是一般的民歌,完全谈不上经典,《诗经》成为经典,那是后来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事。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这些诗不是经典就没有深刻的含意,实际上大家熟悉的《诗经·邶风·凯风》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诗经·魏风·伐檀》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诗经·小雅·采薇》控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如此等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含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深刻含意,并不是后来《诗经》被尊为经典以后封建统治者所附会曲解的意义,这种诗意当然是原诗所没有的;也不是说,《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有深刻的含意;但是不管怎样,用一个全称判断来说《诗经》中的作品都没有深刻的含意,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A项应该是选项。关于B项,虽然题面说“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似乎在时间上与原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不完全相符,但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段包含在“春秋中叶以前”这个时段中,再加上“曾经”一词的词义──在某个时段中“有过”某事──的限制,所以B项与原文意思仍是符合的,因而不是选项。关于C项,原文指出“献诗陈志”有两种情况,选项列出其中一种,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不是选项。关于D项,原文第二段说:“‘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这里“并提”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献诗陈志的当时这几个动作行为一起提出,一是在古籍记载中这几个现象一起出现。这两种理解都能成立,D项取后一种理解,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不是选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先看A项,题面说:“……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显然,题面所说的“性质”就是指“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原文第三段开头提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这一论点,下面举了《诗经》两个例子来证明,后面又举了《左传》华元一例,然后说:“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这里所谓的“性质”当然也是指“表情达意”,因此A项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不是选项。再看B项,原文第四段说:“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也就是说,“赋”的是现成的“诗”,“言”的却是自己的“志”,而这个“志”又必须通过“诗”中的句子表现出来。不难看出,B项的意思跟原文是相符的,所以不是选项。再说D项,原文第五段说:“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当时新的音乐成为时髦,人们竞相追逐效仿,古乐被冷落遗弃而逐渐失传,于是人们再也不知道曾经作为乐歌的《诗经》如何演唱,《诗经》也就与音乐彻底分离,变成一种只是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作品了。这里“语言艺术”一语的意思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那么配得上它的就非语言文学作品莫属了。这样看来,D项也符合原文意思,不应该是选项。回头来看C项,原文说:子产认为“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这里子产的意思是,在旁人看来,晋侯为了卫国区区一个叛臣,竟然把卫国国君给拘押起来,这就不免有小题大做、以大欺小之嫌,甚至可能是包藏祸心、另有企图;“人言可畏”,晋侯为此应该尽量避免旁人的非议。由此可见,C项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应该是选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参考答案】 B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B。先看A项,原文第二段说:《诗经》用于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时,“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既然是“更加曲折动人”,那么其效果当然要比“平常的语言”更好一些,可见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不应该是选项。再看C项,原文第四段说:古人在“赋诗言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既然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当然彼此清楚,这样也才可以通过互相点唱诗歌,以便互相问答,互相了解。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不应该是选项。再看D项,原文最后一段说:“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又说:“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这些话都包含着封建统治者“曲解《诗经》的原意”的意思。而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经·魏风·伐檀》一诗的主旨就是控诉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孟子对此诗的解释显然是一种曲解,所以D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不是选项。最后来看B项,关于B项的前半部分,原文第三段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寓意进入了《诗经》,可见B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那么B项的后半部分如何呢?原文第三段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可见上古时候确实也有一些民歌未被收入《诗经》,比如《左传·宣公二年》讽刺华元的这个民歌,这些诗歌被称为“徒歌”;但是既然是“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就说明即使是“徒歌”也是要唱的,也是有曲调的。《诗经》是乐歌,是配上乐器伴奏的,徒歌是不配乐器的,但不等于没有曲调。由此可见,B项后半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所以应该是选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何灌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何灌传》,原文约有1200余字,通过节选,阅读材料篇幅不足600字。从整体上看,这段传记材料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强,文字较为浅易,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 C项中的“敛”字通常可以表示“聚集”、“约束”、“收租”等意义,还可以用作“殓”的通假字,表示“入殓”的意思。文中的“敛”实际表示动词用法的“收缩”。试卷中用“躲藏”来进行干扰,不符合原文文意。其余三项中,A项“汲”的解释为“取水”,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迎”解释为“面对”,是它的基本词义“对着”、“冲着”这一常用义的引申义。