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典故>

唇亡齿寒的典故

时间: 蓝俊22 分享

  唇亡齿寒: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唇亡齿寒的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唇亡齿寒的典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唇亡齿寒的意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释】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唇亡齿寒造句

  1. 俄罗斯对中国出于唇亡齿寒的效应,首先摆出的将是"坐山观虎斗"的姿势。

  2. 唇亡齿寒,谓彼此之失依;足上首下,谓尊卑之颠倒。

  3. 朝鲜是我国的邻邦,两国唇亡齿寒,因此我们要全民动员,抗美援朝。

  4. 两国辅车相依,如有一邦被吞,则唇亡齿寒。

  5. 他们开始唇亡齿寒,失去了安全感,觉得不但自己财务不能得到保障,家庭成员的安全也难以保障。

  6. 你要不救他的公司,少了屏障,唇亡齿寒,下一次的风暴就轮到你了。

  7. 同一栋大楼的居民,只要一户人家不小心,唇亡齿寒,必定波及其他住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 水和鱼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 这两家公司依存度很高,只要有一家出问题,唇亡齿寒,另外一家也就麻烦了。

  10. 依战略形势来看,这两国有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11. 我们两厂关系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 如果我们灭杀了这些土着人,恐怕在唇亡齿寒的威胁下,那些其他的土着人都会抱团对抗我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14.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是以,在三大妖族的大乱斗中,歌丹族和勾陈族虽也经常打来打去,但关键时刻互相帮助的情况同样时有发生。

  15. 俗话说唇亡齿寒,现在我唯一能想到的也就是张兄你了,看这老匹夫之势恐怕想要做第二个武登,我们此时必须要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方可与老匹夫对敌。

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唇亡齿寒的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唇亡齿寒的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

  • 传统文化典故
    传统文化典故

    中华文明悠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学更是名家辈出,灿若星河。那么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典故大家知道的有多少呢?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传

  • 楚王问鼎典故
    楚王问鼎典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左传宣公三年》,见于《史记楚世家》。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楚王问鼎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楚王问鼎典故 晋楚城濮

  • 楚汉时期典故
    楚汉时期典故

    成语,作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任何一种语言中最大的宝藏和财富。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楚汉时期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楚汉时期典故

25113