D项的“彻”解释为“穿透”,现代汉语中仍然可以用为语素,“穿透”义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义。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确选项当为C项。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①②⑤ B.①③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②④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卷分析】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第①句“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是说何灌在辽人越境取水时,画定界限,修筑土堡,遏制辽人入境,从后文“忿而举兵犯我”可看出这应该属于“行事有成”。第②句“或著崖石皆没镞”,是说何灌在射箭未中的情况下,由于力量太大而使箭头没入崖石中,这显然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③句“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既说明了他的射技高超,不但射穿第一个敌人,而且射穿了紧贴此人后面的敌人。这当然属于“行事有成”。第④句“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这句是何灌的建议,希望加价购粮,完成运粟任务。这句话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⑤句“得善田二万六千顷”,这是说何灌在招募射士时,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并且取得了成功,显然也是“行事有成”。第⑥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说明何灌在陪辽使射箭时,一次射出,即中靶心,也应属于“行事有成”。根据以上解说,①③⑤⑥四句均满足了题干的要求,答案D项选择了③⑤⑥,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参考答案】D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A项是说何灌有军事才能和精妙射技,并在守边时大显神威,以致多年后契丹太师都感到惊恐。B项是说何灌受到徽宗赞许,徽宗召问他时,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C项是说何灌的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和分析失当之处。至于D项,说到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这一部分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下面又说到何灌阻止溃退未成,这却不符合事实,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所述不正确,应是正确选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参考答案】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诵叹”、“劳”两处,这两处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难度并不高。“诵叹”指“赞叹”,是常用义,古代汉语频繁使用。“劳”指“犒劳”,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此义。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乞”、“控守”、“隅”三处,难度也不大。“乞”当“请求”讲,古今汉语是相近的,现代汉语中还有“乞求”的用法;“控守”中的“控”当“控制”讲,“控守”就是控制把守;“隅”即“角落”、“边角”,不少中学课本中极为常见,如《陌上桑》中的“日出东南隅”,考生也是应该能够掌握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周朴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为鉴赏材料。周朴(?-878),字太朴,一作见素;吴兴(今属浙江)人,一说桐庐(今属浙江)人。避地福州,寄食于乌石山僧寺,远尘俗。唐宣宗大中末年,福建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他固辞不就。《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黄)巢入闽,┄┄求处士周朴,得之,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巢怒斩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秦,西周时封国,范围相当今甘肃省渭河上游地区,后地域逐渐扩大,范围包括今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关中盆地;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国强盛至极。北至阴山、辽东,东至会稽,南至象郡,西至陇西、昆明,都在秦国的版图之内,其都城咸阳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可以想见,古秦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周朴生活在晚唐,为人高傲、纵逸。春日的一天,他站在古秦国的遗址,放眼望去:泾水蜿蜒曲折,但水滨不见春草,田间只存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触发了某种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者写眼前的荒凉是为了要衬托过去之昌盛,往日不可一世的秦国,而今安在?只剩下一片荒郊,真令人不堪回首!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感慨的不仅仅是秦国,应该还有唐王朝。周朴虽没生活在盛唐,但相信他对贞观、开元、天宝的盛世景象一定会有所耳闻,然而眼前的唐王朝却已是国势日衰,战烟四起,民不聊生!《新唐书•本纪第九》中说:“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则唐之衰亡,岂止方镇之患?……懿、僖当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继;乾符之际,岁大旱蝗,民愁盗起,其乱遂不可复支。”这怎不让周朴感到哀愁?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首诗怀古之情容易发现,但伤今之情却不易看出。其实,中学生在历史课中已不止一次的学到,唐朝是618-907,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现我们在注中标明周朴的卒年为878,显然他生活的年代已是晚唐了。周朴虽未能亲历贞观盛世,也未能见到开元、天宝的繁华,但相信他一定会有所耳闻,尤其是对长安一带的繁荣景象,然而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如此的衰败,这怎不令他伤今呢?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说:“文学中有二原则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本诗作者因看到了眼前古秦国遗址之荒凉,触景生情,就写下了所见的自然事实,又抒发了自己的伤感之情。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寓其中矣。”作者在这里就是寓情于景,他在诗中写的“春草尽”、“古碑存”、“苍山晚”、“残阳”、“树昏”、“黄沙行客路”等,其实都寄托着作者“不堪回首”之情,寄托着他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伤感之情。作者描写的是荒凉之景,抒发的是哀伤之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题分析】本题分别出自《论语·述而》、李白《蜀道难》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其中李白《蜀道难》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建议的诵读篇目;《论语·述而》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今年的阅读文本,选用了已故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一篇短篇小说《血的故事》。林海音是中学生较为熟悉和喜爱的一位台湾女作家,她的小说《城南旧事》被选进初中语文教材,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被选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影视剧名作欣赏》。《血的故事》发表于1957年,小说通过彭先生的爱情悲喜剧,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是那一时期台湾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创作主题。这篇小说秉承林海音一贯的写作风格,清新婉约,微言大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对于民族的深厚情感。为符合文本阅读的字数要求以及命题需要,小说进行了适当的删改。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结果认识了没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共需300毫升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参考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与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今年仍然沿袭2009年以来多项选择题分层级给分的做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而不只是简单地区分正确或错误。本题考查的层级差异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3分,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2分,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很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1分。其余两项为错误项。本题A、B、C三个选项是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E两个选项是对小说的整体分析和鉴赏。A项是考察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层次。张医师在小说中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作为医生,他为了劝说大家到诊所去验血型,特意请彭先生讲故事以达到目的。如果说小说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这个意图表现得不明显,那么彭先生在讲完故事后,“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因此,A项认为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他讲讲恋爱悲喜剧的目的,是因为他事先知道这个故事很是生动曲折这一表述显然是错误的,所以该项是不得分。B项认为秀鸾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牺牲亲情,甚至以死抗争。这个表述只说出了小说前一部分的情形,后一部分写了她和彭先生终成眷属,并最终与反对他们的父亲和好。所以这一项得1分。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得3分。老丈人一直对外省人抱有偏见,不同意把女儿嫁给彭先生。但在老丈人患病需要输血之际,彭先生不计前嫌,慷慨献血,彻底改变老丈人对外省人的看法,说彭先生“真正好”。而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看,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试图解决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匠心所在。D项比较符合原文意思,得2分。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表达主题思想。而所有的对话得展开,都与血型有重要关系,而本选项说“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这种表述的程度不是很到位,所以得2分。E项是个错误项,小说没有讲述“南腔北调”的外省人的爱情故事,只讲了彭先生一个人的爱情故事。小说的风格是诙谐生动,但并不细腻,所以该项不得分。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小说在一开始这样写道:“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作家林海音是一位优秀的文本叙述者,为了能在这短短的篇幅里更有效地传达一个重要的写作主题,一开始,寥寥数笔,除了迅速交代清楚故事的人物及其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此有意埋下伏笔,含蓄地指出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的与台湾本土居民不同,是来自大陆的外省人,这就为后面彭先生作为外省人与台湾姑娘秀鸾婚恋故事的波折性提供了可能。而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当然是为了服务于小说表现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主题,考生通过对“南腔北调”一词的关注,就能很快找到解读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最后,“南腔北调”还是有落脚之处的,因为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使用各地的方言,是实实在在的南腔北调。这样一来,关于“南腔北调”说法,前后就有了充分的呼应。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外省郎彭先生是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很显然,作者主要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考生能答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就说明能领会作家的创作主旨。首先,彭先生作为一个外省郎,他主动追求台湾姑娘秀鸾,表明他愿意融入台湾本土生活,而他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面对老丈人的偏见和排斥,不轻易放弃,也不莽撞行事,甚至忍气吞声,充分体现其执著隐忍的性格特点。其次,彭先生尽管不受老丈人待见,但是他明大义,不计较,并一直在寻找化解双方矛盾冲突的机会。后来机会终于来了。老丈人住院动手术急需输血,彭先生是万能血型,他主动提出献血,救了老丈人一命,由此换来了老丈人的感激和信任,而外省郎与老丈人关系的和睦,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一家亲”。最后,彭先生在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时,所表现出的幽默智慧,乐观向善,也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语文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的探究题,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只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经过四年的高考命题实践,探究题仍在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今年这道探究题出得比较活,问的是如果将小说原来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是否合适,表面上似乎是要学生思考一个写作上的问题,但经过仔细推敲,就能意识到这道题是要求围绕着小说的题目,来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及其在题目上的体现。所以这道探究题实际上要求考生对写作艺术和主题思想两方面都有思考。无论回答将小说题目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或合适,都要求能结合这两个方面来结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参考答案的第一个观点看,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说明考生更理解和认同作家本人的创作意图及表现方式。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这三点答案,分别是从词义理解、创作意图、主题表达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从“血”这个词语上可以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认为用“血型”代替“血”会使题意单一这一层意思,说明考生已领会了作家的独特用心;能答出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这一层意思,说明考生准确领会了作家的创作意图;能答出彭先生的恋爱悲喜剧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这一层意思,说明考生全面而深刻地领会了作者的创作主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参考答案的第二个观点看,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合适,说明考生更倾向于尊重文本叙述本身的状态,也有其合理之处。参考答案也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三点答案分别从血型与方言、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与主题关系等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这一意思,说明考生阅读文本较为细致,善于揣度作者的写作用心。能答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这一层意思,说明考生对文本的故事内容印象深刻,抓住了故事的主干情节。能答出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这一层意思,说明考生对小说的主干情节把握到位,同时也领会作家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仍然沿袭了2007年以来的评分参考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给分的依据仍然要求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述是否充分,力图体现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阅读材料选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传丛书”)。黄宾虹(1865~1955)是我国著名画家,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号宾虹,后以号行,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曾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其山水画受李流芳、程邃等影响,兼法宋、元,屡经变革,自成一格。中年画风苍浑清润,晚年尤精墨法,创“五笔七墨”之说,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写出浑厚华滋的山川神貌。精金石、书法、篆刻之学,对画论画史尤有研究,识见精辟。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草堂藏印》、《黄宾虹画语录》等。根据测试的需要,此段材料选择了原书中的画风之变、书画同源思想以及黄、张比较等片段,并对相关内容作了整合与修改。黄宾虹与张大千不同画风的比较,原文尊黄抑张倾向较为明显,如说张是“作假高手”、“挥金如土”等,命题时都根据实际做了修改。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参考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从2009年开始,多项选择题采用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而不是只简单地区分正误。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给3分;D项也符合原文实际,但难度有所降低,所以给2分;B项“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并不能据此推出“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的结论,原文中只有“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所以只给1分;A项中“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原文有“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但“细腻、轻软”却不是黄宾虹所推崇的;E项“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原文中并没有反映其“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A、E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的原因,有助于考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艺术成就。“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是对原文第一段中内容的分析概括,相关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需要说明的是,此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在“评分参考”还特别提示“意思答对即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题分析】黄宾虹作画时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既是传主的一种工作习惯,也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黄宾虹“书画同源”的思想。此题要求分析其具体原因,就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才能进行正确分析。文中有黄宾虹在《滨虹草堂古印谱》里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使他受到“绘画笔法”和“章法布置”上的启发,也有“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给他带来的启示。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准确找出,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语文高考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题干中“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二人的差异给每个考生带来的启示可能是多样的,无所谓是非对错,适合进行探究。“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种观点,“观点一”基本上是对黄宾虹的概括,“观点二”基本上是对张大千的概括,“观点三”则是对 “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综合概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只要紧扣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论述即可,“评分参考”中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任选一个作答,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上一篇: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3
下一篇: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